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梵蒂冈把六十二件物品转交给加拿大天主教会,这些不是普通的老物件,而是原住民过去使用的独木舟、贝壳珠带、面具和战棍,它们在一百年前被传教士从部落带走,送到罗马的博物馆收藏,梵蒂冈以前说这是别人赠送的礼物,现在他们承认这些东西本来就属于原住民。
前几天,梵蒂冈把六十二件物品转交给加拿大天主教会,这些不是普通的老物件,而是原住民过去使用的独木舟、贝壳珠带、面具和战棍,它们在一百年前被传教士从部落带走,送到罗马的博物馆收藏,梵蒂冈以前说这是别人赠送的礼物,现在他们承认这些东西本来就属于原住民。
这些文物背后有着一段沉重往事,1885年加拿大政府禁止原住民举办散财宴,这个仪式对原住民来说十分重要,政府不仅阻止他们举行仪式,还把仪式用的物品全部收走,传教士名义上是传播宗教,实际上帮助政府消灭原住民文化,后来有份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这是文化种族灭绝,那些摆在博物馆的文物看似展品,其实都是被夺走的信仰工具。
转机出现在2022年,那年原住民代表前往梵蒂冈,教宗方济各为寄宿学校的事正式道歉,他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指着那些文物说这是我们家的,教宗当场回应如果能归还就归还吧,这话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打破了教廷几十年的惯例,以前他们一直坚称收藏合法,这次算是松了口,选在2025年11月归还是因为那正好是当年展览一百周年,又赶上圣年,时间点选得很有讲究。
在全球范围内,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已开始归还文物,梵蒂冈却一直没有行动,这次梵蒂冈迈出了第一步,虽然只有62件文物,但意义不小,过去他们总是说宗教物品不受法律约束,现在等于承认当初获取这些物品时存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这种做法一开先例,非洲、拉美等地在追索文物时也就多了一个可以参考的实际案例。
最关键的是,这次不只是把东西还给原住民,还把解释权也交给了他们,加拿大主教团明确说,这些文物以后由原住民社区自己管理,也就是说,怎么展示、如何使用、怎样讲述它们的故事,都由原住民自己决定,过去是欧洲人定义“你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子”,现在轮到原住民自己说了算,这种转变比文物本身更加重要。
加拿大正在推行新政策,比如原住民语言法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各地原住民社区忙着建设自己的文化中心,这些文物回来正好能派上用场,不是只放在玻璃柜里让人看,而是真正在社区里用起来,让年轻人了解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文化重建不能光喊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支撑。
说实话,这件事让我很有感触,文物虽然不会开口说话,但它们身上承载着血泪和记忆,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它们被当成装饰品、研究材料,甚至被称为文明成果,现在终于有人愿意倾听它们的故事,也愿意把它们送回原本属于它们的地方,这不是施舍,而是还债,而且这笔债早就该偿还了。
来源:花神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