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协议让乌克兰获得最多100架法国“阵风”(Rafale)F4战斗机、八套防空系统以及高性能雷达设备——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的最雄心勃勃的军备援助之一。
在法国北部的一处空军基地,风声猎猎。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站在一起,签署了一份被称为“历史性战略协议”的文件。
这份协议让乌克兰获得最多100架法国“阵风”(Rafale)F4战斗机、八套防空系统以及高性能雷达设备——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的最雄心勃勃的军备援助之一。
泽连斯基在仪式上称:“这不仅是军事协议,而是生命的保护。”马克龙则补充道:“一百架‘阵风’,这就是乌克兰空军的重生。”这句话,既是宣告,也是赌博。
“阵风”F4,是法国达索航空的最新一代多用途战机,具备隐身改进、AI辅助作战、网络化指挥和远程打击能力,单价超过1.5亿美元。
100架的规模,意味着法国为乌克兰打开了“未来空军”的门。
按照计划,首批战机将在2026年前交付,全部完成要到2035年。这不仅是援助,更是一个跨十年的战略绑定。法国国防部称:“这将使乌克兰与北约的防御体系彻底兼容。”
在俄罗斯持续发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乌克兰能源与铁路基础设施频遭打击的当下,这批战机象征着乌克兰防空力量的结构性升级。更重要的是,它让乌克兰成为欧洲防务工业链的“新节点”:
法国与乌克兰将在年内联合生产拦截无人机;
法国国防巨头泰雷兹(Thales)将在利沃夫设立雷达维修中心。
这一切都标志着:乌克兰不再只是“受援国”,而正在被重塑为欧洲的前线工业伙伴。
在欧洲的政治语言中,马克龙始终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戴高乐时刻”——即在大国之间独立发声,塑造欧洲战略自主。
他曾在2022年批评北约“脑死亡”;如今,却成为北约体系中最积极推动对乌武装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表面矛盾,实则逻辑一致:法国希望通过乌克兰战争,重建欧洲安全架构的主导权。
这次军援计划,不仅仅是防务决策,更是马克龙的地缘政治宣言。
在过去两年里,美国在对乌援助上的疲态逐渐显现,国会拨款多次受阻。
此时,法国站了出来——以百架“阵风”展示欧洲版的“战略接力”。
但这一举动,也意味着法国必须承担高昂代价:国内防务预算需重新调整;军工产能要在高压下扩张;同时还要在欧盟内部平衡政治争议。
尤其是资金来源问题。巴黎方面暗示,将部分使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支付合同——这一提议瞬间引爆布鲁塞尔的争论。德国、匈牙利和奥地利坚决反对,认为此举“违反国际法”,而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则公开支持,称这是“战争正义的延伸”。
欧盟因此被再次撕裂在理想与法律之间。
目前,乌克兰空军的装备呈现一种“拼贴式”格局:美国的F-16;瑞典的“鹰狮”(Gripen);法国的“幻影”与即将到来的“阵风”;再加上老旧的苏制米格-29。
这种多源混合体系的后勤与训练复杂度极高。
但泽连斯基政府的目标是明确的:到2035年,彻底实现与北约标准统一。
这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整合,更是政治意义上的“归属”。
当乌克兰的飞行员驾驶“阵风”在黑海上空巡航,那将象征着一个不再回头的欧洲身份。
然而,在战争仍未结束的现实下,这种远期承诺也显得充满不确定性。
俄军仍控制乌克兰约20%的领土,并在顿涅茨克方向缓慢推进。
2035年的天空,仍被今日的火光所笼罩。
对于法国来说,这不仅是援乌计划,更是军工复兴的机会。
“阵风”长期被视为法国制造的骄傲,却在国际市场上常年不敌美国F-35。
而乌克兰大单,不仅巩固了其地缘影响力,也为欧洲防务产业注入强心剂。
一位巴黎智库学者评论道:“乌克兰是法国武器外交的最佳舞台。马克龙在做的,是让欧洲军工从战争的废墟中找到存在理由。”
事实上,自俄乌战争以来,欧洲军工产业正经历自冷战后最大扩张:
法国、波兰、捷克与芬兰的防务订单暴增,德国重启坦克制造线,瑞典恢复征兵。
而在巴黎,这笔“阵风协议”被视为欧洲战略自主的标志性胜利——
一个不再完全依赖美国的信号。
但宏大的战略叙事掩盖不了残酷现实。就在泽连斯基与马克龙握手的同一天,俄军导弹袭击了乌克兰东北城市巴拉克利亚,三人死亡,十五人受伤。战争的噪音,仍在每一份外交声明的背后回荡。
乌克兰的胜利,不会因为签约仪式而立刻实现。
2035年的战机,意味着漫长的等待与持续的消耗。
而在那之前,乌克兰必须依靠老旧装备与有限的西方支持,撑过今冬的能源危机与俄军攻势。
法国的援助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提醒:欧洲能提供的,不只是战机,还有时间与信心。但战争的代价,最终仍要由乌克兰人民自己承担。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世界侧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