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八旬学子母校情‖向海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7:30 1

摘要:1925年,营山县建立第一所新式中学。在百年风雨的不同阶段,营山中学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民族命运攸关,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如今,母校办学100周年,邀请历届校友代表回校参加百年办学成果展暨县中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宛如游子归家,纷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八旬学子母校情

向海燕

母校营山中学百年华诞完美落幕,我的内心久未平静。2025年11月7日至10日,校庆期间经历的事,见过的人,如一帧帧画面浮现在眼前,值得永久珍藏。

1925年,营山县建立第一所新式中学。在百年风雨的不同阶段,营山中学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民族命运攸关,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如今,母校办学100周年,邀请历届校友代表回校参加百年办学成果展暨县中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宛如游子归家,纷纷投入母亲的怀抱。

我本是误打误撞加入营山中学初1957届、高1960届校友团,奔赴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活动的。这支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校友团队,原计划32人,因身体原因陆续退团10人,成行22人,团长为四川大学的陶德元教授。我作为母亲李铭玲的陪护人编入。

11月6日晚8点,我正陪母亲做出行准备时,意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竟是大名鼎鼎的陶德元叔叔打来的。他叫我在陪护母亲的同时,还要关照一下同行的阿姨叔叔与学哥学姐。其中,有成都理工大学赵彻终教授、四川大学邓翔教授以及李腊淑、陈淑智阿姨及女儿。陶叔叔叫我立即联系未曾见过面的他们。

联系后得知,赵彻终教授由校方安排接待、食宿,并委托省直作协副主席、作家、摄影家、知名媒体人、我原高中班主任杨明强老师陪送。晚上,年逾84岁的母亲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因为,她与老师、同学分别已65年,可否认得现在的模样?“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回不去的青春,放不下的师生之缘和同窗之情,还有“晋德·博识”的校训,等等,一直萦绕脑海,仿佛回放一部部电影。见她时而兴奋,时而伤感,我就轻拥母亲,安抚她的情绪,犹如她抚慰幼年时的我——初登舞台表演节目,忐忑不安却又期待的情形。

11月7日上午,大家集中在成都火车东站,一行6人从成都乘动车还乡。凭母亲的描述,我精准认出各位团友,似乎认识很久,家长里短地亲切交谈起来。当得知父亲以前的老师与同事、母亲初入营中时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邓翔教授的父亲邓成义老师已仙逝,母亲眼眶都湿润了。列车飞驰前行,故乡在召唤,曾经年少的我们,都以为来日方长,而忽略了岁月的脚步,归来已是半生蹉跎的中年,而母亲这一代的长辈们已白发苍苍。母亲与我似乎都有些伤感,我们眷恋故土的怀抱,在异地他乡,如风中飘零的孩子,回乡寻找年少的梦。

母亲凝望车窗外,吟成一首诗。

七律•校庆归程吟

风驰电掣朗池行,激荡情怀意自横。

窗外薄霜烟雨冷,座中归客寸心明。

长龙穿野快如箭,故里牵魂疾似莺。

不畏严寒临校庆,欲寻年少励浮生。

火车到站,校方安排车辆将我们送至正西街的营山铂亚酒店。

在酒店收拾好行李,母亲与淑智阿姨、我与小梅一行4人(邓教授在另外酒店,李阿姨去了亲戚家)刚走出酒店大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与一位高大的中年人迎面走来,轻声一句:“铭玲、淑智”,紧握双手,指尖划过岁月的痕迹,再次重逢已是耄耋,我涩涩一声:陶叔叔!他转过身,“海燕吧,铭玲的三女。”与他同行的是侄儿,如久违的亲人,从未见过面却又彼此熟悉,这可能就是有缘人吧。听说,陶叔叔是川大教授,曾参与“神五”研发,20多年前退休后又应邀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继续发挥余热,成为锦城5G创始人与电子学院院长。

为迎接母校百年华诞,两年前,陶叔叔就带头并积极组织校友捐资捐物赞助母校百年校庆;校史陈列馆展出的多达480页52万字的厚重新书《桃李芳香庆百年》就是他出任的主编,是他和几十位高1951级至1960级校友的心血结晶;他还是校史陈列馆二楼墙上1200名营中校友风采录展板的主创人。

《桃李芳香庆百年》入展营中校史陈列馆(向海燕 摄)

陶德元主编的《桃李芳香庆百年》和李鸣玲诗集《尘埃集》入展营中校史陈列馆(向海燕 摄)

回想昨日电话中,他事无巨细地叮嘱与安排,生怕怠慢同学的轻言细语,他也是84岁高龄的老人呀,我继而心生怜惜与敬重。校庆活动几天,我们一起参观校园、观看晚会以及校史陈列馆的办学百年成果展览。他豁达、乐观、谦和、精力充沛,有阅尽世事的从容与淡定。几天的相处,融洽与投缘,我们拉钩约定,10年后母校110岁再回归故园欢聚,不见不散。

11月8日晚7点,“营山中学百年办学成果展”文艺晚会精彩亮相,事先安排陶叔叔同我母女、淑智阿姨母女,还有我父亲向成孝60年代初在营中任教时的得意门生—蒲寄霄校长的女儿周林,同排列席而坐。走过座椅,听到低沉略带磁性的笑语,好熟悉!一群人簇拥着一位身材魁伟、健步而行的长者走来。悄悄打听,竟是与我通了几次电话而未曾谋面的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珠宝鉴定专家、年过86岁的赵彻终教授。隔位而坐,缘分如此神奇,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待节目间歇时,猫身步入座位前,伸手轻拍老人:“赵叔叔,我是向成孝的女儿”。一双热情有力的手回握,暖意瞬间传遍全身。70年的低吟呼唤,半个世纪的谋面,竟然是其血脉相承的子女代而相见。

陶德元(左二)、李铭玲(右二)、陈进(右一)等部分主创人在《桃李芳香庆百年》图片专题展前合影(向海燕 摄)

我的父亲向成孝与赵叔叔初中就读于营山中学,同窗三载,情缘一生。他们又同是营中名师蔡松柏老师(现年101岁,至今健在)的得意门生。后来,父亲被保送至南充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家乡从事教育和文化宣传工作;赵叔叔则考入大学深造,从事地质勘测与教书育人工作。此次母校百年华诞前夕,他率先耗资10多万元用优质花岗岩石定制了含基座2.6米高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雕像一尊,以及极其珍贵的25种矿石标本一套,一并捐赠给母校。

“父亲可好?我带了3件礼物,早备着咧。母亲来了吗?带我见见!”没有寒暄,直截了当又自然亲切。随即步入母亲座位前,嘘寒问暖,比划母亲的手腕大小。

8日夜,我们一起观看了“营山中学百年办学成果展”文艺晚会。节目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表演精湛,形象而艺术地讴歌了母校营山中学百年办学历程和辉煌业绩,展现了当代营中人的精神风貌。晚会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晚会结束,万名师生、校友及嘉宾仍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11月9日上午,我又陪同前辈们参加了“营山中学百年办学成果展暨县中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中共营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孔北川主持,县委书记敬健致辞,以及乡友代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技司原司长雷朝滋,校友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何其宗,校友代表、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原秘书长左华荣的精彩发言,不断把会场的气氛由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

营山中学初1957届、高1960届赴校庆校友团及陪伴亲人集体合影(向海燕 摄)

会后,赵彻终叔叔分别送给我母亲、父亲和我玉石手镯、手链、水晶项链各一件,并合影留念。

赵彻终教授赠送李铭玲、向海燕母女礼物(杨明强 摄)

赵彻终教授与李铭玲、赵淑智俩母女合影(左萍 摄)

因为父母的关系,我有缘与父母的中学同窗和母校50年代的优秀校友认识,他们的母校情怀、责任担当、言传身教和注重细节的做事风格影响着我。母亲的重情重义,陶叔叔的仁爱睿智,赵叔叔的无私奉献,他们都在母校的校史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陶德元(左一)、赵彻终(左二)、李洪观(二排右一)、向海燕、李铭玲、赵淑智俩母女(第二排右二至左一)等参加营山县中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杨明强 摄)

此次母校百年华诞之行,让我收获多多,感悟多多。挥笔写下点点滴滴,恭贺母校百年华诞,礼敬历届优秀师生。光荣与梦想,永远在路上,不分少年、中年、老年……

2025年12月17日于南充嘉陵江畔

作者:向海燕(网名相信,四川营山人;会计师,文学爱好者。从事国企管理工作30年,自幼爱好阅读与写作,尤爱散文和诗歌创作)摄影:杨明强 左萍 向海燕视源:无线营山视频号 无线营山—营山新闻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