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才是言情小说鼻祖:3妻13子,活成爽文男主,却无人骂他渣男,凭啥?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琼瑶出道前三十年,有位老人就已经用他的笔,为整整一个时代编织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梦境。
1967年,当琼瑶的《月满西楼》风靡港台时,这位真正的“言情小说鼻祖”正走向生命的终点。
他叫张恨水,一个被时代遗忘,却从未被爱情辜负的名字。
他一生娶了3位妻子,生了13个子女,在世人眼中本该是千夫所指的“渣男”,却让每个爱过他的女人至死无悔。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男人?
01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
其笔名“恨水”,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寓意珍惜光阴,勤奋进取,莫让时光如流水般逝去。
1895年,张恨水出生在安徽省潜山县。
他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被乡人目为“神童”。
母亲戴氏不信,一日,她拿来儿子从未读过的书,用纳鞋底的锥子扎透半本。
然后,命儿子背完被锥子扎到的书页。
第二天早上,张恨水竟一字不差将半本书背出,全家惊诧。
自此,父亲张钰对儿子寄予厚望:
“待你长大,我送你出国留学,光耀门楣。”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
张恨水17岁那年,父亲突发急病去世,家道中落,他被迫失学。
苦闷中,他闭门读书,日夜与父亲遗留的几大箱古书为伴。
他向往名士生活,幻想未来的爱人应是“美丽善良、知书达礼”的古典佳人。
却不知,命定的第一次婚姻,正悄然逼近……
02
1916年冬,张家张灯结彩,21岁的张恨水要成亲了。
母亲喜滋滋地对他说:
“徐家小姐眉清目秀,是个美人,我亲自相看过!”
张恨水心中忐忑,却也怀着期待。
洞房花烛夜,红烛高照。
他颤抖着手,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却如遭雷击——
眼前的新娘,与母亲的描述判若两人!
“娘啊!”他夺门而出。
原来,相亲时媒人使了调包计,让漂亮的小女儿出面,嫁来的却是相貌平平的大女儿徐文淑。
张恨水后来在小说《青衫泪》中写下这段屈辱。
但他不忍休妻——按当地风俗,那会逼出人命。
他勉强接受,却终日躲在书房,深夜独坐窗前,望月叹息。
一年后,徐文淑生下一子,不幸夭折。
张恨心灰意冷,决定外出闯荡。
临行前,他立于长江边,慨然发誓:
“婚姻不自由,诚杀人之道哉!今生必携美人归!”
03
张恨水走南闯北后,于1919年秋,到了一心向往的北京,成了“北漂”。
为了养活老家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他同时在六七家报社兼职,常常连续几天不能合眼。
1922年,张恨水收入渐稳,他开始寄钱回老家,供养全家。
“我把在北京得到的薪资,大部分汇到南方去,养活这个家。”
1923年,张恨水在北京一家福利院采访,遇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孤女,黄辫子、营养不良,无依无靠。
她叫胡秋霞,原是被人拐卖作丫鬟,因不堪毒打逃出。
出于同情,张恨水将胡秋霞赎出,寄养在一对老夫妇家中。
后来,两人逐渐有了感情,办了婚礼。
婚后,他教她识字、读报,带她看电影、听戏。
胡秋霞性格泼辣,但对丈夫体贴入微。
有了相对美满的家庭,张恨水的创作灵感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04
张恨水的言情小说创作之路,开始于1924年。
一天,《世界晚报》编辑成舍我找到他:
“我们的副刊需要一部连载小说,你能写吗?”
“什么题材?”
“就写你熟悉的北京城,写人间百态。”
当晚,张恨水伏案疾书,写下《春明外史》的开篇。
这部小说连载后,立即引起轰动。
甚至,连载到第21回,还发生了“请命”风波——
张恨水写到妓 女梨云病危时,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
“请让梨云活下来!”
甚至有人质问他:
“你忍心让梨云送命吗?”
1927年,张恨水又在《世界日报》连载《金粉世家》。
这部被誉为“民国《红楼梦》”的百万字巨著,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金粉世家》不仅被拍成电影,还被改编成评书。
茶社和电台的播讲,让张恨水名满京华,家喻户晓!
《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
六部小说,人物、情节、进度各不相同,他却能应付自如。
他采用轮流写作的方法,先将一部小说写出若干章回,够连载一段时间,再写另一部。
每天要写五六千字。案头放着四五支铅笔。写钝了一支,磨磨笔尖,就算是休息。
每天下午,北平砖塔胡同的张宅前总有一道奇景——五六家报馆的编辑排着队等候取稿。
多年后,儿子张伍好奇地问:
“父亲同时写6部小说,不会乱吗?”
他笑答:
“你自己的孩子,会乱吗?”
05
名声日盛,稿费也水涨船高。
1930年,上海世界书局请张恨水写四部小说,稿费按千字8元计算。
当张恨水从上海带回了8000元现款,小报立即刊出“张恨水在十几分钟内,收到了几万元稿费,在北平买了一座王府,还自备了一部汽车”的传奇。
说法或许夸张。
但张恨水确实靠一支笔,在北平买下七进大院,把母亲和原配徐文淑都接来同住,还供养家中数个弟妹上学。
对此,他引以为荣:
“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
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大家庭出奇地和睦。
徐文淑温和隐忍,把胡秋霞的孩子视如己出;
胡秋霞爽利能干,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胡秋霞粗通文墨,难以真正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
在认了富商杨家作养亲后,她渐渐沾染了打牌喝酒的习惯,有时甚至酩酊大醉回家。
张恨水不免失望,在日记中失望地写道:
“我希望的妻,是能‘小红低唱我吹箫’的知音……”
他将胡秋霞认亲之事写进《金粉世家》第九十八回:“院宇见榛芜大家中落,主翁成骨肉小婢高攀”。
而胡秋霞正是书中小怜的原型。
06
1930年,张恨水辞去报社工作,专事写作。
不久,《啼笑因缘》问世,轰动全国,各个阶层的读者都为之疯狂。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小说给他带来了第3次婚姻,也是他最满意的一次。
1931年春,北京春明女中举办赈灾游园会。
36岁的张恨水,被邀请出演京剧《玉堂春》中的押差崇公道。
扮演苏三的,是17岁的女学生周淑云。
演出结束,周淑云红着脸走到他面前:
“张先生,我…我很喜欢您的《啼笑因缘》。”
她告诉他,自己出身破落官僚家庭,父亲早逝,与母亲、弱智弟弟相依为命,身世与书中的沈凤喜相似。
“读您的小说时,我总在想,能写出这样深情文字的人,一定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汉……”
张恨水被这个少女的真诚打动,此后时有来往。
不久,少女患上了相思病,非张恨水不嫁。
张恨水如实相告:
“我家里已有两位夫人,而且,我不能和她们离婚。”
周淑云抬头,目光坚定:
“只要能和您终生相伴,我不计较名分。”
07
1931年9月29日,两人成婚。
张恨水从《诗经》中取出“周南”二字为妻改名,取“贞专古雅,婉娩善良”之意。
婚后的生活如诗如画。
张恨水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来段京腔对唱。
周南聪明伶俐,很快就能与丈夫诗词唱和。
最让张恨水感动的是,一天周南晒书时,从一张残破的报纸上认出了他未署名的诗作。
“你怎么知道是我写的?”
“从‘提壶酌苦茗’一句中猜到的。”
张恨水激动不已,提笔写下:
“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
所谓知音难觅,知己难寻。
最难得的,是爱人即知己。
从1924年《春明外史》问世,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13年是张恨水创作的鼎盛期。
他常常同时写作五六部长篇小说,每天按时交稿,从不延误。
爱情、婚姻,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激情!
08
1937年抗战爆发,张恨水将家人送回安徽老家,自己远赴重庆办报。
半年后的一个黄昏,他正在重庆郊外南温泉的茅屋里写作,忽然听见熟悉的呼唤:
“心远!”
抬头一看,周南一手抱着幼子,一手牵着长子,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她冒着日寇的轰炸,千里寻夫而来!
张恨水又惊又喜:
“你...你怎么来了?”
周南嫣然一笑: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此后,周南陪伴张恨水度过8年的艰难岁月。
他们住的茅草屋漏雨,张恨水戏称“待漏斋”。
每到雨天,锅碗瓢盆全用来接水,叮咚作响如伴奏。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恨水笔耕不辍,创作了八百多万字的作品,平均每天写四千字。
周南则学会了写诗,将柴米油盐写成《早市杂诗》,发表在《新民报》上。
其中一首写道:
“嫁得相如已十年,良辰小祝购荤鲜。
一篮红翠休嫌薄,此是文章万字钱。”
09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平,买下一处四进大院,种花养草,藏书千卷。
原配夫人徐文淑因不舍老家生活,选择留在安徽照顾婆婆,没有进京。
张恨水为她购置土地房屋,每月寄去生活费。
她常对人笑言:
“我嫁了个摇钱树呢。”
1958年,徐文淑在上街寄信时中风去世。
临终前,她留下两枚金戒指,分别送给胡秋霞和周南作纪念。
这个张恨水曾经不愿接受的妻子,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宽容与善良。
二夫人胡秋霞性格泼辣,但深明大义。
她对钱看得很淡,张恨水给她的私房钱,从不自己享受。
张恨水办《南京人报》时,她毅然拿出2000元大洋,帮助购买印刷设备。
抗战时期,张恨水寄钱只能寄到金寨。
每次胡秋霞都要赶两百多里山路,冒着危险取回一家人的活命钱。
老家的人评价她:
“很像一个侠女,爱劳动,胆子大,心眼好。”
抗战胜利后,胡秋霞母子被接回北京。
张恨水虽与周南同住,但每月必带胡秋霞和孩子们下馆子。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胡秋霞省下粮食给儿孙吃,自己却常常饿得浮肿。
她去张恨水和周南的住处串门,总是带上吃食,生怕自己去吃饭让他们为难。
1983年,80多岁的胡秋霞安详离世,是三位夫人中最长寿者。
而周南,1956年患乳腺癌,1959年病逝,年仅45岁。
周南病重期间,张恨水不写作、不出房门一步,只是留在家里,静静陪伴。
一天,他动情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年轻人,不懂得老年夫妻的感情,尤其是患难与共的老年夫妻。青年人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老年夫妻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我和你母亲,我们很少一起出去,也没有什么话,甚至一天讲不了几句话,因为话已经多余了,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我要什么,想什么,她要什么,想什么,彼此都知道。现在你母亲躺在床上,我坐在这屋里,她知道我在,我知道她在,就够了,就是安慰。只要她还躺在床上,还有一口气,对我就是莫大的安慰!”
周南临终前,张恨水在她额上深情一吻,说:
“你放心地去吧……”
她合眼后,他抚棺痛哭,每周必去墓地陪伴,直至暮色苍茫。
10
1966年,张恨水把自己几十年来的作品,分给几个子女收藏。
1967年农历除夕,他让女儿用白萝卜切成烛台,点上红蜡,在儿孙搀扶下向母亲遗像跪拜。
张恨水事母至孝,年年除夕都要都要“接祖宗回家过年”。
他说:
“这不是迷信,我是在做我心之所安的事,这样,可以让我的思念得到一些慰藉。”
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
不久,张恨水因脑溢血去世——
2月14日清晨,家人为他穿鞋时,他突然仰身倒下,没有一声呻吟,安详离世,享年73岁。
他走后,子女们这样评价:
“作为子女,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父亲更爱哪一个妻子。我们只能说,父亲的人性是丰满的、仁慈的,充满了温情和善良。”
张恨水一生勤奋,50多年写作生涯中,创作了3000多万字作品,中长篇小说110多部,为他赢得了“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的赫赫声名。
他的上百部小说多是言情小说,其作品的成功,使他跻身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之列,也成为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茅盾赞他“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
鲁迅的母亲是他的铁杆书迷,陈寅恪在失明后仍要听人读他的小说。
张恨水用一支笔,撑起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也撑起了一个庞大家庭的屋檐。
回望他的婚姻,以一夫多妻的形式呈现,自然是封建时代残余的特殊印记。
但穿越时代的烟尘,我们看到的,是他在那种结构下,对身边每一个女子尽己所能的担当:
对原配徐文淑,他给予名分与供养,保她一生安稳;
对二夫人胡秋霞,他始终关怀,每月必带她和孩子们下馆子,维系着家庭的温情;
对灵魂伴侣周南,他付出全部真心,相知相守,直至生命尽头。
为什么张恨水娶3妻生13子,却无人骂渣男?
答案正藏在他对待每个女人的态度里。
他或许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却做到了在那个局限之内,对所有人不抛弃、不辜负。
他用责任与温情,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如今在安徽潜山,人们以一山一水为傲:
山是天柱山,水是张恨水。
他的故事,如水长流,永不止息。
参考书籍:
02《我的父亲张恨水》——张伍
来源:不惧孤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