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坛巨匠之一,以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蜚声世界。鲜为人知的是,老舍早年曾经投资、入股书店和出版业。1939年,老舍在重庆与作家姚蓬子合资创办“作家书屋”,后因姚蓬子只顾自己赚钱、漠视作家利益,老舍愤然退出。然而,开书店
老舍《惶惑》《偷生》 (晨光出版公司 1946年11月版)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坛巨匠之一,以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蜚声世界。鲜为人知的是,老舍早年曾经投资、入股书店和出版业。1939年,老舍在重庆与作家姚蓬子合资创办“作家书屋”,后因姚蓬子只顾自己赚钱、漠视作家利益,老舍愤然退出。然而,开书店、办出版社的愿望,却一直萦绕在老舍的心头。
1932年,老舍在山东大学教书时,收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编辑赵家璧的一封约稿信,说自己正在主编“良友文学丛书”,欢迎老舍提供新作。当时,两人素昧平生,赵家璧获悉老舍正在创作小说《离婚》,便紧盯不放。第二年7月,老舍刚完成这部小说,8月就列入“丛书”出版。1934年8月,老舍来到上海,还特意前往良友图书公司拜访了赵家璧。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联系日益密切。
赵家璧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编辑和出版家,1932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良友图书公司担任编辑。1936年,他邀请鲁迅、茅盾、胡适等名家加入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十卷),为我国现代文学树立了一座巍然丰碑。1939年,良友图书公司改组后,赵家璧担任副总经理兼总编辑。
1944年,赵家璧来到重庆。赵家璧比老舍小9岁,他对老舍总是以师长相称。彼时,老舍创作的《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已在《扫荡报》(1944年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连载,第二部《偷生》正在创作中。赵家璧同老舍商量,将这两部小说列入“良友文学丛书新编”第一、第二种出版,将尚未动笔的第三部《饥荒》列为第三种。老舍甚至提出《老舍全集》将来可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为此,双方还草签了出版合同。
1946年2月,由于良友图书公司股东之间意见分歧严重,赵家璧离职。不久,老舍和曹禺赴美讲学,途经上海,赵家璧在愚园路寓所设宴为他们饯行。老舍得知赵家璧因失业而生活面临困境,便约赵家璧次日到他的住处晤谈。
第二天,两人一见面,老舍诚挚地提出两人联手创办一家出版社,由赵家璧主持,沿袭良友图书公司的经营方式,并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老舍爽朗地说:“我到了美国可能会拿到一点钱,如果有多,我就给你汇些美金来。你自己也去想法凑些钱……我仅投一点资,一切由你去主持,赚了钱,分我一份,亏本,不能再向我要。我们用‘相见以诚’四个字来共同合作。”(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面对老舍的信任,赵家璧非常感动,两人于是达成了合作意向。
这次会面,无疑是老舍一直以来创办出版社心愿的瓜熟蒂落。后来,两人共筹资金,老舍从美国陆续汇来他所得到的部分版税,总计约2000美元;赵家璧则变卖了老家的部分田产。1946年9月17日,老舍和赵家璧合资创办的“晨光出版公司”,由工商部核准注册,资本总额5亿元(民国旧币),分500股,赵家璧200股、舒舍予(老舍原名庆春,字舍予)150股、陆祖琬(赵家璧的夫人)98股、胡絜青(老舍的夫人)30股、陈熙元(赵家璧的外甥女婿)22股,公司设在上海哈尔滨路258号赵家客厅,赵家璧担任经理兼总编辑。
为了支持出版公司拓展业务,老舍除了将自己的新作交给“晨光”出版外,还把分散在各书局、书店的旧作版权收回,重新整理修订后,编入“晨光文学丛书”,前后共17种。1946年11月,老舍的《惶惑》《偷生》、巴金的《第四病室》《寒夜》,作为“晨光文学丛书”的第一辑率先推出。12月27日,《民国日报》刊载广告:“……第一批有新书四种六册问世,老舍创作之百万字大长篇《四世同堂》,共计三部六册,现出《惶惑》上下二册《偷生》上下二册,写北平城陷落后的情形。及巴金创作之长篇小说。各大书店均有代售。”
“晨光文学丛书”问世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青睐,“晨光”因此在出版界站稳了脚跟。此后,陆小曼编的《志摩日记》、钱锺书的《围城》、师陀的《结婚》、王西彦的《村野恋人》、端木蕻良的《大江》、耿济之的译作《卡拉马助夫兄弟们》、萧乾的《珍珠米》、谢冰莹的《女兵自传》等,也相继出版。“晨光文学丛书”前后共出版了40种,成为晨光出版公司的拳头产品,影响深远,公司业绩因此蒸蒸日上。赵家璧晚年回忆说:“我这一辈子,有四位恩师:三十年代良友时的鲁迅、茅盾先生,四十年代晨光时的老舍、巴金先生。在我数十年历尽磨难的编辑生涯中,他们分别给予我终生难忘的鼓励和种种帮助。”
后来,赵家璧还接受郑振铎的建议,主编出版了包括《草叶集》在内的“美国文学丛书”18种20册,并出版了“苏联文学丛书”“苏联名家画集”“新中国画库”“木刻连环图画”等。1954年4月,晨光出版公司随着“公私合营”的推进并入新美术出版社,经营了将近8年的晨光出版公司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文并供图/周惠斌
来源:北青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