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十大产业全面告急,真正的“战争”悄无声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0:19 1

摘要:11月17日,韩国经济人协会(由已故三星集团会长李秉喆于1961年设立)公布了一份题为《韩·美·日·中竞争力现状及展望调查》的报告。

11月17日,韩国经济人协会(由已故三星集团会长李秉喆于1961年设立)公布了一份题为《韩·美·日·中竞争力现状及展望调查》的报告。

报告显示,韩国十大出口产业中有一半已在企业竞争力方面遭到中国超越,预计到2030年,韩国十大出口主要产业的企业竞争力将在全领域落后于中国。

该调查以从事十大出口产业的1000家企业中参与问答的200家企业为基础得出上述结论,而当被问及谁是最大竞争对手时,62.5%的受访企业回答“中国”,其次分别是美国的22.5%和日本的9.5%。

这意味着多数韩国企业认为中韩出口竞争将愈演愈烈。

在首尔三成洞一家炸鸡店,英伟达CEO黄仁勋、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喝交杯酒。

韩国经济人协会的调查报告将韩国企业竞争力标准定为100,受访企业认为,目前美、中、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分别为107.2、102.2和93.5。

到2030年时,竞争力水平从高到低同样依次为美国的112.9、中国的112.3和日本的95。

换句话说,受访韩企认为本土企业竞争力已落后于中美两国,而中国企业竞争力未来五年将达到接近美国的水平,日企则在四国中处于垫底位置。

与很多朋友直观上认为日本远强于韩国不同,实际上韩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超越日本。

过去几年,中国台湾省的台积电和韩国的三星、LG、海力士等企业吃了一大波“半导体红利”,而日本则处于“喝汤”的状态——曾经的日本知名企业松下、索尼等因“点错科技树”,目前已明显落后于三星。

李在明为粉丝签字。

从行业来看,中国在钢铁、通用机械、电池、显示器、汽车和零组件等五个领域领先于韩国企业,在半导体、电子和电机、船舶、石油化学和石油产品、生物健康领域仍落后于韩国。

但受访韩企对未来普遍感到悲观,认为上述十大出口产业竞争力将在未来五年内全部被超越。

报告认为,中国在价格竞争力、生产能力、政府支持方面占据优势,美国则在品牌、专业人才、核心技术方面占据优势,而韩国目前相对中国比较明显的只有品牌竞争力。

通俗点解释,就是中国船企刚刚攻克LNG船技术没几年,中国汽车刚刚崛起没几年,大家还存在一点固有成见,但这种成见很快就会随着技术迭代而消失。

位于首尔的韩国三星城

最近几年,中国同欧美日韩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层面的竞争愈演愈烈。

早先作为中国出口主力的轻工业、代工和纺织品等逐渐被“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科技类产品取代。

早先一些完全依赖进口的领域逐渐出现了国产替代方案,尽管不够完美,但至少实现了从无到有。

然而换个角度看,中国大力发展科技的态势也会强化中美竞争和西方在科技上的封锁与制裁,即中国越是努力发展科技,西方的紧迫感就越强,制裁越严厉。

而西方的制裁越严厉,中国采用举国体制加速研发的心态也就越迫切,并愿意为此承担短期内的经济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事实上加速了高科技领域的脱钩——未来几年该趋势将进一步延续。

美国参议员Josh Hawley曾公开呼吁废除世贸组织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产业链攀爬的过程和俄乌战争一样,加速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华政策的改变,由此形成了地缘政治因素叠加产业竞争因素的“双挤压”。

早些年间,中国主要是在一些基础制造业和小众领域击败了西方,比如钢铁、纺织、光伏等等——这些行业由于牵扯到环境保护、低成本劳动力等复杂因素,西方国家认为让给中国也无伤大雅。

不过随着中国手机、通讯、汽车、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的崛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恐惧感迅速升高。

以汽车为例,这是一个牵扯上千万人就业、每年创造几万亿美元的庞大行业,长期被欧美日韩垄断,现如今一批批中国车企已经杀了进来。

再以半导体为例,它几乎已经成为西方最后的“高科技堡垒”,即使拜登不搞“芯片联盟”,特朗普也会搞。

一位英国学者这样感慨道:

“28年前,当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入主唐宁街时,英国的经济规模比印度和中国的总和还要大。那时美国的主导地位是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西方民主模式的传播是不可避免的。

今天,全球秩序陷入混乱和多极,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规模是英国的五倍多,印度也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寥寥几笔,失落的情绪跃然纸上。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人获得幸福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值”高,比如欧美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确实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另一种是“增速”快,一年更比一年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第二种,而展望未来,我们需要逐渐往“绝对值”高的方向迈进,让发展成果尽可能惠及每一个人。

来源:江宁知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