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短视频,刷到的鲁迅要么是“我用生命写文,后人用来布置作业”的伪语录表情包,要么是“迅哥教你怼杠精”的碎片化剪辑;真正愿意沉下心读《野草》《华盖集》的人,早已成了网络世界的“少数派”。不是鲁迅的文字不够深刻,而是今天的网络环境,早已容不下纯粹的“横眉冷对”。
打开短视频,刷到的鲁迅要么是“我用生命写文,后人用来布置作业”的伪语录表情包,要么是“迅哥教你怼杠精”的碎片化剪辑;真正愿意沉下心读《野草》《华盖集》的人,早已成了网络世界的“少数派”。不是鲁迅的文字不够深刻,而是今天的网络环境,早已容不下纯粹的“横眉冷对”。
鲁迅的拥护者为何成了小众?核心在于他的文字底色与网络生态的天然冲突。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鲁迅作品的比例仅28.5%,远低于纸质选本和全集,且多集中在文史类专业 。他的文章始终扎根“揭出病苦”,从《狂人日记》的礼教批判到《阿Q正传》的国民性反思,字里行间的尖锐与沉重,与网络追求的轻松、快餐、正能量格格不入。网友更愿意转发“治愈文案”“逆袭故事”,而非需要耗费脑力的深刻批判——毕竟,在信息洪流中,没人愿意停下脚步感受“灵魂的毒气”。
大数据审核的逻辑,更是让鲁迅式表达举步维艰。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明确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平台算法天然倾向于放大正能量内容,而非尖锐批判。鲁迅杂文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锋芒,放在今天的网络语境中,很容易被判定为“引发不良情绪传导”。就像网红“柴怼怼”因恶意诋毁被索赔260万,“葬经人”因激进表达全 线下架,平台要的不是“刺破黑暗”,而是“守护清朗”,这种导向下,过于尖锐的批判自然难获流量倾斜,甚至可能面临限流风险 。
更关键的是,网络社会需要的不是“只说真话”的批判者,而是“有温度的建设者”。鲁迅所处的时代,需要他以笔为剑划破黑暗,但今天的网络生态里,纯粹的批判早已失去市场。国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用户更愿意分享支持自己立场的正能量内容,而非攻击式批判——即便负面内容偶尔刷屏,也多是少数人制造的流量狂欢 。网友追捧的“当代鲁迅”,要么是包装后的流量博主,要么是被简化为“怼人模板”的符号,没人真的想复刻他“肩住黑暗闸门”的孤独。毕竟,网络空间需要解压阀,但不需要持续制造焦虑的“情绪商品”。
但我们终究不能没有鲁迅。当“怼文化”异化为网络暴力,当流量至上让真话失真,当集体沉默成为常态,我们需要鲁迅式的清醒,提醒我们不被虚假繁荣裹挟。可我们也不需要太多“鲁迅”——那些跟风模仿尖酸刻薄,却缺乏人文关怀的“伪批判者”,那些借着“说真话”之名煽动对立的流量投机者,只会让公共对话更加撕裂。
真正的鲁迅精神,从来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与担当。今天的网络不需要第二个鲁迅,但需要每个人在娱乐狂欢中,保留一份鲁迅式的清醒;在流量裹挟下,坚守一份说真话的勇气。
你觉得网络需要鲁迅式的尖锐表达吗?还是更该拥抱温和的建设性声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社会需要正能量,但是也容得下批评!这个社会不需要多个鲁迅先生,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鲁迅先生
来源:爱讲历史的老猫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