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马可·波罗向欧洲展开一幅壮美的东方画卷,到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开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之先河,再到今天“中文热”“汉学热”在全球持续升温,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磁吸力”愈发强烈。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杜铠兵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从马可·波罗向欧洲展开一幅壮美的东方画卷,到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开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之先河,再到今天“中文热”“汉学热”在全球持续升温,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磁吸力”愈发强烈。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如何用好汉学这座古老的桥梁,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通道?又当如何发挥青年汉学家的使者作用,为新时代国际传播注入新动能?
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 记者 赵子硕 摄/新华社
对于国人而言,汉学或许是鲜少听闻的“冷门绝学”;然而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爱好者来说,汉学正是一把读懂中国的“钥匙”。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学者与中文学习者跨越山海、齐聚一堂,共同感受中文走向世界的蓬勃活力。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从甲骨卜辞到经史子集,从历史古迹到地方风物,从诗词歌赋到石窟壁画……在中国土壤上诞生、积累与传承的文化结晶,历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求知者远渡重洋,在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中实现与文明古国的跨时空对话。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汉学研究一度陷入“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陷阱。部分西方研究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他国文明,透过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固化了一个陈旧刻板的“东方”形象。
汉学是一门“活着的学问”。要读懂今日中国,就必须将汉学的研究从“历史中国”扩展至“当代中国”,向世界重塑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劝课农桑到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改革开放到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今日中国既有赓续传承的文脉,又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汉学”。青年汉学家们应当刷新眼界,跨越时间与国界的阻隔,摒弃过时的刻板印象,深入调研动态发展的中国,深度译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一个连续文明体的存续和更新的角度,帮助世界读懂一个更加真实、更有温度的中国。
11月14日,上海豫园商城,海内外游客在逛非遗市集。记者 刘颖 摄/新华社
自13世纪起,西方就曾刮起“中国风”。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备受上流社会青睐,《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等书籍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
今天,互联网上再度掀起“中国热”。《哪吒》《黑神话:悟空》等文化IP成功“出海”,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China Travel”圈粉全球,“留学中国”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学生的选择。
成长于全球化时代和数字浪潮中的青年汉学家,接触中国的方式已与前辈截然不同。而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汉学也日益成为一门融合经济学、国际关系、社会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学问。
与其从古籍文献里“想象”中国,不如在真实体验中拥抱中国。汉学研究要从“文献的中国”转向“实践的中国”,让传统文化走出“故纸堆”,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中国式”日常,为青年汉学家打开认识中国的全新路径,实现世界青年与今日中国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洲农业科研人员到中国“学种地”,“中文+电商”的技能组合成为东南亚青年职业培训的热门选择,“中国经验”成为国内外学界、政界热议的课题。中国正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世界则以求知的热忱走近中国。
数据显示,当前已有80多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通过“新汉学计划”面向海外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从2013年至今,该项目已经培养千余名博士“中国通”。
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青年汉学家和中华文化爱好者能够到中国看一看、走一走,在“知”与“行”中感知真实的中国,书写更多跨文化交流的生动故事,让世界青年与中国在双向奔赴中相互成就。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在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中国成为像“磁铁”一样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文明对话面临挑战的今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也在不断增强——世界从未如此迫切地希望读懂中国。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以“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研究难以跳出西方话语体系,中国始终是被建构的对象、被“他说”的客体。
不管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看中国,中国就是中国。汉学研究务必要从“他者的中国”转变为“主体的中国”,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汉学知识体系,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发展,更理解中国之道。
一方面,要实现从“他者叙述”到“主体叙述”的根本转变,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中汲取智慧,从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提炼经验,从“中国经验”中总结全人类共同的启示,同时利用汉学的桥梁做好国际传播,借助互联网等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运用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创新学习和研究场景,真正做到“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用中国人的方式讲道理”。
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文明对话从“独白”走向“共话”,鼓励青年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中国,在亚洲研究中国,在世界研究中国”,将中国研究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之中,秉持文明互鉴的理念,培养世界眼光与跨文化对话意识,进而推动汉学真正成为世界学问。
汉学不是褪色的“老古董”,而是文明互鉴的“金钥匙”。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在温故知新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开放包容中增强国际传播力,青年汉学家将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青春密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