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刷屏金城 30元一串的爆款,是味觉革新还是“社交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8:49 1

摘要:冬日兰州街头,传统糖葫芦摊边添了新风景——裹着奶皮子的糖葫芦串。这款融合内蒙古醇厚奶皮与北京经典糖葫芦的跨界小吃,正席卷全城。从万象城精品超市到各大商圈小吃铺,年轻人纷纷为它驻足、拍照、打卡,即便一串卖到30元以上,仍然供不应求。

冬日兰州街头,传统糖葫芦摊边添了新风景——裹着奶皮子的糖葫芦串。这款融合内蒙古醇厚奶皮与北京经典糖葫芦的跨界小吃,正席卷全城。从万象城精品超市到各大商圈小吃铺,年轻人纷纷为它驻足、拍照、打卡,即便一串卖到30元以上,仍然供不应求。

那么,“糖葫芦+奶皮子”究竟为何能成为爆款?热度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争议与风险?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现象

网红糖葫芦 30元一串仍抢手

“排了半小时,终于买到晴王奶皮子款!”11月16日中午,在张掖路一家糖葫芦店门口,大学生李萌萌拿着刚买的糖葫芦自拍。翠绿的晴王葡萄裹着雪白奶皮,外覆晶莹糖衣,颜值颇高。“刷抖音看到的,就想尝尝奶香和酸甜碰撞的滋味。”她咬了一口,眼睛一亮:“晴王清甜多汁,配上奶皮子的醇厚,酸甜咸香一起涌上来,很特别!”

这款爆红的奶皮子糖葫芦,创意源自哈尔滨中央大街。有资料显示,去年该品类曾尝试将奶皮与糖葫芦分开售卖,但反响平平;而今年的组合式创新却意外走红,一路从东北火到南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网红小吃”。在上海,有门店线上标价高达98元/串,线下也卖到49元/串,部分热门店铺甚至出现“黄牛代购”。

在兰州,这股热度同样不减,30元一串仍抢手。西站商圈一家糖葫芦店的老板赵女士告诉记者,自11月7日上架奶皮子糖葫芦系列以来,日销售额直接翻番。“以前每天卖200串左右,现在能卖500多串,周末店前还会排起百人长队。晴王款和草莓款每天中午就断货,不少客人会提前打电话预订。”

美团外卖数据也印证了这波热潮:10月以来,兰州糖葫芦类订单环比增长超3倍,其中奶皮子糖葫芦月环比暴涨109%。

走红逻辑

短视频助推+年轻人“社交刚需”

奶皮子糖葫芦制作其实并不复杂:将山楂、草莓或晴王葡萄等水果串起,抹上冷萃酸奶、裹上奶皮子,再淋上现熬糖衣即可。其迅速走红的背后,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抖音上“奶皮子糖葫芦”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小红书相关笔记超十万篇。多数消费者买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照上传、打卡分享。

“刷到视频就被颜值吸引,奶白配鲜红特别出片。”白领张女士坦言,她专门绕路20分钟去打卡,就为拍一组朋友圈素材,“拿在手里自拍,比味道本身更有仪式感”。

这种“打卡—分享—跟风”的传播闭环,让奶皮子糖葫芦从食物转变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正如刚毕业的刘先生所说:“身边人都在发,我不打卡,感觉都插不上话。”

争议

是口味革新还是“智商税”?

热度背后,争议也随之浮现。在本地生活论坛上,大家对这款糖葫芦的评价呈现鲜明对立:有人赞其为“奶香与酸甜的绝配,颠覆传统体验”,也有人直言“糖衣让奶皮变腥,水果失去原味,就是换了包装的普通糖葫芦”。

“30元买一串葡萄加奶皮,实在不值。”市民王先生尝后直言失望,“奶皮子一沾糖衣就变软,晴王葡萄本来就甜,再裹糖衣,腻得发慌。”

网络上“避雷帖”也层出不穷,有网友吐槽“奶皮子受潮后发黏,和宣传的香脆不符”“山楂的酸和奶味冲突,口感奇怪”“排队半小时,吃完三分钟,完全不值”。

记者随机采访的30位消费者中,超六成表示“一般,不会回购”,两成人直言“失望,性价比低”。然而,这些负面评价反而推高了话题热度,形成“越骂越火”的传播效应。

隐忧

暗藏健康风险 生命周期存疑

除了口味争议,奶皮子糖葫芦还暗藏健康隐患。近期,“第一批奶皮子糖葫芦受害者现身”登上热搜,一位95后网友因每天食用两三串,出现皮肤暗沉、松弛等问题,就医后被诊断为糖分超标引发的皮肤糖化反应。

一名临床营养专家指出:“一串约30克的奶皮子糖葫芦,糖分含量约为15—20克,接近成人每日添加糖推荐摄入量的一半。过量摄入不仅破坏胶原蛋白,加速皮肤老化,还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等问题。”她补充道,奶皮子脂肪含量也较高,高血脂、高血糖人群需严格控制摄入;山楂酸度强,胃肠功能不佳者也应少吃。

对于这款网红食品的未来,商家看法各异。刚入行的个体户陈老板坦言:“制作门槛低,热度不退就一直卖。”但经营传统小吃20年的王师傅则担忧:“现在大家吃的是新鲜感,等热度过去,价格高、口味单一的问题就会暴露。有些商家为压成本用劣质原料,迟早会砸了招牌。”

本报记者 许沛洁 文/图

来源:观澜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