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没接过几个让人糟心的催收电话?要么是凌晨两三点还在轰炸手机,张口就骂;要么是直接打给爸妈、同事甚至领导,把你欠钱的事到处散播,让你在亲友圈抬不起头。很多人觉得,欠了钱被催收是应该的,就算手段过分也只能忍。但浙江象山这起警方通报的案子彻底说透了:“爆通讯录”这
谁没接过几个让人糟心的催收电话?要么是凌晨两三点还在轰炸手机,张口就骂;要么是直接打给爸妈、同事甚至领导,把你欠钱的事到处散播,让你在亲友圈抬不起头。很多人觉得,欠了钱被催收是应该的,就算手段过分也只能忍。但浙江象山这起警方通报的案子彻底说透了:“爆通讯录”这种催收,根本不是合法催债,而是实打实的犯罪,涉案的65个人从老板到催收员全被判刑,最高的坐了四年牢。
这事儿得从张女士的遭遇说起,她的经历可能很多负债人都感同身受。2023年,张女士因为家庭变故,在某合规网贷平台借款后逾期了几千块钱。她本来想跟平台协商分期还款,可还没等沟通出结果,催收电话就铺天盖地涌了过来。一天二三十个电话是常态,凌晨一两点还在响,根本没法睡觉;接通后催收员也不给说话机会,污言秽语骂个不停,还威胁“要让你全家都知道你欠钱不还”“让你在公司待不下去”。
更过分的是,催收员直接把她的欠款信息“爆”给了通讯录里的所有人。领导接到电话后觉得影响公司形象,找她谈了话;亲戚朋友轮番打来询问,让她有口难辩。最后张女士实在扛不住这种精神折磨,不仅患上了轻度抑郁,还不得不辞职躲在家里。忍无可忍之下,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证据:通话录音、骚扰短信截图、同事亲友的反馈记录,全都整理得明明白白,然后果断报了警。谁也没想到,这一报警,竟端掉了一个隐藏极深的非法催收团伙。
警方顺着张女士提供的线索一查,一个伪装成“信息咨询公司”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这个团伙是2021年成立的,老板黄某、饶某等人打着“帮网贷平台催账”的幌子,招了一大批没有任何资质的催收员,专门干着“软暴力”催债的勾当。为了提高回款率,公司搞了“激励机制+末位淘汰”,逼着催收员用尽各种手段。
因为正规外呼平台有次数限制,他们就让催收员用自己的手机卡不限量拨打;怕被合作的网贷平台检查,还专门设了个“质检部门”,只截取正常催收的通话记录来应付检查,掩盖非法催收的事实。更可怕的是,他们还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警方查获时,光是完整的个人信息就有11.4万条,里面不仅有借款人的电话、住址,还有通讯录名单、工作单位、社保记录,甚至外卖快递信息都一清二楚。拿到这些信息后,只要借款人说没钱或者想协商,他们就立刻启动“爆通讯录”模式,用名誉胁迫还款。
就这么短短三年多时间,这个团伙累计拨打骚扰电话11.4万个,发送骚扰短信1.2万条,受害人数遍布全国,非法获利高达470万元。后来还有个催收组长带着20多人脱离原公司,另起炉灶开了家新公司,换汤不换药继续干同样的勾当。2024年5月,警方掌握了足够证据后,果断开展抓捕行动,65名涉案人员全部落网,当场搜出了大量作案用的手机、电脑。
到了2025年3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信息来源:浙江象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相关公开内容):老板黄某等5人犯寻衅滋事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数罪并罚判了两年到四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还都罚了款;剩下的60名催收员也因寻衅滋事罪,判了六个月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部分人适用缓刑。
可能有人会疑惑:不就是打几个电话、发几条短信吗,怎么还能判刑?其实“爆通讯录”看着是催债手段,早就触犯了好几条法律,每一条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首先是《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催收员手里的通讯录、工作信息大多是非法购买来的,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次是《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频繁打电话骚扰他人及亲友、辱骂恐吓,就算没动手打人,这种“软暴力”也符合该罪认定标准,情节恶劣的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多次发送侮辱、恐吓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2025年新实施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更明确了合法催收边界:除非借款人失联且无法联系,否则不能向借款人的联系人催收;每天语音催收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催收时间不能早于早上8点或晚于晚上10点,严禁使用辱骂、威胁等语言。
更关键的是,被“爆通讯录”后还能依法索要赔偿。2025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就公开过一起类似民事判例:佛山的张先生网贷逾期后,合作的催收公司擅自爆出了他23个客户的电话,这些客户信息他从未向网贷平台提供过。张先生收集证据后起诉,法院认定催收公司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害名誉权,判决其赔偿8.2万元,赔偿款48小时内就已到账。
而且现在监管打击暴力催收的力度越来越大,不是说说而已。2025年8月,宁波公安就通报过一起案件,组织300多名警力在湖北等地捣毁4个软暴力催收窝点,抓获119名嫌疑人,该团伙同样以“爆通讯录”“恐吓威胁”为主要手段,还导致一名被催收人跳楼身亡,性质极其恶劣。从浙江的65人落网,到宁波的119人被抓,这些公开案例都说明,暴力催收早就不是“没人管”,而是一查一个准,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催收员,只要触碰法律红线,都会被依法追究责任。
不过很多人遇到暴力催收时,还是会犯难:要么不知道怎么维权,要么觉得“维权太麻烦,还不一定有用”,最后只能忍气吞声。其实只要找对方法,保留好证据,维权并没有那么难,还能让违法的催收方付出应有的代价。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收集完整证据。催收电话要开启全程录音,清晰记录对方的辱骂、恐吓言论和来电号码;短信、微信、抖音等平台的骚扰信息要完整截图,包括发送号码和时间;如果催收员骚扰了你的亲友、同事,让他们帮忙提供通话记录、聊天截图或书面证言,这些都是维权的“硬通货”,缺了证据维权会非常被动。
第二步,明确拒绝暴力催收并留存沟通记录。主动联系贷款平台官方客服,明确告知“你们合作的催收方存在暴力催收行为,已经违反法律规定,我已保留全部证据”,要求平台立即停止骚扰,并提供合法合规的还款方案(比如分期、延期)。沟通时一定要录音,证明你已履行告知义务,避免后续平台推诿责任。
第三步,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如果平台不听劝阻,催收仍在继续,就针对性投诉:向银保监会(投诉电话12378)、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投诉,监管部门会对违规网贷平台进行查处;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电话,举报骚扰电话和短信;若催收涉及人身威胁、造谣诽谤等情节,直接拨打110报警,警方会依法立案调查。
第四步,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索赔。如果暴力催收给你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丢了工作、名誉受损,或者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治疗,都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催收公司和相关责任方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之前就有网友因为被催收群发侮辱性信息,起诉后拿到了5000元精神损害赔偿和3000元名誉修复费。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两个常见误区:一是觉得“我确实欠了钱,他们催收是应该的,被骚扰也只能认栽”。其实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但催债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因为欠了钱,就丧失人身权利、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合法的债务可以协商还款,违法的催收必须坚决抵制;二是想着“跟催收员对着骂、对着干”,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被对方录音留证,反过来纠缠你,甚至引发更大冲突,最理智的做法是保持冷静,全程走合法途径维权。
另外,还有些细节能帮大家提前规避风险:借款时一定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平台,仔细阅读借款合同,看清利息、违约金、还款方式等条款,避免陷入“高利贷”“套路贷”的陷阱;下载网贷APP时,不要轻易授权读取手机通讯录、相册、位置等敏感权限,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如果确实无力还款,别逃避、别失联,主动跟平台沟通说明实际情况,大部分正规平台都愿意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
这次浙江65人催收团伙落网,给所有非法催收公司和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软暴力”不是没后果,爆通讯录、辱骂恐吓这些行为,早就不是“催债不当”,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谁碰红线谁就要付出坐牢的代价。同时也给借款人吃了颗定心丸:遇到暴力催收不用怕,法律会为你撑腰,只要勇敢维权,就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过现在还有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有些非法催收公司会“换马甲”经营,表面上是正规的信息咨询公司、商务公司,暗地里还在干暴力催收的勾当;还有些催收会使用虚拟号码、境外号码拨打电话,让受害者难以追踪源头,给维权增加难度。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排查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溯源,也需要网贷平台加强自律,从源头筛选合规的催收合作方,杜绝暴力催收行为。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遇到过“爆通讯录”这种暴力催收?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成功维权的经历?你觉得除了保留证据、投诉报警,还能有什么办法更有效地抵制暴力催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也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人知道暴力催收是违法的,遇到了千万别忍,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来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