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第六回,贾蓉笑嘻嘻地跑来跟他婶子王熙凤借样东西,说:"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王熙凤先是推脱,后来经不住贾蓉软磨硬泡答应了,但紧接着就撂下一句狠话:"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
《红楼梦》第六回,贾蓉笑嘻嘻地跑来跟他婶子王熙凤借样东西,说:"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王熙凤先是推脱,后来经不住贾蓉软磨硬泡答应了,但紧接着就撂下一句狠话:"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不就是个玻璃做的屏风吗,王熙凤至于这么宝贝吗?这东西在清朝那会,还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摆得起的。
这玻璃炕屏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摆在炕上的一种小屏风,尺寸不大,比桌子高点儿,比落地屏小点儿,专门放在炕上显眼的地方。这玩意主要作用不是挡风,是显摆。清朝贵族家里,炕是日常活动的中心,吃饭、喝茶、会客都在炕上,炕上摆什么直接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屏”还在其次,关键它是"玻璃"制品。今天玻璃不值钱了,可在清朝,大块平板玻璃是绝对的奢侈品。那时咱们国家自己还造不出像样的平板玻璃,全靠从西洋进口,靠英法荷兰这些国家的货船万里迢迢地运过来。一块三尺见方的玻璃,价值能抵得上盖两间房的费用。有记录说,乾隆年间一块长八尺三寸、宽五尺一寸的玻璃,能卖纹银六百多两。这是什么概念?清代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才四十五两银子。这一块玻璃,够知县干十几年了。
王熙凤的这架玻璃炕屏,是"老舅太太给的"。老舅太太就是王夫人的嫂子,王家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巨富之家。王家给女儿、侄女的陪嫁,能是寻常物件?这玻璃炕屏八成是从广东海关进来的西洋货,是王家显摆财力的重要道具。贾蓉开口就借这个,明摆着是要拿去撑场面的。他爹贾珍请客,来的客人身份要紧,普通的古董字画可能还不够分量,非得把这架玻璃炕屏摆出来,才能显出宁国府的阔气和对客人的重视。
再说制作工艺。玻璃炕屏不是简单把玻璃镶在木框里就完事了。那玻璃片得先从整块的进口玻璃上小心翼翼地裁下来,裁坏了整个就废了。清代宫廷档案里记载,苏州织造官员因为裁玻璃失误,被乾隆帝狠狠处罚过。玻璃裁好后,还得请画师在上面画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画得精美绝伦。木框也得讲究,紫檀、花梨、鸡翅木这些名贵木材是标配,还得配上漆艺、镶嵌、雕刻。这么折腾下来,一架玻璃炕屏的造价就高得吓人了。2013年香港拍卖过一架"黑漆泥金贴鸡翅木玻璃炕屏",成交价1143万港币。这还是流传下来的古董价,在当时新品的价格只会更惊人。
王熙凤那句"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听起来是玩笑话,实则也是真重视这个东西。这玻璃炕屏在当时可比今天的限量版爱马仕铂金包还珍贵,不是拿来用的,是供起来的。真要磕了碰了,修没法修,赔没法赔,整个贾府就这么一两件宝贝,损失不起。
从工艺史的角度看,玻璃炕屏的出现反映了清代中期中西贸易的繁荣。没有广州十三行的洋货进口,没有皇室对西洋玩意儿的好奇和追捧,这东西进不了中国。它既是一件家具,也是一件进口奢侈品,是全球化早期的产物。贾府能得到它,说明他们处在当时消费链的顶端,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时髦、最昂贵的外来品。这跟今天有钱人抢首发iPhone、买限量款名表一个心理。
放到今天,玻璃炕屏的价值相当于什么呢?大概是一套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或者是一辆限量版超跑。它不仅是钱,更是稀缺资源。贾蓉借它,相当于今天公司要接待重要客户,去借老板的劳斯莱斯撑场面。老板借是借了,但心里肯定打鼓,得反复强调"千万别给我刮了"。
作者:晓晓,百万爆款写作课讲师;知乎特邀写作课讲师;得到、喜马拉雅等头部平台签约作者;10W+爆文作者;《红楼梦》爱好者;终身写作者。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来源:晓晓爱写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