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浮萍:萧红的四段情事与一场未完成的救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6:52 1

摘要:鲁迅曾公开称赞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并认为她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且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指出,萧红作为女性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一评价强调了萧红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

以一部长篇小说立名的作家,萧红算一个。一部《呼兰河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鲁迅曾公开称赞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并认为她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且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指出,萧红作为女性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一评价强调了萧红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虽非严格小说,却因“不像”之外更具“诱人”特质而成为经典。

柳亚子赞其“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夏志清称她为“继鲁迅后的伟大平民作家”,认为《呼兰河传》的高度真实感与自由诗性风格独一无二。

鲁迅夫人许广平感叹她“从封建家庭出走,写出那么好作品,是旧世界的叛逆者”。刘白羽称她“以柔弱身躯抵御外部风寒,用绚烂笔记录人民苦难”,展现顽强生命力。迟子建评价她“在坎坷命运中紧握笔杆,向浑噩世事发出独特呐喊”,是“渴望幸福与安宁的女性”。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却成为命运多舛的典范,尤其是她的爱情与婚姻,可以用“坎坷悲苦、屡遭磨难”来形容,她一生追求爱情,却屡次遇人不淑,每段感情都以悲剧收场。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的父亲张廷举,字选三,长期担任官吏,如小学教员、校长、县教育局长等,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思想,对萧红冷漠无情,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前就为她订了婚,并剥夺了她继续上学的权利。萧红的母亲姜玉兰,共生一女三子,萧红居长,但在萧红八岁时因病去世。继母对待萧红冷淡、刻薄,使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唯有祖父张维桢对她十分疼爱,教她背诵古典诗文,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萧红的家庭背景对她性格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叛逆、反抗,最终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也构成了她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即关注穷人和妇女的命运。

萧红外貌清秀,面容娇憨中透着单纯,具有独特魅力。她浓密的刘海下是一张圆润的面庞,大眼睛犹如深邃幽潭,胸前垂着两条长辫,俏皮的蝴蝶结宛如灵动音符,整体形象既具青春活力又不失温婉气质。

萧红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对包办婚姻极为反感。为了逃离父亲为她安排的婚事,她选择与表哥陆振舜私奔至北平。然而,陆振舜已有家室,无法承受家族和社会的压力,最终选择放弃萧红,回归家庭。在外面无人帮助也没有钱,根本无法生活下去,表哥回家后,萧红也只能回家。

萧红回家后,与父亲的关系降至冰点。父亲为了尽快将她嫁出去,与当地大户人家汪家商量好了婚期。然而,由于萧红与汪恩甲根本没有感情基础,在结婚前一天,萧红再次逃婚,去了北平。汪恩甲追到北平,两人最终见面并交流得不错,还一起回到了哈尔滨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两人感情迅速升温,萧红也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未婚夫产生了好感。

后来两人一起回家,原本打算完成婚事,但萧红提出要延期举行婚礼,这引起了汪家人的不满,汪恩甲的哥哥甚至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起诉汪恩甲的哥哥,但汪恩甲在法庭上声称是自己想要取消婚约的。经过这场风波,萧红与汪恩甲的关系破裂,但她后来还是与汪恩甲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同居了。半年后,萧红怀孕,汪恩甲却以回家拿钱为由一去不复返,留下身怀六甲的萧红独自面对困境。萧红挺着肚子在旅馆承受着房东太太的嘲弄,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欲哭无泪。

在萧红最无助的时候,她写信向《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派记者萧军前来探望萧红,两人因此结识并相爱。萧军被萧红的才华和坚韧所吸引,决定与她共度难关。他们一起经历了洪水、贫困和战乱,但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萧军还鼓励萧红写作,帮助她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然而,在与萧红交往期间,多情的萧军却多次出轨。萧军在做家庭教师时认识了敏子,并爱上了她。出轨后,他不断向萧红展示自己对敏子的爱,甚至在半夜起来拿敏子替他缝补的毛衣给萧红看,黑暗里说话,“敏子,敏子”地叫着,不断咕哝着“很好看的,小眼眉很黑……嘴唇很……很红啊!”。

萧军还与房东的三小姐汪林暧昧不清。有时候萧红早早睡了,萧军和汪林就留在暗夜的院子里聊天。后来,萧军给萧红坦白他们“要好”。不过这段出轨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

萧军和一位漂亮的程女士关系亲密,常常和她进出舞场。萧红对程女士特别敏感,在诗里立了专章,写做“一个南方的姑娘”。

萧军不仅出轨,还对萧红实施家暴。有一次,几位朋友看到萧红的眼睛青肿,她掩饰说:“我自己不加小心,昨天跌伤了。”而萧军则在一边说:“什么跌伤了,别不要脸了!我昨天喝了酒,借点酒气我就打了她一拳,就把她的眼睛打青了。”

萧军在日记中多次表达对萧红的不满,要静待萧红提出分手,可能冷暴力已经是他们夫妻间的一种常态。这种冷暴力对萧红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尽管萧红曾试图以退让、隐忍、宽容的态度换取萧军的爱、理解与尊重,但萧军的多次出轨和家暴行为最终让她彻底失望。1938年,萧红亲自结束了这段长达6年的感情。

1937年抗战爆发后,萧红、萧军与一些文化界人士撤往武汉,萧红在那里结识了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因为都是东北老乡,也都是文人,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就相处得不错,几个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会,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

在共同的生活中,端木蕻良对萧红关怀备至,两人也日久生情。尤其是萧军不在萧红身边后,端木蕻良更是成为了萧红生活中的重要依靠。端木蕻良不仅尊敬萧红,还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这是其他朋友没有做过的。萧红在临汾与萧军分别后,与端木有了更多的接触,两萧分手后,两人感情迅速发展。

萧红在与萧军彻底分开后,与端木蕻良确定了关系。此时她发现自己怀了萧军的孩子,但端木蕻良十分看重她的身体,即使孩子不是自己的他也不会心生芥蒂。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汉口的大同酒店举行了婚礼。婚礼上,萧红把鲁迅送给她的相思红豆送给了端木蕻良作为定情物。她表示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只想过正常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打闹、不忠和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和体贴。

萧红与端木蕻良的结合更像是寻求一个港湾。她曾说:“我只想过一个普通的日子,找个普通人,做一对普通的夫妻罢了。”端木蕻良是一个温厚的男人,对萧红言听计从。然而,在战争环境中,他两次遗弃萧红。一次是在武汉撤离时,他让萧红先走;另一次是在香港沦陷时期,他冒着高烧为病重的萧红送食物时却中途离开。这些行为让萧红再次感到失望和痛苦。在萧红逝世前的44天中,陪伴她的是另外一个男人骆宾基。

1941年秋,骆宾基从内地流亡至香港,希望在此寻求文学创作的机会。他通过朋友的介绍,与萧红和端木蕻良相识。骆宾基与萧红初次见面时,萧红像大姐姐般亲切询问骆宾基的生活和创作。在随后的日子里,萧红和骆宾基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他们一起回忆往昔岁月,神驰遥远故乡,讨论文学创作。萧红对骆宾基的创作给予了指导和鼓励,而骆宾基也对萧红的才华和经历深感敬佩。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陷入战火之中。在萧红病重期间,骆宾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他为她端水送药、擦身喂饭,甚至在她病危时也不离不弃。

在萧红逝世前的44天里,骆宾基一直守护在她的身边。他们之间的友谊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得到了升华。骆宾基后来在《萧红小传》中详细记录了与萧红相处的日子,成为后人研究萧红的重要史料。

萧红于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病逝。这位在东北呼兰河畔长大的才女,一生与男人缠绵纠葛,经历了无数痛苦之后,本想着以文学完成命运的救赎,最终却在孤独与伤痛中英年早逝,留下了未竟的文学事业和无尽的遗憾,不得不令人唏嘘!

来源:七郎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