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变短剧短片基地 北京打造“竖店”带飞微短剧产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8:13 1

摘要:在数字视听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微短剧以长短融合、横竖屏融合、跨界融合的创新内容形态迅速崛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抢占先机,积极破局,引领微短剧行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达336亿元,稳居全国首

在数字视听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微短剧以长短融合、横竖屏融合、跨界融合的创新内容形态迅速崛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抢占先机,积极破局,引领微短剧行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达336亿元,稳居全国首位。这不仅印证了北京在微短剧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更凸显出微短剧行业已从“小众赛道”成长为文化产业新支柱。

对于微短剧的未来发展,北京将从三方面发力:以专项扶持资金与AIGC技术赋能创作,打造标杆力作;依托“北京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探索“微短剧+文旅、电商、乡村振兴”新业态,推动内容产品向价值载体升级。政策“软件”领先,北京的“硬件”配套也不甘落后——位于朝阳区崔各庄乡的“醉影场短剧短片产业基地”(以下简称“醉影场”),以从老旧工业遗存向现代短剧高地的创新蝶变,开启了北京打造“竖店”、补全产业链断点的另一种破局探索。

看园区

工业遗存不断蝶变升级

变身首个短剧短片基地

“剧本改了,估计要月底才能开拍了。”秋日午后,一位行色匆匆的年轻人赶到醉影场,与园区对接拍摄的事儿。他是幕布文化总制片人常露,9月底刚在这里结束微短剧《画魂》的拍摄,正在筹备下一步短剧进场的事儿。

醉影场位于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甲8号醉库国际文创园,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前身是物流仓库,2014年改造为北京市首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后,凭借工业风的建筑气质,吸引了大量艺术家来此设立工作室,《北京青年》《一仆二主》《玫瑰的故事》等热门影视剧也曾在这里取景。

“高峰时期,我们是‘一房难求’,园区内60%以上的企业都从事影视相关业务。这几年随着产业调整,尤其是传统长剧市场收缩等冲击,租户要么缩减规模,要么搬走了。”回忆那段历史,醉库国际文化创意园创始人、醉影场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桂耀华仍不免感慨。

面对困境,园区运营方积极谋变,2024年底提出“空间+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开始向数字新视听产业服务转型——这是一次轻量化的转型,园区绝大部分设施都得以保留,通过改建和商户联营的方式,提供了约1万平方米的空间,用于搭建专业短剧短片拍摄场景和平台配套服务。

“园区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复古质感,又针对短剧拍摄需求进行了改造,比如,加固了厂房结构,完善了水、电、天然气等配套,还搭建了专业的白棚、绿棚。”桂耀华介绍,改造不仅盘活了园区存量空间,还实现了对工业遗存的再次升级——成为契合短剧拍摄需求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今年9月,醉影场短剧短片产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在京授牌的首个短剧短片基地,被朝阳区授予“短剧短片产业特色园区”。短剧多为竖屏,醉影场作为北京首个聚焦竖屏短剧的拍摄与产业服务基地,也由此被称为北京“竖店”。

“基地自挂牌成立以来,已吸引保利文娱、稻草熊影视、北京青年作家协会等20余家头部机构入驻,完成10余部精品短剧、短片的拍摄制作。”桂耀华介绍,目前园区出租率提升了10%,新入驻的5家机构全是短剧相关企业,“磁石效应”初步显现。

看行业

市场潜力文化价值兼具

短剧或成为下一个风口

醉影场为什么要转型为“竖店”?从业者为何会纷纷投身短剧短片产业?几位业内佼佼者向北青报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里是我们上次拍《画魂》的地方,一共拍了6天,现在这部短剧的后期制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排期上线。”常露毕业于中戏表演系,2019年从演员转行制作。一开始,他也曾专注于拍摄长剧,转型做短剧其实源于一场“连蒙带骗”的意外。

“长剧压力大、周期长,那会儿实在做不动了,就开始做中剧。后来一个朋友约我去杭州拍中剧,到了现场才发现:6台机器架在那儿,3台拍横屏中剧、3台拍竖屏短剧,是中剧和短剧套着拍。”常露回忆,那部戏的拍摄节奏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竖屏短剧仅用7天就杀青撤组,当自己拍摄的中剧还在粗剪阶段,对方的短剧已经完成精简调色;自己的中剧还没上线,人家的短剧已上线两周,“确实是快!等我们上线的时候,人家都已经回本儿了,当时挺受触动的。”

当然,真正让常露决定拍短剧的原因,还是它的市场潜力与文化价值。常露说,国内长剧、电影市场虽稳,却很少有作品真正走出国门,能打入东南亚市场已经算是成功了。“但竖屏短剧不同,它从中国本土兴起,如今已在韩国、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市场遍地开花。我们在短剧中找到了真正的文化自信,这不仅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更是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新路径,也让我决定沉下心来在这个赛道深耕。”常露说。

与常露不同,作家王采瑢是带着自己最新创作的小说《地产风云》来醉影场寻找合作机会的,她希望将小说拍成短剧。“最初也想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但深入考量后,最终还是决定转向短剧。这部小说里有精彩的商战、对决等情节,若拍成电影,只能截取片段,难以完整呈现故事内核。若做长剧,又太耗时耗力。”王采瑢说。

最终让她坚定要把书拍成短剧的原因,还是当下人们生活节奏与观看习惯的改变。“现在除了特别优秀的作品,谁会特意安排时间去看电影?我一年到头也难得去几次电影院,就连家里的电视机都是常年闲置。但短剧不同,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掏出手机随时就能刷上一段,哪怕只看片段也能欣赏到核心亮点,这种方式更契合当下的传播逻辑与受众需求,适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领域的新兴赛道。当影视行业遭遇长周期、高成本、低回报的瓶颈,当观众的时间被碎片化切割,当短剧凭借“短平快”的节奏迅速崛起时,影视公司、内容创作者、资本方、文化园区等纷纷“跑步”进入短剧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经济调整的时候诞生了好莱坞,日本经济调整的时候诞生了秋叶原动漫,中国现在正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短剧又诞生于我们中国,我们预判这或许会是行业里的下一个风口。”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秘书长陈敏说。

看服务

无围墙影视城强强联手

短剧拍摄场地随心选择

走进醉影场,一间间红砖仓库看似平平无奇,推门进去却是另有一番天地: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布景,既有雅致的茶室、精致的西式餐厅,也有古董陈列室、书房、会议室、卧室……仿佛是一个个独立的小世界。常露拍摄短剧《画魂》的场地面积不小,且屋顶挑高极高,屋子被分割出餐厅、卧室、办公区等许多不同的功能区,靠墙两侧还分别用不锈钢搭出了二层,原本四白落地的仓库也因此变成了洋气的复合型LOFT。“绝大部分的拍摄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还有少部分是在周边取的景,距离都不远,很方便。”常露说。

“这些办公室平时可能真的有人在办公,有拍摄需要的时候就让给剧组,都是实景,所以拍出来的效果更真实、细腻。”桂耀华说。不仅如此,园区还有专业的服化道工作室,有白棚、绿棚提供后期特效支持,还可以提供政务代办、金融撮合、法务财税等服务,正如园区内随处可见的标语所言:“拍摄有场景,服务无边界”。

与浙江横店等传统影视基地重资产投入、搭建仿古影棚的模式不同,醉影场创新地提出了“无围墙影视城”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属地崔各庄乡政府的支持下,醉影场联合乡域内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民航博物馆、铁道博物馆、王府井奥莱香江小镇、红砖美术馆、万荷文创园等3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短剧短片产业服务联盟”,整合马场、酒窖、别墅、艺术园区等200多个丰富的拍摄场景,可以覆盖都市时尚、工业遗存、自然景观、乡村文旅等多种类型的拍摄需求。

通过“醉影场”小程序,剧组可以像浏览“场景银行”一样,在线查阅、预约各类场景,实现对拍摄场景的数字化建档、标准化定价和信息化调度。不仅如此,联盟单位彼此相邻,大多分布在以“醉影场”为原点、车程15分钟可达的范围内,降低了拍摄成本,全域实景拍摄的特色也契合了短剧行业“精品化”的需求。

看全局

剧组不用辗转多地拍摄

北京短剧产业链成闭环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影视高地,影视高校、头部制作机构、发行机构等资源富集,到北京“北漂”是“大电影时代”演员的首选。而这样资源丰富的地方,却在微短剧产业链上存在断点。“以前拍摄时,想找个像样的场景,要么去外地,要么花大价钱搭棚,别提多麻烦了。”常露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没有与醉影场合作之前,拍剧时他常常需要带着团队从北京出发,辗转横店、郑州、杭州等地拍摄,拍完后再回京进行后期制作。

“北京的短剧产业链,就像缺了中间一节的竹子——上游的剧本、投资,下游的制作、宣发都在北京,只有中间的拍摄环节放在外地。”陈敏介绍,由于产业生态链没有实现闭环,导致北京的短剧人才和资源大量流失。之所以存在这样一个断点,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短剧行业之前一直粗放式发展,盈利模式没有跑通,剧组求量不求质;另一方面,北京的取景地分散,拍摄成本相对较高,对预算有限的短剧剧组并不友好。

陈敏透露,短剧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与大电影完全不同,与资产成本和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外地的空间资产成本更低,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所以短剧拍摄此前大多都不在北京。如今,随着短剧行业发展日益规范、受众越来越广,广告商愿意按完播率付钱,短剧的盈利模式跑通了,剧组也愿意为高品质的拍摄场景付费了,这也是陈敏愿意深度参与醉影场建设的原因。“崔各庄乡及周边有丰富的影视拍摄、制作资源,这些资源散落在各处,就像一颗颗的珍珠,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短剧短片的产业逻辑和AI等数字技术把它们穿起来,组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影视城,不仅补上了北京短剧产业链的断点,还盘活了区域文旅资源。”陈敏说。

如今,常露的困扰迎刃而解。《画魂》拍摄期间,需要的宴会厅、居家场景、办公场所等,在醉影场及周边就能满足。“不用转场,效率高多了。”常露坦言,“在北京拍短剧,最大的优势是演员多、演技好,短剧给在校生和年轻演员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他们可以借机磨炼演技、让自己被看见。”不仅如此,以前拍一部剧,演员、设备、后期分散在各地,现在产业链上下游都在身边,免去了不少麻烦。

当然,北京微短剧产业还存在成本偏高等问题。为留住剧组,醉影场不得不推出一些补贴。例如,在《画魂》剧组拍摄期间,园区为其提供了1.3万多元的住宿补贴。不过,在陈敏看来,补贴并非长久之计。“降本增效还需从产业生态入手,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联动,以政策引导筑牢产业根基,以企业协同打通创作、制作、发行、出海全链条,通过规模化降低单集成本,以精品化提升内容溢价,最终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释放短剧的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陈敏说。

对话

文化产业园转型要有产业思维

对话人: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秘书长陈敏

北青报:醉库为何转型短剧短片产业基地?

陈敏:我们协会的使命是推动北京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前几年,很多文化园区都面临出租率下滑的问题,醉库也不例外。2024年底我到醉库调研时,了解到园区正在谋求产业提升,我们认为可以往短剧行业服务转变。当时短剧市场已经爆发,北京却没有专业拍摄基地和完整服务生态,而醉库具备两个核心优势:一是有影视产业基础,很多影视公司入驻园区;二是区位好,在五环外沿,地处“崔各庄影视聚集区”核心,又紧邻机场,交通方便,周边还有3000多家影视机构,园区内60%以上都是相关机构,形成了一些短剧雏形,具备一定基础。

北青报:文创园转型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陈敏:要有产业思维,不能依靠“瓦片经济”。以前很多园区靠收房租活着,市场一变就不行了。转型就要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产业?这个产业的上下游需要什么?比如,醉库转型短剧基地,不是只改几个场景,而是要构建从编剧、拍摄、制作到发行的全链条服务。还要有平台思维,像醉影场成立联盟,就是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园区成为产业的“连接器”。

北青报:醉库成功转型对其他园区有什么借鉴意义?

陈敏:第一,要因地制宜。醉库有工业遗存优势,就保留复古风格,结合短剧拍摄需求改造,而不是盲目“招租”。第二,要深度服务。以前园区做物业服务,现在要做好产业服务,比如,醉库帮剧组找场景、找演员、找投资,甚至帮剧组解决住宿问题。第三,要坚持长期主义。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醉库从2024年底开始调研,到2025年9月挂牌,用了近一年时间,现在还在构建AIGC短剧短片人才培育体系,这些都是长期投入,但能让园区有生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汪浩舟

来源:北青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