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全国范围内,“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学历”这门生意一旦做大做烂了,最先破产的就是“含金量”。
10月22日上海交大宣布明年计划招收超5000名博士生,是十几年前的两倍多。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全国范围内,“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但这场铺天盖地的扩招潮,究竟是在“科技兴国”还是“制造高学历失业者”?
我得说一句刺耳的,千万别走日本那条毁人不倦的老路。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一路狂飙跻身世界老二,美国眼看苗头不对,1985年搬出了广场协议一棍子干下去。
紧接着1991年泡沫崩盘,15个月连续衰退,日本一夜从巅峰跌入深渊。
怎么办?
日本政府想出一招“科学兴国”,听着耳熟吧?咱们现在也正喊着同样的口号。
于是从1992年起,日本政府连续三年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硕士招生从6万暴涨到11万,最疯狂时60%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高校扩招简直失控。
听上去很美,既搞科研又缓就业,好事成双,可现实啪啪打脸。
一大批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能力的私立大学也硬着头皮开设硕士项目,三瓜俩枣的几个导师,一口气塞进几十个学生,谁还能教出像样的“科技之才”?
结果就是研究生质量断崖下滑,科技产业首当其冲。
日本当年傲视全球的半导体,被韩国反超;“自然指数”从世界第二跌到第五。
更惨的是1998年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58%,竟然还低于本科生。
政策到这个地步,本应踩刹车,日本却硬生生踩了一脚油门。
1996年日本大学毕业生失业22万,考研人数11万。
为了“保面子”他们开始玩新花样,扩招博士,结果博士招生人数一年猛增至7万,是原来的三倍。
谁都没想到这只是“灾难”的开胃拼盘,到了2000年,日本经济继续抽抽,政府宣布不再靠财政养科研机构,科研单位“自负盈亏”。
裁员、降薪、项目搁浅,科研土壤直接沙化,所谓的科研人才,最终大批沦为派遣工、临时工、合同教师,文科博士一年收入只有200万日元。
有的甚至在便利店打工,卖起了茶叶蛋,一个靠学历堆砌的“科技梦”,彻底碎成一地鸡毛。
而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日本那时候与当下的中国,背景有点像,我们也在喊“科技兴国”,也在大规模扩招硕士、博士,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学历通胀的“信仰”。
很多高校动不动就上千博士,硕士刷人都快成流水线。
有些专业导师早就“产能饱和”,学生像堆积木一样一批批往里塞,导师签字批论文像盖章,“千人一面”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真正能独立科研的却寥寥无几。
有人可能说我们毕竟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有庞大内需市场,有比日本更强的整体韧性。
但我提醒一点,这恰恰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资本,因为日本的败局根本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制度+市场双重失衡。
科研需要的是系统打磨、资源聚焦,而不是牺牲质量跑数据好看。
动不动以“招生数量”作为评估标准,这本身就是方向错乱。
你扩招可以,但问题是你有没有配套的经费、师资和产业承接这些高学历人才?
如果扩招只是为了“缓就业”或者“评估数据好看”,那最终这些人只会排队失业、内卷恶性竞争,甚者错位从业,白白浪费教育资源。
特别是文科博士,你敢说现在国内有足够匹配的岗位供他们施展拳脚吗?
产业没跟上,政策却继续加码,这是卸下手刹冲坡道,迟早翻车。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科技兴国没错,高层重视科研也值得肯定。
但方向对不对,节奏稳不稳,执行实不实,决定着我们这场“学历革命”到底是升级还是泡沫化。
尤其当前中国年轻人就业压力不减反增,仅靠学历堆砌远远不够。
产业结构、科研市场化机制和教育体系的动态联动缺一不可。
美国也培养博士,但他们的博士去产业是在做高精尖转化,不是端着学历当职业遮羞布。
韩国也扩招过,但人家的创新密度和企业吸纳能力高度协同。
再对比日本,它的问题不在于不扩招,而在于只扩了“人头”,没扩“基础”。
而我们现在该警惕的不只是扩招本身,而是扩招背后隐藏的“学历泡沫化”和“科研边际效用递减”的陷阱。
教育红利不要变成学历毒丸,政策初衷的善意,更不能在执行中被庸政、懒政甚至形式主义搞变形。
一个国家真正崛起靠的是结构性升级,而不是流量式操作。
如果当前扩招趋势不加以调控,几件事极可能同步发生。
就业错配将更严重:高端学历人才找不到合适岗位,不得不“高射炮打蚊子”。
科研投入边际回报下降:大量资源被平庸甚至滥用的论文项目耗尽,真正有潜力的前沿创新反而没钱支持。
国内高校水位迅速下沉:含金量不足将引发社会对学位信任危机。
年轻心理压力激增:高不成低不就,学历反成负担,心理倦怠蔓延。
中国有日本不具备的市场空间,这一点是根本优势,但不是托底借口。
我们需要的是定向型扩招、专业型再培训和真正与产业融合的科研生态。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科技立国”必须以“实干立国”为基座,而不是用“学历烟雾弹”来粉饰繁荣。
所以我希望今天还在决策、还在教书、还在读研的每一个人,都问一句,这场扩招到底是在造未来,还是复制过去?
愿我们引以为鉴,稳扎稳打,真正在全球科技浪潮中,立得住、冲得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镜界观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