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 年 9 月,信阳市平桥区文化站站长徐少山巡查砖瓦窑厂时,脚下突然传来异样 —— 一片黑土软得反常,和周边坚硬的黄土截然不同。他蹲下身捻起土块,凭多年经验瞬间警觉:这是古墓才有的特殊土质!
2002 年 9 月,信阳市平桥区文化站站长徐少山巡查砖瓦窑厂时,脚下突然传来异样 —— 一片黑土软得反常,和周边坚硬的黄土截然不同。他蹲下身捻起土块,凭多年经验瞬间警觉:这是古墓才有的特殊土质!
消息上报后,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对着推土机挖开的深坑反复勘查,最终确认:这是一座规模不小的楚国墓葬!怕盗墓贼趁虚而入,当地连夜调派武装警察,在墓周拉起警戒线 24 小时值守。谁能想到,这片黑土下藏着的,竟是座 10 米级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还埋着件震惊考古界的青铜孤品!
墓葬规模:7号墓作为一座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其规模十分宏大。在考古人员对墓葬边框进行清理后,测量数据显示其宽度和长度均在10米以上。如此大的规模在楚国墓葬中较为罕见,充分显示了墓主人在楚国社会中的高地位和尊贵身份。这也让考古人员对墓葬内可能出土的文物充满了期待,推测其中可能藏有大量能够反映楚国贵族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物品。
墓葬结构
墓葬结构:经过进一步发掘,考古人员了解到该墓穴长10米,宽8.5米,深2.3米。墓穴里用方木砌了个长方形棺室,还分成了 7 个小墓室 —— 这种‘分室设计’是楚国贵族墓的特色,每个墓室专门放一类随葬品,讲究得很,也为随葬品的放置提供了特定的空间。棺室被分割成7个墓室,每个墓室可能有着不同的用途,分别放置不同类型的随葬品。这种精细的墓室分割方式,反映了楚国贵族在丧葬礼仪上的讲究和对死后世界的独特认知。
墓葬棺椁结构
随葬品:在墓葬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包括青铜器、漆木器、陶器、玉器等在内的700多件文物。700 多件文物里,最亮眼的是漆木乐器和青铜编钟 —— 编钟音律准确,漆木乐器上的图案细腻得能看清纹路,一看就是楚国贵族专门用来宴饮、祭祀的宝贝。漆木乐器造型精美,工艺复杂,其表面的漆绘图案细腻生动,展现了楚国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青铜编钟则音律准确,制作精良,反映了楚国在音乐文化方面的深厚底蕴。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楚国的音乐、艺术、工艺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墓中清理出的青铜器
墓中清理出的玉佩
墓中清理出的玉器
墓中清理出的大量漆木器
墓中清理出的漆木器
特殊发现:7号墓中出土的青铜扁壶,通高 27.6 厘米,腹呈扁圆形。壶身分上下两截,腹部两侧设鸟首开关,旋转可开合。肩部与上腹以银粉绘凤鸟纹,内部中空,套装 26 件大小相扣的铜盘、铜盒,工艺集铸造、焊接于一体,巧思独特,是楚式青铜饮食器的孤品。
墓中清理出的青铜扁壶
其组装方式在目前已知的楚国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墓中出的楚式青铜扁壶套装 26 件铜器,旋转鸟首可开合。考古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制造工艺代表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技术高度。这种独特的组装方式可能涉及到复杂的铸造和加工技术,体现了楚国工匠们的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楚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认识,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技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墓中出土的楚式青铜扁壶套装 26 件铜器,旋转鸟首可开合
墓中清理出的青铜扁壶(全部拆分完部件)
墓葬被盗:考古队清理墓葬填土时,发现两处‘青膏泥’特别松软 —— 这种泥是楚国墓葬常用的封土材料,质地坚硬,松软就说明被人动过,大概率是被盗了!。凭借丰富的经验,他们判断墓葬很可能已被盗掘。进一步勘查发现,盗洞位置设计十分巧妙,显然盗墓者经过了精心策划。盗洞的存在给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让考古人员对墓葬内文物的保存状况感到担忧。
墓葬棺椁上的盗洞位置
盗墓者的手下留情:尽管墓葬存在两个盗洞,但令考古人员意外的是,其他墓室的大部分随葬品几乎都没有被盗扰。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盗墓者在挖掘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无法继续深入某些墓室,从而使得这些墓室内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这一情况也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原始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楚国贵族墓葬的随葬制度和丧葬文化。
墓室的大部分随葬品没有被盗扰
墓室内的发现的青铜器
文物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城阳城遗址及周边墓葬中的文物,信阳市平桥区政府成立了城阳城址保护区。该保护区通过人防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城阳城遗址实施24小时不间断防控。在人防方面,安排专人进行巡逻值守,加强对遗址周边区域的监控;在科技手段方面,利用先进的监控设备、传感器等技术,实时掌握遗址内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威胁文物安全的行为。
历史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墓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将墓葬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墓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墓葬周边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社会制度等因素,我们可以得出更可靠、更丰满的结论,还原出更加真实的历史场景。
楚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考古发掘,楚国古都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保护。楚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拥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楚国文化遗迹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古发掘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发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个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老国度渐渐显露出它独特而迷人的风采。通过保护和研究这些文物,我们能够让楚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楚国的灭亡:公元前223年,楚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了灭亡。曾经辉煌而灿烂的楚国文明也随之逐渐消失,许多关于楚国的历史记载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残缺不全。楚国的灭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覆灭,更是一种独特文化的中断,给后人研究楚国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楚国疆域图
考古的价值:考古学家通过遗址和墓葬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楚国的历史。在缺乏完整文献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发掘成为我们了解楚国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考古发掘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还原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楚国形象。
尽管墓葬曾遭受盗掘,但考古人员仍然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楚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视频强调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指出考古学对于揭示历史真相、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考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考古发掘可能会对遗址和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尤其是在发掘技术和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必要手段,通过发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如何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来源:星图拾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