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北京王玲主任那篇文章,再看看身边那些因为孩子抽动而焦虑到不行的家长,真是觉得有些话得掰开揉碎了说。
看到北京王玲主任那篇文章,再看看身边那些因为孩子抽动而焦虑到不行的家长,真是觉得有些话得掰开揉碎了说。
很多家长一听孩子抽动,第一反应就是“忌口”,牛奶、鸡蛋、海鲜,恨不得让孩子吃糠咽菜,以为这样就“干净”了。
这真是走进了最大的误区。
问题根本不在于这些天然食物,而在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食品”。
你家孩子爱吃的彩色糖果、果味饮料、火腿肠、薯片,看看配料表,柠檬黄、日落黄、苯甲酸钠、阿斯巴甜……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还好,但对一个神经系统还在发育、本身就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剂神经“兴奋剂”。
它们会直接干扰大脑里多巴胺这类神经递质的稳定,孩子不抽动才怪。
还有高糖。
一块蛋糕、一瓶甜饮料下去,血糖“嗖”地一下冲上去,然后又“哗”地一下掉下来。
这种剧烈的血糖过山车,对大脑是极大的冲击,情绪能稳定吗?
注意力能集中吗?
抽动能不加重吗?
更别提糖分还是肠道里坏菌的“美食”,肠道菌群一乱,通过“肠-脑轴”直接影响大脑,这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了。
所以,别再盯着牛奶鸡蛋了。真正该拉黑的,是那些配料表长到你念不完的加工食品。
与其天天琢磨该“减”什么,不如想想该“加”什么。这才是积极的办法。
给孩子多补充点“神经稳定剂”。
比如镁,这东西被称为“天然的镇静剂”,能放松肌肉和神经。
深绿色蔬菜、坚果、香蕉里含量就很高。
还有Omega-3脂肪酸,是大脑的“润滑油”,能抗炎,对神经发育特别好。
三文鱼、核桃、亚麻籽油都是很好的来源。
维生素B6也很关键,它参与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是维持情绪稳定的重要角色。
鸡肉、鱼、土豆里都有。
别盲目听信什么“发物”的说法。
只有极少数孩子会对特定食物不耐受。
与其一刀切,不如做个“饮食日记”。
今天吃了什么,抽动情况怎么样,记上两周。
如果每次喝完牛奶都加重,那就暂停试试。
如果没关系,就别再冤枉牛奶了。
饮食调理是个辅助,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更稳定的身体内部环境。
它能减少诱因,但不能替代治疗。
如果孩子抽动已经影响到生活学习了,一定要去看专业的儿童神经科医生。
别再用“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了。
科学管理,是从看懂配料表和丰富餐桌开始的。
来源:发财埃弗里4j9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