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千年来一直妄图侵略中国,原来太平洋留给华夏最好位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2:21 1

摘要:自诩“安倍门徒”的高市早苗,借“台湾有事”作幌子,或意在突破日本和平宪法。该宪法第九条限制日本军事发展,日本政府多年奉行“专守防卫”。2014年安倍未经同意推动内阁变更“宪法解释”,将特定“集体自卫权”纳入可行使范围。次年又力推“安保法案”,使自卫队有海外动武

高市早苗涉台言论的中日博弈持续加剧。

自诩“安倍门徒”的高市早苗,借“台湾有事”作幌子,或意在突破日本和平宪法。该宪法第九条限制日本军事发展,日本政府多年奉行“专守防卫”。2014年安倍未经同意推动内阁变更“宪法解释”,将特定“集体自卫权”纳入可行使范围。次年又力推“安保法案”,使自卫队有海外动武可能。安倍想让日本从“不能打、不能出兵”变为“可打、存亡危机时可出兵”,实现自卫队“军队正常化”。其提出的“存亡危机事态”概念模糊,首相认定后自卫队便可出兵,国会和民众难阻止。

高市早苗延续相关路线,敢在台海问题说“存亡危机事态”暗示语,是因其明白将台海问题包装成“潜在安全危机”,就能推动日本更大军事扩张。

话说回来,日本为何千年来一直妄图侵略中国?其野心由地理环境、内部政治、文化心态及中国兴衰周期共同促成,岛国糟糕的地理环境是源动力。

01.太平洋平均水深近4000米,最好位置留给了华夏

太平洋是地球最大最深、边缘海与岛屿最多的大洋,南北最长15900千米,东西最宽19000千米,总面积1.81344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深11034米,占地球表面积近三分之一,东、西岸有海岸山脉与海沟。

西太平洋海底存在一条连续海槽,由太平洋板块与相邻板块挤压形成。日本海沟源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马里亚纳海沟则因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而生。

受板块挤压抬升,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几内亚岛及新西兰岛的太平洋一侧多高山,海拔约4000米,其边缘便是深达万米的海沟。

太平洋西部呈现独特地貌——岛弧与边缘海相互交织,中国沿海地区此特征尤为突出。中国是世界上大陆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大陆架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除南海外,渤海、黄海、东海基本都处于大陆架上,大部分海域水深不及200米。

渤海是中国最大内海,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

黄海面积4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济州岛北侧140米,超百米水深区多在济州岛周边。

东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9米,琉球海沟附近最深2719米。

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中国沿海海域深度在太平洋中独具特色,利远超弊。

我国浅海区域海况平稳,远离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加之岛弧屏障,海啸难以侵扰。我国海域渔业资源丰饶,渔民获益良多。南海素有"第二波斯湾"美誉,海底石油、天然气储量超600万吨。然而,这片富饶海域及优越地理位置,引得日本对我国的觊觎。

02.资源匮乏与掠夺本性,日本做梦都想蛇吞象?

日本国土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资源贫乏,高度依赖进口。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年均地震超千次,火山众多且台风不断。

日本是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生存的忧患意识与生俱来。往东看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往西看是地大物博的中国,这一现实决定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恶劣环境使其长期存在生存焦虑,历史上曾多次对外扩张以缓解资源压力,如抗战时掠夺中国东北资源,将东北作为殖民地,企图在更广阔大陆获取生存空间,觊觎中国土地财富,存在文化心理层面的偏差。

古代东亚“华夷秩序”里,日本处于文化吸收边缘,自卑与自傲交织,既想学中国文明,又想摆脱“夷”身份、颠覆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丰臣秀吉是典型。

唐朝时,663年日本出兵助百济,在白江口与唐、新罗联军海战惨败。这是其首次军事扩张,更像试探性冲突。战败后日本意识到差距,数百年停止扩张,派“遣唐使”全面学唐,此时有野心但实力不够。

元朝时,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均因“神风”和日军抵抗失败。日本将胜利归功“神风”,民族优越感和自信心增强,对大陆政权敬畏降低。

明代中期嘉靖年间(1522 - 1566),东南沿海“倭患”严重。前期倭寇多为日本落魄武士、浪人和海盗;后期主体是中国海商等,首领多是中国人,日本人受雇参与,根源是明朝“海禁政策”与海上贸易需求矛盾。虽后期倭寇主体是中国人,但他们以日本岛屿为基地,日本成挑战中国海疆前沿,积累地理经验与人脉,倭寇肆虐还刺激了日本战国大名的侵略野心。

1592 - 1598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发动“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这是日本首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全面侵华战争。其动机包括安抚国内武士集团、自身出身低微渴望建功、妄图建立新亚洲秩序,还计划迁天皇至北京、自己坐镇宁波。日本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明朝援朝,经七年战争,在中朝联军尤其是李舜臣海军抵抗下,日军被彻底击败,丰臣集团被德川家康取代。此战奠定此后300年东亚格局,德川幕府锁国,明朝也因战争消耗为灭亡埋下隐患。

17世纪德川幕府锁国使日本形成“岛国危机意识”。1853年美国迫使日本开放,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效仿西方殖民主义,提出“脱亚入欧”,视中朝为“落后”地区,欲由日本主导。

自19世纪90年代起,日本明治政府确立了以侵华为主的“大陆政策”,其步骤为:先于1879年吞并琉球,1895年夺取台湾,1910年吞并朝鲜,继而占领满蒙,最终征服全中国并称霸亚洲,此即“田中奏折”所载之内容。

日本本土资源匮乏,煤、铁、石油及粮食等均严重不足,而工业化进程又迫切需要大量原材料与市场。侵华时期,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巨量战略资源,包括约10亿吨煤炭、1.8亿吨铁矿及150万吨铜等,为其战争机器提供了有力支撑。1931至1945年侵占东北期间,日本掠走2.4亿吨煤(相当于其八年产量)、8000万吨粮食(可满足日本六年食用需求),其“以战养战、以华补日”的野心昭然若揭。

至今,日本仍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年支出超千亿美元,对资源丰富的邻国仍心怀不轨。

从唐至明,日本对华行动从试探、骚扰演变为全面官方侵略,背后是实力、心态和机遇的变化。这一路线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更大规模延续。1945年8月,日本在苏联出兵东北、美国扔原子弹的压力下投降,但其至今仍野心不死。

03.旧账新账,一并清算!事先言明,勿谓未警!

在历史长河中,日本曾对中国发动过四五次战争。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些战争均以日本的失败收场。然而,甲午战争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1894年,日本自诩为“文明”一方,战胜了被其视为“野蛮”的清朝。自那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从过去的“仰视”转变为“俯视”,逐渐滋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华优越心态。

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常以“存亡危机”为借口发动侵略,如“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如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京审判过去77年,高市早苗的言论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幽灵未散,不少人拒不认罪、妄图翻案。近年来,日本大幅调整安保政策,强军扩武。

今年,日本右翼分子鼓吹“回归战前”,干扰中国九三阅兵,还计划恢复“大佐军衔”,引发亚洲邻国及国际社会质疑担忧。

04.小日本要遭殃,中国4把利剑将出鞘!

中日关系此次危险程度或为建交以来最重,已到讨论侵略与反侵略地步。面对日本极右翼政客在台湾问题上的试探,中国有哪些能重创其的“大招”,又如何精准打击日本经济与战略要害?

第一:旅游消费禁令直击日本经济复苏痛点;
第二:稀土材料管制卡住日本高科技产业脖子;
第三:产业链脱钩与国产替代重塑东亚经济格局;
第四:实战军演划红线,持续威慑压缩日本战略冒险空间。

中国反制手段丰富,可梯次应对事态。中日策略本质是“规则主导权”隐性博弈,中国不挑事但捍卫核心利益。日本若想稳定,需认清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国发展不可阻挡的事实,尊重历史、顺应大势。中国应对手段比日本和美西方更多、更有力、更稳健,推进统一大势下,妄图阻挠者必被冲破阻碍。

来源:独立剑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