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匿名捐款给孤儿院,院长突然来访,递给我一封信。那天下午,我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门铃响了。透过猫眼,我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我打开门,他微微鞠躬:“您好,我是阳光孤儿院的李院长。”我的心猛地一跳。我确实给那家孤儿
我匿名捐款给孤儿院,院长突然来访,递给我一封信。
那天下午,我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
门铃响了。透过猫眼,我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我打开门,他微微鞠躬:“您好,我是阳光孤儿院的李院长。”
我的心猛地一跳。我确实给那家孤儿院捐过款。
但一直都是匿名的,他们怎么会找到我?
“请进。”我侧身让他进屋。
他在沙发上坐得很直,双手放在膝盖上。
那个信封被他轻轻放在茶几上。
“很抱歉打扰您。”他说,“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您。”
他的声音很温和,但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
“找我有什么事吗?”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
他指了指那个信封:“这是小远留给您的信。”
小远?我脑子里快速搜索着这个名字,却一无所知。
“您可能不记得他了。”李院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
“十年前,您开始给我们孤儿院捐款。”
“那时候我们院里有个七岁的男孩,叫赵小远。”
我点点头,其实还是没什么印象。
我捐款只是出于一种模糊的善意,从未想过要了解具体帮助了谁。
“小远是个特别的孩子。”李院长的目光变得遥远。
“他父母在他五岁时出车祸去世了。”
“没有其他亲戚愿意收养他,就被送到了我们院里。”
“他不太爱说话,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看书。”
“但他记得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李院长轻轻推了推那个信封。
“您第一次捐款的那个月,小远正好需要做一场手术。”
“您的捐款来得及时,救了他的命。”
我愣住了。我从未想过我的钱会有这样具体的作用。
对我来说,那只是一笔可以减税的多余收入。
“我能问问...小远现在在哪里?”我说。
李院长沉默了一会儿,窗外传来邻居修剪草坪的声音。
“他两个月前去世了。”院长的声音很轻。
“白血病,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房间里的空气突然变得沉重。
“他临终前,拜托我一定要找到您。”
“他说他记了您十年,希望能亲自向您道谢。”
我的喉咙有些发紧。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
记了我十年,而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
“这是他的日记。”李院长从包里拿出一个旧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面已经磨损,边角卷起。
我接过它,却没有勇气立即打开。
“小远从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的?”
“从您第一次捐款的那个月开始。”
李院长站起身,“信和日记都交给您了。”
“我就不多打扰了。”
我送他到门口,看着他略显佝偻的背影消失在巷口。
回到客厅,我首先拿起那封信。
信封是普通的白色信封,上面用工整的字写着:
“致亲爱的匿名捐款人”。
我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三页写得满满的信纸。
信的开头这样写道:
“亲爱的陌生人,您好。
当您读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但请您不要难过,这是我必须接受的命运。
我写下这封信,是想告诉您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关于您,也关于我。”
我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继续读下去:
“十年前,当我知道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
帮助我支付了手术费用时。
我就在心里把您当成了特别的亲人。
李院长说您不希望被知道身份。
所以我从未试图寻找您。”
“但我开始记日记。
把每天发生的事写下来。
想象有一天能给您看。
让您知道,您的帮助没有白费。
您救下的这个孩子,有在努力地生活。”
窗外的阳光斜照在信纸上,字迹显得格外清晰。
“您知道吗?因为那次手术。
我才能多活这十年。
这十年里,我读完了高中。
还考上了师范大学。
去年秋天,我开始在城南小学实习教书。
我教三年级的孩子语文。”
信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不像出自一个病人之手。
“孩子们都很喜欢我。
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因为我总是告诉他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
只是发光的时间不同而已。
就像我,曾经也是个不被看好的孩子。”
我停下来,深吸一口气。
这封信比我想象的要长,要沉重。
翻到第二页:
“去年冬天,我开始经常发烧。
身上出现瘀斑。去医院检查后。
医生说是急性白血病。
李院长想尽办法为我筹款治疗。
但我知道,这次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医院的这些日子。
我常常想起您。
虽然我不知道您的名字。
不知道您长什么样子。
但我觉得您一定是个温柔的人。
所以我想,是时候写下这封信了。”
信纸的边缘有些皱,似乎被泪水打湿过。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
如果您收到了这封信。
能否请您去看看我教的那些孩子?
他们都知道赵老师生病了。
我答应过他们会回去。
但现在看来,我要失约了。”
第三页,也是最后一页:
“请不要为我的离去难过。
这十年是您给我的礼物。
让我有机会长大,有机会教书。
有机会去爱和被爱。
现在,我只是要去和父母团聚了。
他们会替我感谢您的。”
信的结尾:
“永远感激您的,赵小远。”
日期是他去世前一周。
我把信仔细叠好,放回信封。
然后拿起那本日记。
日记本的锁已经坏了,用一根橡皮筋固定着。
我解开橡皮筋,翻开第一页。
日期是十年前的五月四日。
那正是我第一次捐款的时间。
稚嫩的笔迹写着:
“今天李院长说,有位好心人帮助了我。
我不用害怕手术了。
我要记住这份恩情,长大后回报社会。”
翻过几页:
“六月一日。今天儿童节。
院里来了很多志愿者。
我画了一幅画,想象中的好心人。
他有着温暖的笑容。
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
但我觉得他就在某个地方关心着我。”
日记断断续续,有些月份只有几篇。
但能看出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
“九月十日。今天月考得了第三名。
李院长表扬了我。
我要更努力,才对得起帮助我的人。”
“十二月二十四日。今晚许愿。
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您,亲口说声谢谢。”
第二年的日记:
“三月五日。开始长高了。
去年的裤子短了一截。
医生说我的恢复情况很好。
这都要感谢您。”
“七月二十日。暑假在院里帮忙照顾小小孩。
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孩子相处。
也许将来可以当老师。”
我一页页地翻看着。
看着一个曾经被救助的孩子。
如何一步步长大,如何实现梦想。
如何面对死亡。
最后几篇日记笔迹明显虚弱:
“一月十日。今天确诊了。
虽然很难过,但不后悔这十年。
至少我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
“二月二十八日。孩子们来看我。
送来了他们画的画。
我强忍着没有哭出来。”
最后一篇日记:
“三月十日。托李院长去找您。
希望这不会打扰到您。
只是想让你知道。
您的善意改变了另一个生命。
虽然短暂,但是完整的。”
日记在这里结束。
我合上日记本,在沙发上坐了很久。
夕阳西下,房间渐渐暗下来。
那个叫赵小远的年轻人。
用十年时间,记住一个陌生人的善意。
而我,甚至连他的存在都不知道。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让我感到羞愧。
第二天一早,我开车去了城南小学。
在校门口,我说明来意。
教务主任带我参观了校园。
“赵老师是个好老师。”主任说。
“他生病后,孩子们都很想念他。”
我请求去看看他教的班级。
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
孩子们正在上美术课。
黑板上还留着赵小远写的板书。
“老师去医院了。”一个小女孩告诉我。
“他说会回来继续教我们的。”
她的眼睛里满是信任和期待。
我站在教室后面,看着这些孩子。
突然明白赵小远为什么要我来看他们。
他放心不下这些学生。
就像当年,有人放心不下他一样。
离开学校时,我在想能做些什么。
不仅仅是捐款,而是更实际的帮助。
回到家,我给李院长打了电话。
“我想设立一个助教基金。”我说。
“专门帮助像小远那样的年轻人完成师范学业。”
李院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小远知道的话,一定会很开心的。”
我们约好下周详细讨论基金的事宜。
晚上,我再次翻开小远的日记。
这次读得更慢,更仔细。
在一篇日记中,他写道:
“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您。
我想告诉您,善意就像种子。
它会在看不见的地方生根发芽。”
确实如此。我的匿名捐款。
不仅救了一个孩子。
还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教师。
而现在,这份善意将继续传递。
睡前,我写了一封回信。
虽然知道小远永远读不到了。
但我还是想写。
“亲爱的小远:
今天我收到了你的信。
也读完了你的日记。
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
也很感谢你让我明白。
微不足道的善意,也能照亮另一个人的生命。”
写到这里,我停下笔。
窗外的月亮很亮,像小远信中描述的那样。
他说他最喜欢夜晚看月亮。
因为想着也许在某个地方。
您也看着同样的月亮。
这样我们就算相见了。
现在,我们确实在看着同一个月亮。
第二天,我把信和日记小心收好。
开始着手准备助教基金的相关文件。
这个过程让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
仿佛在完成一个未尽的约定。
下午,我去了小远的墓地。
墓碑上的照片里,他是个清秀的年轻人。
戴着眼镜,笑容温和。
我把一束白菊放在墓前。
“谢谢你,小远。”我说。
微风拂过,旁边的松树轻轻摇曳。
像在回应我的话。
在那里站了很久,我想起信中的一句话: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温度。”
小远的生命虽然短暂。
但足够温暖。
回家的路上,我绕道去了孤儿院。
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笑声清脆。
李院长正在给一个小女孩梳头发。
那个画面如此平常,却又如此珍贵。
我没有打扰他们,悄悄离开了。
但心里已经做出决定。
不仅要设立助教基金。
还要经常来这里做义工。
毕竟,善意不能只停留在汇款单上。
它需要面对面,需要温度。
就像小远在日记中写的:
“真正的帮助,是让被帮助的人感受到。
他们值得被爱,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是我从未想过的深度。
却是一个从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教会我的。
晚上,我继续写那封回信。
“我会经常去看你教过的孩子们。
也会尽力帮助更多像你一样的孩子。
实现他们的教师梦。
你虽然离开了,但你的故事会继续。
通过我,通过那些孩子。
通过所有被你的生命触动的人。”
写到这里,我感到眼眶湿润。
这不仅仅是一封回信。
这是一个承诺,对生命价值的承诺。
小远用十年时间记住一个陌生人。
现在,该是我记住他的时候了。
而且,要让更多人记住他。
记住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年轻教师。
信写完了,我把它和小远的信放在一起。
它们见证了两个陌生生命的交集。
虽然一个已经逝去,一个刚刚醒悟。
但善意就这样完成了它的循环。
并且,即将开始新的旅程。
桌上的日记本在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
仿佛小远欣慰的笑容。我轻轻抚摸着日记本的封面。
仿佛能感受到小远留下的温度。
这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
用他短暂的一生。
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开始频繁出入孤儿院。
起初孩子们对我这个陌生人很警惕。
但渐渐地。
他们开始接受我的存在。
我帮年龄小的孩子辅导作业。
陪大一点的孩子打篮球。
还组织了几次户外活动。
每次去。
我都会想起小远日记里的描述。
“今天陪小美练习写字。
她的手还不太稳。
但很认真。
让我想起自己刚学写字的时候。”
这是小远三年前的一篇日记。
现在小美已经上五年级了。
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赵老师教我把字写在格子里。”
她骄傲地告诉我。
“他说字如其人,要端端正正。”
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句赵老师的话。
那些简单却深刻的道理。
在这个小小的孤儿院里。
小远的影响无处不在。
李院长告诉我。
小远在病重期间。
还坚持通过视频给孩子们上课。
直到最后实在说不出话。
“他放不下这些孩子。”
李院长说。
“就像当年。
我们放不下他一样。”
我开始理解小远信中的请求。
他不仅是希望有人关心这些孩子。
更是想让我亲眼看见。
善意的力量如何延续。
一个月后。
助教基金的筹备进入尾声。
我决定将它命名为“小远助教基金”。
李院长很支持这个决定。
“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他说。
我们商定了首批资助对象。
三个从孤儿院考取师范的学生。
在签署文件的当天。
我收到一个快递。
是李院长寄来的。
里面是小远的教学笔记。
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字迹工整有力。
就像他信中的笔迹。
我花了一整晚阅读。
里面详细记录了他的教学心得。
每个学生的特点。
以及如何因材施教。
“李明同学虽然调皮。
但很有正义感。
可以让他当纪律委员。”
“小芳性格内向。
但作文写得很好。
要多给她展示的机会。”
这些细致的观察。
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用心。
我仿佛看见小远在灯下备课的身影。
认真而专注。
第二天。
我带着教学笔记去了城南小学。
三年级二班的新老师很年轻。
她正在为如何管理班级发愁。
“这是赵老师留下的笔记。”
我说。
“也许对您有帮助。”
她接过笔记本。
翻了几页,眼睛就亮了。
“这太珍贵了。”
她说。
“赵老师是个很用心的人。”
我们聊了很久。
关于小远,关于教育。
离开时。
她送给我一叠画。
是孩子们为赵老师画的。
“孩子们说。
要送给关心赵老师的人。”
画上。
小远被孩子们围在中间。
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背景是盛开的向日葵。
我把这些画带回家。
仔细地贴在书房墙上。
每天看到它们。
就想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基金正式启动的那天。
来了很多媒体记者。
但我要求不出现我的名字。
只说是匿名捐赠人设立的。
“重要的是基金本身。”
我对李院长说。
“不是谁设立的。”
他理解地点点头。
在启动仪式上。
三个受资助的学生发言。
他们的梦想都是成为好老师。
像小远一样。
“赵老师告诉我们。”
一个叫王静的女孩说。
“教育是改变命运最温暖的方式。”
她的眼睛里闪着光。
让我想起小远信中的话。
仪式结束后。
王静特意找到我。
“您就是那位匿名捐款人吧?”
她小声问。
我犹豫了一下,点点头。
“赵老师经常提起您。”
她说。
“他说您是他的榜样。”
这句话让我愣住了。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谁的榜样。
“他说。
您教会他。
帮助别人不需要理由。”
王静继续说。
“只要有能力。
就应该伸出援手。”
那天晚上。
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起身来到书房。
重新读小远的信。
“您可能不知道。
您的善意不仅救了我。
还塑造了我的人生观。”
这句话我以前读过很多次。
直到今晚才真正理解。
小远把善意传递下去了。
通过他的学生。
通过他教过的每个孩子。
现在。
轮到我继续这个循环。
第二天。
我联系了城南小学。
表示想要资助一个课外阅读计划。
校长很高兴地接受了。
我们商定在每层楼设立图书角。
让孩子们随时可以阅读。
书单参考了小远教学笔记中的推荐。
都是他认为适合孩子们的好书。
在筹备图书角的过程中。
我认识了更多老师。
他们都知道小远的故事。
并且深受感动。
“小远来我们学校时间不长。”
一位老教师说。
“但他影响了很多老师。
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这让我很欣慰。
小远的精神在继续传播。
超越了一个人的生命局限。
随着天气转凉。
秋天来了。
孤儿院里的银杏树开始变黄。
我每周都会去两次。
有时是下午放学后。
有时是周末。
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我的到来。
小美最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数学总是跟不上。
我每天抽一小时辅导她。
就像当年小远辅导其他孩子一样。
“赵老师说。
遇到困难不要怕。”
小美在做题间隙说。
“慢慢来。
总会解决的。”
她的话让我想起。
小远日记里的一段。
“今天教小明做应用题。
他总说自己笨。
我告诉他。
我小时候也很害怕数学。”
小远总是用自己的经历。
鼓励遇到困难的孩子。
这种同理心。
来自他特殊的成长经历。
十一月初。
助教基金收到了第一笔社会捐款。
是一位退休教师。
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基金的报道。
“我很欣赏这个理念。”
她在信中说。
“培养更多有爱心的教师。
是对教育最好的投资。”
这让我很受鼓舞。
善意真的会吸引更多的善意。
就像小远说的。
善意会生根发芽。
我决定扩大基金的资助范围。
不仅资助学费。
还提供实习补助。
让师范生能安心完成学业。
李院长帮我联系了几所师范院校。
他们都对合作很感兴趣。
事情进展得比想象中顺利。
仿佛有小远在暗中帮助。
在一个下雨的周末。
我整理书房时。
发现了一本小远推荐的书籍。
《教育的温度》。
书已经很旧了。
看来被翻过很多遍。
书页间还夹着几张便签。
上面是小远的笔记。
“对待孩子要耐心。
就像当年李院长对待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
不要急于求成。”
这些简单的话语。
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我决定把这本书捐给图书角。
让更多老师看到。
在扉页上。
我写了一行字:
“献给所有像赵小远一样的老师。”
十二月初。
下了第一场雪。
我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
小美堆了一个戴眼镜的雪人。
“这是赵老师。”
她认真地说。
其他孩子也围过来。
七嘴八舌地补充细节。
“赵老师总是穿白衬衫。”
“他的眼镜是黑色的。”
“他笑起来有两个酒窝。”
孩子们记忆中的小远。
如此生动,如此真实。
我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突然明白小远为什么选择当老师。
在这些孩子心中。
他永远活着。
圣诞节前夕。
我们举办了第一次“小远读书会”。
孩子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书。
和读书心得。
让我惊讶的是。
很多孩子都选择了小远推荐的书。
《小王子》《草房子》《夏洛的网》...
这些书中的道理。
已经融入他们的成长。
“赵老师说。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一个男孩分享道。
“要用心。”
这句话出自《小王子》。
却已经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读书会结束后。
李院长留下我喝茶。
“小远知道这些。
一定会很开心的。”
他说。
眼里闪着泪光。
我们聊到很晚。
关于小远的童年。
他的求学经历。
他的教师梦。
“他考上师范大学那天。”
李院长回忆道。
“是我见过他最开心的一天。”
“他说终于可以回报社会了。”
这些细节。
让我更完整地认识小远。
新年前夜。
我收到王静的来信。
她在信中说。
这学期她获得了奖学金。
“我会像赵老师一样。”
她写道。
“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随信寄来的。
还有她手工制作的贺卡。
贺卡上画着一个月亮。
下面写着一行字:
“赵老师说。
看着同一个月亮的人。
永远不会孤单。”
我把贺卡和孩子们画的画贴在一起。
书房的那面墙快要贴满了。
但每一幅画。
每一张卡片。
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
关于善意如何传递。
关于生命如何影响生命。
一月初。
天气格外寒冷。
但我每天还是坚持去孤儿院。
孩子们开始期末复习。
我组织了几位志愿者。
帮他们辅导功课。
其中就有王静。
看到她耐心辅导孩子的样子。
我仿佛看见年轻的小远。
同样的认真。
同样的温柔。
“赵老师教过我。”
她对一个不会做题的孩子说。
“先把题目读三遍。
理解它在问什么。”
这个方法很有效。
孩子很快就做出来了。
休息时。
王静告诉我她的梦想。
“我想回到孤儿院教书。”
她说。
“像赵老师一样。”
这个决定让我很感动。
但我也提醒她。
“要先照顾好自己。”
她点点头。
“赵老师说过。
只有自己足够强大。
才能帮助更多人。”
这句话在小远的日记里出现过。
那时他刚考上大学。
“李院长说。
要想帮助别人。
先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原来。
他一直在实践自己学到的道理。
寒假开始前。
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型颁奖仪式。
奖励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孩子。
小美获得了学习进步奖。
“我要谢谢叔叔。”
她在领奖时说。
“还有赵老师。”
她的笑容很灿烂。
让我想起小远照片上的笑容。
仪式结束后。
小美偷偷告诉我一个秘密。
“我长大后也要当老师。”
她说。
“教更多的小朋友。”
这个小小的梦想。
让我看到希望的延续。
就像雪地里的种子。
等待春天发芽。
晚上回家时。
雪还在下。
路灯下的雪花闪闪发光。
我想起小远信中的话:
“生命就像雪花。
虽然短暂。
但可以很美丽。”
他确实做到了。
回到家。
我继续写那封长长的回信。
虽然知道永远寄不出去。
但我觉得小远能看见。
“今天小美说她要当老师。”
我写道。
“你看到了吗?
你的梦想在延续。”
写到这里。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不在于活了多久。
而在于影响了多少人。
小远活了二十七年。
但他的影响会一直延续。
透过结霜的窗户。
月亮格外明亮。
我想起小远的话。
“看着同一个月亮的人。
永远不会孤单。”
是的。
小远。
我们永远看着同一个月亮。助教基金的影响力在慢慢扩大。
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申请资助。
他们中有不少人来自贫困家庭。
但都怀揣着教师梦。
审核申请材料时。
我特别注意他们的动机。
那些提到小远故事的。
往往写得格外真诚。
“赵老师的事迹激励了我。”
一个申请者写道。
“我想像他一样。
用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
这样的语句越来越多。
小远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榜样。
二月中的一天。
李院长告诉我一个消息。
有出版社对小远的教学笔记感兴趣。
想出成书。
“我觉得这是好事。”
他说。
“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小远的教育理念。”
我完全赞同这个想法。
立即联系了出版社编辑。
编辑姓陈,是个温和的中年人。
她读完笔记后很受感动。
“赵老师的教育理念很先进。”
她说。
“特别是关于关注弱势群体孩子的部分。”
我们商定在三月出版。
书名就用小远的那句话: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版税全部归入助教基金。
整理书稿的过程很漫长。
但我乐在其中。
每次重读小远的笔记。
都有新的收获。
“今天发现小军总是一个人吃饭。
问他才知道他被其他孩子孤立了。
我组织了一个互助小组。
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朋友。”
这样的记录很多。
小远总是能注意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就像当年有人注意到他一样。
三月初,书终于出版了。
首印五千册。
陈编辑很有信心能卖得好。
“现在缺少这样真诚的教育书。”
她说。
新书发布会上来了很多人。
包括小远教过的学生。
他们的家长。
还有教育界的专家。
一个小男孩上台发言。
他是小远曾经帮助过的学生。
“赵老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他说。
“我数学不好,他每天放学陪我练习。”
男孩的母亲在台下抹眼泪。
“没有赵老师,我儿子可能就放弃学习了。”
她后来告诉我。
这样的故事一个接一个。
我才知道小远在短短的教学生涯里。
影响了这么多孩子。
而这一切。
都始于十年前那笔匿名捐款。
签售环节,很多人买书。
队伍排得很长。
陈编辑悄悄告诉我。
可能要加印了。
这时,一位老人走到我面前。
“我是小远的大学老师。”
他说。
“他一直是个特别的学生。”
老人姓周,是师范学院的教授。
他记得小远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
笔记记得最认真。
“他说过,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因为这是很多人帮助才得到的。”
周教授买了两本书。
说要送给自己的孙子。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老师。”
他说这话时很感慨。
发布会结束后。
我独自在会场坐了很久。
想象着小远如果看到这一切。
会是什么表情。
他一定很不好意思。
因为他总是那么谦虚。
但在心底。
一定会为能帮助更多人而感到高兴。
第二天,各大媒体做了报道。
“已故教师赵小远教育理念成书”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引发关注”
这样的标题让我欣慰。
更让我高兴的是。
很多学校联系出版社。
想要批量购买作为教师培训用书。
助教基金也因此收到更多捐款。
三月中旬,我去了小远的墓地。
带去了新出版的书。
“你看到了吗?”
我对墓碑上的照片说。
“你的理念在传播。”
春风拂过,松涛阵阵。
像在回应我的话。
我在那里坐了一个下午。
回想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
从收到小远的信开始。
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我只知道赚钱、捐钱。
现在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帮助。
回家路上,我去看了小美。
她这学期进步很大。
数学考了八十五分。
“我在努力实现和赵老师的约定。”
她说。
“什么约定?”
我问。
“赵老师说,只要我考上师范大学。
他就请我吃饭。”
小美的眼神黯淡了一下。
但很快又亮起来。
“不过没关系。
我可以自己请自己。
用我当老师后的第一份工资。”
她的坚强让我感动。
这就是小远留给这些孩子的财富。
四月初,图书角全部建成。
每个楼层都有一个。
孩子们下课就可以看书。
不用再去图书馆排队。
我最喜欢看孩子们看书的样子。
他们或坐或站。
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有时还会小声讨论。
一个小女孩特别喜欢《夏洛的网》。
看了三遍。
“夏洛和小猪的友谊真美好。”
她说。
“就像赵老师和我们。”
这样的比喻很天真。
但很贴切。
小远就像夏洛。
用生命织出爱与善意的网。
月底,我们举办了第二次读书会。
这次来了很多校外的人。
包括教育部门的领导。
他们听了孩子们的分享后。
决定在全区推广这个模式。
“让每个学校都有图书角。”
一位领导说。
“让每个孩子都能随时读到好书。”
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好的理念自然会被认可。
就像真善美永远打动人心。
五月,助教基金资助了第二批学生。
这次有十个人。
来自不同的贫困家庭。
但都有一个教师梦。
在见面会上。
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经历。
一个男孩的故事特别打动我。
他父亲早逝,母亲残疾。
靠捡破烂供他上学。
“我想当老师。
让更多贫困孩子看到希望。”
他说这话时眼神坚定。
我在他身上看到小远的影子。
同样的坚韧。
同样的感恩。
也许这就是善意的轮回。
六月,学期快要结束。
小美要升初中了。
她有点紧张。
“初中的课程难吗?”
她问我。
我告诉她不用担心。
只要保持现在的努力。
一定能学好。
“赵老师说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她说。
这句话说得很成熟。
期末典礼上。
小美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她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提到了我和小远。
“因为有这些善良的人。
我才能站在这里。”
她说。
台下很多家长在擦眼泪。
典礼结束后。
小美送给我一个手工相册。
里面是她画的我和小远。
“这样你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
她说。
相册的最后一页。
画着一个月亮。
下面写着:
“谢谢你们照亮我的路。”
暑假开始后。
我去孤儿院的时间更多了。
帮孩子们补习功课。
组织户外活动。
有时我也会想。
如果当初没有匿名捐款。
或者小远没有记住这份善意。
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但人生没有如果。
只有结果和后果。
我很庆幸。
这个结果是美好的。
七月的一天。
我收到一个特殊包裹。
是小远的大学同学寄来的。
里面是他们在师范学院的合影。
照片上的小远笑得很开心。
和其他同学一样。
充满朝气和希望。
完全看不出童年的坎坷。
包裹里还有一封信。
是小远的同学写的。
“小远经常提起您。
说您是他的榜样。
我们都很敬佩您。”
这封信让我深思。
我何德何能。
成为这样一个好青年的榜样。
但也许这就是小远想要告诉我的。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光。
无论光芒大小。
只要能照亮前路。
八月,天气炎热。
我们带孩子们去游泳。
在游泳池里。
他们像小鱼一样快乐。
小美已经学会了蛙泳。
正在学自由泳。
“赵老师说,要学会新东西。
就要勇敢尝试。”
她说着,深吸一口气扎进水里。
看着她游远的背影。
我想起小远日记里的话:
“今天教小美骑自行车。
她摔了好几次。
但每次都爬起来继续。”
这种精神现在传给了每个孩子。
不怕困难,勇于尝试。
这是最好的遗产。
暑假快结束时。
我们组织了一次露营。
在郊外的山上搭帐篷。
晚上看星星。
孩子们很兴奋。
指认着各种星座。
“赵老师教过我们认北斗七星。”
一个男孩说。
“他说迷路时就找北斗星。”
那晚的星空特别明亮。
银河横贯天际。
每一颗星都在闪烁。
像无数个小远在眨眼。
“赵老师是不是变成了星星?”
一个小女孩问。
“也许吧。”
我说。
“但更重要的是他活在我们心里。”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
但我知道。
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
九月开学后。
小美上了初中。
她适应得很好。
还当了学习委员。
每周她都会回孤儿院。
帮其他孩子辅导功课。
“这是赵老师教我的。”
她说。
“得到帮助的人要帮助更多人。”
听到这话。
我知道小远的教育成功了。
善意已经生根发芽。
会长成参天大树。
十月,《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加印到三万册。
成了教育类畅销书。
很多学校组织教师学习。
陈编辑很高兴。
说要出版续集。
收集更多小远的故事。
我答应帮她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了小远更多事迹。
比如他曾经用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周末去社区免费补课。
这些事他从未声张。
都是别人后来告诉我的。
“他总说这是应该的。”
一个接受过他帮助的学生说。
“因为曾经有人这样帮助过他。”
十一月初。
助教基金成立了理事会。
邀请教育专家参与管理。
确保基金长期运转。
我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
但这让我更高兴。
因为善意需要众人呵护。
才能持续传递。
感恩节那天。
我们举办了特别活动。
邀请所有受资助的学生参加。
他们分享了各自近况。
王静已经当上了老师。
在城郊的一所小学。
“我班上有个孩子很像小时候的我。”
她说。
“我会特别关注他。”
其他学生也都有进步。
有的当了优秀实习生。
有的获得了教学奖。
每个人都记得小远的教诲。
活动结束时。
我们手拉手唱了一首歌。
《明天会更好》。
这是小远最喜欢的歌。
十二月,下大雪。
孩子们在院子里打雪仗。
笑声震得树上的雪簌簌落下。
我站在窗前看着。
心里充满平静的喜悦。
这时手机响了。
是出版社陈编辑。
“书被选为年度最佳教育图书。”
她说。
“颁奖典礼在下周。”
我向她表示祝贺。
但婉拒了出席邀请。
“荣誉属于小远。”
我说。
“我只是代为接受。”
她理解我的决定。
挂断电话后。
我继续看孩子们玩耍。
他们堆了一个更大的雪人。
这次戴了两副眼镜。
“这是赵老师和叔叔。”
小美跑过来解释。
“你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晚上,我继续写那封回信。
虽然知道永远寄不出去。
但已经成为习惯。
“今天孩子们堆了我们的雪人。”
我写道。
“他们很快乐,也很懂事。
这都是你的功劳。”
写到这里,我停下笔。
看着窗外的月亮。
它还是那么明亮。
那么宁静。
我想起这半年来的变化。
从最初的震惊和愧疚。
到现在的平静和坚定。
是小远引领我完成了这个转变。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
而在于付出什么。
小远用他短暂的一生。
完美诠释了这个道理。
现在,轮到我继续这个使命。
带着他的理念。
他的精神。
他未完成的爱。
合上信纸,我做出一个决定。
要把小远的故事告诉更多人。
不是通过媒体。
而是口耳相传。
让每个听到故事的人。
都能思考善意的意义。
都能成为别人的光。
哪怕很微弱。
睡前,我翻开小远的日记。
随机读到一页:
“今天收到匿名捐款人的汇款单。
虽然不知道您是谁。
但我想告诉您。
我会努力成为配得上这份善意的人。”
是的,小远。
你不仅配得上。
你还让这份善意增值了。
千倍万倍。
闭上眼睛前。
我轻声说:
晚安,小远。
明天见。
明天,以及每一个明天。
我们都会在善意的循环中相见。
在同一个月亮下。
在每一个被帮助的孩子笑容里。
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也是最好的传承。
来源:大气雪碧Mb1Fbq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