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关节炎合并髋膝关节多关节病变、骨质疏松及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为临床类似病例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1 例中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功能性评估数据及诊疗决策过程,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分
目的:探讨创伤性关节炎合并髋膝关节多关节病变、骨质疏松及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为临床类似病例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1 例中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功能性评估数据及诊疗决策过程,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分析手术干预与保守治疗的适应症选择逻辑。结果:患者因既往髋关节外伤史继发右侧髋部创伤性关节炎(初始误判为股骨头坏死),合并双膝关节内翻畸形、内侧间隙狭窄,腰椎椎体压缩骨折、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及骨质疏松(T 值 - 2.7)。经系统性功能性评估(10km 步行耐受试验)证实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良好,疼痛症状轻微且未影响生活质量,最终采用抗骨质疏松为主的保守治疗方案,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功能维持满意。结论:骨关节疾病的诊疗决策需突破 "唯影像学论" 的误区,以患者症状、功能状态为核心,结合合并症、经济条件及主观意愿进行个体化评估,对于无明显功能受限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保守治疗联合定期随访是更具卫生经济学价值的选择。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个体化诊疗;骨质疏松;功能性评估;临床决策
患者男性,62 岁,农民,籍贯甘肃,因 "右髋部间断疼痛 3 年,加重伴步态异常 1 年" 就诊于西京医院关节外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有甲状腺手术史(具体术式及时间不详),术后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长期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未规律监测);2 型糖尿病病史 5 年,未规律监测血糖,饮食控制为主,未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患者幼年(约 10 岁)曾因拉架子车时发生翻车事故导致右下肢外伤,当时经村医初步处理(具体不详)后未行系统检查,后因症状持续加重就诊于县医院,诊断为 "右侧髋关节脱位",予牵引复位治疗后,医嘱行自行车蹬踏功能锻炼,患者遵医嘱执行但未定期复查。
患者主诉右髋部疼痛,以阴雨天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VAS 疼痛评分 2-3 分(10 分制),无夜间痛及静息痛。双下肢活动无明显受限,髋关节屈曲可达 110°,外展 25°,内收 15°,旋转功能基本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右膝 10°-120°,左膝 5°-125°,麦氏征阴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步态呈轻度跛行,无扶拐依赖,日常农事活动及重体力劳动可耐受。
骨盆正位 X 线片(2024-03-04,西京医院):右侧髋关节间隙不均匀性狭窄,股骨头及髋臼骨质硬化,股骨头、股骨颈及髋臼多发囊性变(囊性区直径 0.3-1.2cm),关节周围可见异位骨化影及游离骨块(最大直径约 0.8cm),未见股骨头塌陷及新月征,符合创伤性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左侧髋关节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全长正位 X 线片:右侧髋关节改变同前,双下肢力线异常,双膝关节内翻畸形(右侧内翻角约 12°,左侧约 8°),双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狭窄(右侧关节间隙宽度约 1.2mm,左侧约 2.0mm),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未见明显关节不稳表现。腰椎正侧位 X 线片:胸 11、胸 12 椎体压缩骨折(压缩程度约 1/4),椎体前缘骨赘形成,部分椎体间骨桥连接,符合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表现;腰椎退行性改变,L3-L5 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未见明显狭窄;腹主动脉钙化。骨密度检测(DEXA):腰椎 L1-L4 骨密度 T 值 - 2.7,股骨颈 T 值 - 2.5,符合 WHO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 值≤-2.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空腹血糖 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 6.9%;甲状腺功能:TSH 5.2mIU/L(升高),FT3、FT4 正常;炎症指标:ESR 15mm/h,CRP 8mg/L(正常);髋关节穿刺液检查(未行):因患者无明显关节肿胀及感染迹象,未予穿刺。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初始影像学表现为股骨头囊性变、骨质硬化,需与股骨头坏死鉴别。但股骨头坏死典型影像学特征为 "新月征"、股骨头塌陷、软骨下骨骨折,且多无明确外伤史或有激素使用、酗酒等危险因素。该患者有明确髋关节脱位外伤史,影像学无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狭窄以负重区为主,结合专家会诊意见(安徽刘长征主任),排除股骨头坏死,确诊为创伤性关节炎。原发性骨关节炎(OA):原发性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无明确外伤史,多累及双侧关节,影像学表现以对称性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为主。该患者右侧髋关节病变与既往外伤直接相关,膝关节内翻畸形可能与髋关节病变导致的力线异常相关,故排除原发性骨关节炎,考虑创伤性关节炎继发膝关节退变。类风湿关节炎(RA):RA 多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伴晨僵,炎症指标(ESR、CRP)升高,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阳性。该患者无晨僵表现,炎症指标正常,影像学无关节侵蚀性改变,故排除。结合患者影像学表现,右侧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多发囊性变、游离骨块,双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内侧间隙狭窄,符合关节置换手术的影像学指征(如膝关节内翻畸形>10°、关节间隙狭窄<2mm)。团队初始讨论中,部分观点认为应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双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UKA),理由如下:
影像学表现提示髋膝关节病变进展至中重度,保守治疗可能无法阻止病情进展;游离骨块可能导致关节卡压,增加急性疼痛发作风险;早期手术可避免畸形进一步加重,降低后续手术难度。但反对意见认为,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匹配,需进一步评估功能状态,核心顾虑包括:
患者疼痛症状轻微(VAS 2-3 分),无夜间痛,日常活动及重体力劳动可耐受,手术获益不明确;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术后假体松动、感染、愈合不良风险升高;患者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多关节置换手术费用及术后康复成本较高,卫生经济学效益不佳;患者存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影响术后功能恢复评估,且多部位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为明确患者实际功能状态,排除 "硬扛疼痛" 的可能性,制定针对性功能性评估方案:采用模拟日常活动的长距离步行试验,路线选择西安大雁塔 - 古城墙 - 曲江不夜城(全程约 10.5km),记录患者步行过程中的疼痛变化、步态稳定性及耐受程度。
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全程步行时间约 6 小时(含休息间隔),步行过程中 VAS 疼痛评分最高升至 4 分,休息 15 分钟后可降至 2 分;步态保持轻度跛行,无明显关节卡压、不稳表现;未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症状;结束后仅表现为轻度疲劳感,无活动受限加重迹象。该结果证实患者关节功能储备良好,病变未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实质性影响,手术干预的必要性不足。
结合患者症状、影像学表现、功能性评估结果及合并症情况,经关节外科多学科会诊(MDT)后,制定如下保守治疗方案:
抗骨质疏松治疗: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 5mg(单次),口服碳酸钙 D3 片 600mg / 次,2 次 / 日,骨化三醇软胶囊 0.25μg / 次,1 次 / 日;建议每 6 个月复查骨密度,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关节症状管理:疼痛发作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200mg / 次,1 次 / 日(避免长期使用);局部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避免重体力劳动及长时间负重行走,控制体重(目前 BMI 26.3kg/m²,目标降至 24kg/m² 以下)。合并症管理:内分泌科会诊调整甲状腺功能减退治疗,左甲状腺素钠片增至 75μg / 日,每 3 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糖尿病管理:饮食控制 + 运动指导,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 0.5g / 次,2 次 / 日,定期监测血糖。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髋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如臀桥、直腿抬高、靠墙静蹲),改善关节稳定性;腰椎保护训练(如小燕飞、五点支撑),预防椎体压缩骨折加重。定期随访:每 3 个月门诊随访 1 次,评估疼痛症状、关节功能及骨密度变化;每年复查髋膝关节 X 线片及腰椎影像学检查,动态监测病变进展。创伤性关节炎是继发于关节外伤后的退行性病变,其病理机制包括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重塑、滑膜炎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硬化、囊性变及异位骨化,与股骨头坏死、原发性骨关节炎等疾病易混淆 [1]。该患者因幼年髋关节脱位外伤史,未及时行规范康复治疗,导致关节面受力异常,最终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其影像学表现的多发性囊性变及游离骨块,增加了初始诊断的难度。
临床诊疗中,创伤性关节炎的干预时机选择常面临困境:一方面,影像学进展与临床症状的不一致性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虽表现为中重度影像学改变,但症状轻微、功能良好;另一方面,创伤性关节炎多为单关节受累,且常合并关节畸形,若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力线异常,进而累及相邻关节(如该患者的膝关节内翻畸形)[2]。因此,单纯依据影像学表现制定手术决策可能导致过度治疗,而忽视病情进展风险则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关节置换术是终末期骨关节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其核心适应症包括:持续性中重度疼痛(VAS≥5 分)、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如髋关节屈曲<90°、膝关节屈伸范围<90°)、影像学提示关节严重破坏且保守治疗无效 [3]。2023 年 AAOS 髋膝关节置换指南强调,手术决策需综合考虑患者症状、功能状态、生活需求及合并症,避免单纯以影像学分级作为手术依据 [4]。
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已达到关节置换的 "影像学适应症",但功能性评估结果显示其 10km 步行耐受良好,疼痛症状轻微,且无夜间痛及静息痛,提示关节病变尚未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实质性影响。此外,患者合并的骨质疏松症增加了假体松动风险 —— 骨质疏松患者关节置换术后 10 年假体松动率较骨量正常者升高 30%-40%[5];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及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6]。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多关节置换手术费用较高(单侧 THA 约 5-8 万元,单侧 UKA 约 3-5 万元),且术后康复周期长达 3-6 个月,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民患者而言,手术的成本 - 效益比不佳。因此,综合评估后,团队排除了关节置换手术的必要性。
该患者同时合并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腰椎退行性疾病,多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增加了诊疗复杂性。其中,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疾病的关联尤为密切:一方面,骨质疏松导致软骨下骨支撑力下降,可能加速关节软骨退变;另一方面,关节疼痛可能限制患者活动,进一步加重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7]。因此,抗骨质疏松治疗成为保守治疗的核心环节。
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折风险,其用于骨关节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 [8]。该患者采用单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 5mg,联合钙剂及活性维生素 D 补充,符合《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推荐方案 [9]。同时,针对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管理,通过内分泌科会诊调整用药方案,控制血糖及甲状腺功能在合理范围,不仅有助于改善骨代谢,也为后续可能的手术干预创造条件。
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管理同样重要:患者存在胸 11、胸 12 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及 DISH,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及脊柱力学结构改变,进而影响髋膝关节的受力分布。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加入腰椎保护训练,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有助于减轻脊柱对下肢关节的代偿压力,延缓关节病变进展。
"如果是你的亲人,这个手术你做不做?"—— 这一临床常见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患者对个体化诊疗的需求。骨关节疾病的诊疗并非简单的 "影像学分级 - 手术干预" 线性流程,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功能状态、生活需求、经济条件及主观意愿进行综合判断 [10]。对于该患者而言,其作为农民的职业特点要求保留一定的重体力劳动能力,而关节置换术后虽能改善疼痛及畸形,但可能限制部分高负荷活动,与患者的生活需求不完全匹配。
功能性评估作为个体化诊疗的核心手段,其价值在该病例中得到充分体现。长距离步行试验作为一种模拟日常活动的评估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患者的关节功能储备及疼痛耐受程度,相比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更能体现 "以患者为中心" 的诊疗理念 [11]。此外,患者的主观意愿也不容忽视 —— 该患者初始因害怕手术拒绝检查,若强行推荐手术,可能导致患者心理抵触,影响治疗依从性,而保守治疗方案则更易被患者接受。
保守治疗后的长期随访是确保诊疗效果的关键。该患者目前随访 8 个月,病情稳定,VAS 疼痛评分维持在 2-3 分,日常活动及农事劳动正常,骨密度复查显示腰椎 L1-L4 T 值提升至 - 2.4,提示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效。后续随访计划包括:每 3 个月评估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每 6 个月复查骨密度及甲状腺功能、血糖,每年复查髋膝关节 X 线片及腰椎影像学检查,动态监测病变进展。
若患者未来出现以下情况,需重新评估手术指征:1. 疼痛症状加重(VAS≥5 分),影响睡眠及日常活动;2. 关节功能明显受限,髋关节屈曲<90° 或膝关节屈伸范围<90°;3. 影像学提示关节间隙进一步狭窄(<1mm)或出现股骨头塌陷、关节不稳;4. 出现游离骨块导致的关节卡压症状。届时,需结合患者的骨密度改善情况、合并症控制水平及经济条件,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能包括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膝关节力线矫正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最大的功能改善。
五、结论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多关节病变的诊疗决策需突破 "唯影像学论" 的误区,以患者症状、功能状态为核心,结合合并症、经济条件及主观意愿进行个体化评估。对于无明显功能受限、疼痛症状轻微的患者,保守治疗联合定期随访是更具临床价值的选择,其中抗骨质疏松、合并症管理及康复训练是保守治疗的关键环节。功能性评估(如长距离步行试验)作为个体化诊疗的重要手段,能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临床医生在面对类似病例时,应秉持 "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综合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制定最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实现疗效、安全与卫生经济学的统一。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21 版)[J]. 中华骨科杂志,2021, 41 (12): 757-764.
[2] Zhang Y, Jordan JM. Osteoarthritis: epidemiology [J]. Clin Geriatr Med, 2010, 26 (3): 355-369.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指南(2023 版)[J]. 中华骨科杂志,2023, 43 (1): 1-14.
[4]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Hip Arthroplasty and Knee Arthroplasty (2023)[EB/OL]. https://www.aaos.org/guideline/hip-knee-arthroplasty, 2023-05-10.
[5] Johansson HE, Malchau H, Herberts P, et al. Osteoporosis and implant survival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Acta Orthop Scand, 2002, 73 (3): 289-294.
[6] Parvizi J, Barrack RL, Della Valle CJ, et al. Diagnosis of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the role of laboratory testing [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93 (16): 1545-1554.
[7] Compston JE, McCloskey EV, Kanis JA, et al. Osteoporosis in older adults [J]. Lancet, 2019, 393 (10173): 1016-1027.
[8] Black DM, Delmas PD, Eastell R, et al. Once-yearly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J]. N Engl J Med, 2007, 356 (18): 1809-1822.
[9]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版)[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2, 15 (3): 233-324.
[10] 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第 4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892-1905.
[11] Buschbacher RM, Braddom RL.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M].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09: 245-263.
来源:医学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