摘要:大便变细、颜色发黑、带黏液;有些人还会误以为是痔疮反复出血,一拖就是半年。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直到出现持续便血、腹痛、肠梗阻,才被迫来医院。
凌晨一点,值班护士急匆匆把我叫到病房。病人是个五十出头的中年男人,脸色蜡黄,肚子胀得像鼓,嘴里不停喊疼。
他不是第一次来医院了,一个月前查出直肠癌中晚期,但他拒绝治疗,说网上有人讲“直肠癌根本不用治,治好的都是误诊”。这句话他信了,并拿来当了命。
癌症的谣言,比癌细胞还要致命。直肠癌不是无声无息的。最早的信号常常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原来一天一次,现在三天一次或一天三次;
大便变细、颜色发黑、带黏液;有些人还会误以为是痔疮反复出血,一拖就是半年。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直到出现持续便血、腹痛、肠梗阻,才被迫来医院。
直肠癌并不是突然长出来的一块肉瘤,它往往是多年慢性炎症、腺瘤型息肉逐步演变的结果。这个过程少则五年,多则十年。
很多人有过肠镜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被切除,其实就是在癌前状态被及时阻断。错过了这个窗口,有些息肉在基因突变的驱动下,会逐步形成肠上皮不典型增生,最终演变为浸润型直肠癌。
2021年《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的全国多中心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例,其中超过60%为中晚期。一部分原因是筛查率低,另一部分,则是对直肠癌的轻视,甚至误信谣言延误治疗。那些说“治好的都是误诊”的声音,在这些真实的数字面前,显得无比荒谬。
我们医院肿瘤科曾收治一位63岁的老太太,确诊为低位直肠癌,但因不愿做造口手术,坚决拒绝手术治疗。
后来病灶进展到侵犯阴道和膀胱,腹部形成癌性瘘管,每天感染高烧,痛苦不堪。她后来同意放疗和姑息化疗,但失去了最佳的根治机会。这类病例在临床几乎每个月都能见到。
直肠癌不是“看着不治”就能躲过去的。它的进展是有节奏、有路径的。早期局限于肠壁黏膜层,5年生存率超过90%;一旦突破黏膜侵入肌层,生存率下降到60%;若累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5年生存率直接降到10%-30%。这不是吓人,这是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肿瘤登记年报里写得明明白白的数据。
说“治好的都是误诊”的人,往往忽略一件事:早期直肠癌确实可以治愈。如果一个患者术后十年未复发,我们称之为临床治愈。
这不是误诊,是早诊、早治的结果。早期发现、完整切除、规范随访,是我们与癌共处的最大胜算。
有人说直肠癌是“慢癌”,可以拖着不治。这种说法的危险在于误导高风险人群放弃筛查。中国疾控中心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4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存在结直肠癌前病变。而接受过肠镜筛查的人中,息肉检出率接近40%。这些人如果按时随访、处理,绝大多数不会发展为癌。
我们常说“肠癌三分靠手术,七分靠综合治疗”。直肠癌的治疗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操作,它是一个团队工程。
包括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低位保肛手术、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选择哪种方案,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分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是否保肛等多个变量。
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为例,过去认为必须肛门切除造口,现在通过新辅助放化疗缩小肿瘤,结合高难度肠道重建,很多病人可以保住肛门。
我们医院2022年的一项小型随访研究中,接受保肛手术的患者中,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超过82%。这不是奇迹,是医学进步的结果。
你可能听过“癌症一做手术就扩散”的说法。临床上确实存在术中播散的风险,但这并不是不手术的理由。现代肿瘤外科非常重视无瘤操作原则,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避免肿瘤破裂、种植、污染。术前评估、术中技术、术后辅助治疗三管齐下,能极大降低复发率。
2023年《柳叶刀·肿瘤学》刊登的全球研究指出,规范化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68%,这在所有常见实体瘤中排名前列。真正悲剧的是,那些从来没接受正规治疗就放弃了希望的人。
还有一类人,认为只要能吃能喝能走,癌症就没多大事,甚至拒绝肠镜,说“怕检查出来就是癌”。我经常劝病人:肠镜不是发现癌,而是阻断癌。发现息肉并切除,本身就是在拦截癌的通道。你不查,它可能长成癌;你一查,可能就此了断。
关于“误诊治好”的说法,有时还源于对“癌症”的误解。非浸润性腺瘤、局灶性不典型增生、甚至一些良性增生性息肉,
在一些地方医院可能被误报为“早癌”,但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浸润癌。后来病人健康长存,就被误解为“癌症治好了”,其实根本就不是癌。
我曾为一位“误诊癌症”的患者复核病理切片,结果确定只是高级别腺瘤,没有浸润。那不是“癌症治愈”,
而是“诊断差异”。这类情况在医学实践中误差极小,且一旦发现会及时核查修正。真正的直肠癌,不会不治自愈。
有些人拿“人死于治疗而非癌症”作为反例,质疑治疗本身的价值。这种说法忽略了基础病、并发症、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癌症治疗有风险,但不治的风险更大。我们常说,治疗是风险控制,而不是风险避免。不治才是真正的放弃。
直肠癌的预后差异非常大,关键在于发现的时机和治疗的规范程度。早期发现、完整切除、规范化疗,很多人可以带瘤生存十年以上;而晚期才介入治疗,病人往往已经出现远处转移、器官衰竭,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越来越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对肿瘤治疗的重要性。一个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往往需要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专家共同讨论决定。不是一个医生说了算,而是一个团队综合评估,最大限度提高生存率。
从医生的角度看,最难过的不是治疗失败,而是本可以治好,却因误信谣言而错失机会。我们见过太多本来可以活得更久的人,最后被一句“根本不用治”推向深渊。在医学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根本”的,只有“证据”。
直肠癌不是命运的判决书,而是需要智慧管理的慢性病。误诊不是常态,治愈不是奇迹。真正的真相,是科学、规律、时间和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要让一句伪科学的谣言,成为你生命里最黑暗的决定。
[1]赵立新.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现状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4):325-331.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9[R].北京:国家癌症中心,2021.
[3]王志强.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2):103-108.
来源:程医生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