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16号,范丞丞24岁生日,李晨把一支刻着“FC”的话筒递过去,顺手揉了揉他后脑勺。
“姐夫”喊了六年,喊成一门生意,谁还记得当年全网劝分?
2024年6月16号,范丞丞24岁生日,李晨把一支刻着“FC”的话筒递过去,顺手揉了揉他后脑勺。
镜头扫过,弹幕齐刷刷飘过一句话:亲姐夫也不过如此。
同一天,两人代言的运动T恤上线,120万件一周卖空,客服自动回复都写着“晨哥同款”。
我追了西安录制现场。
大巴车门一开,范丞丞先冲下去,回头朝车里嚷:“晨哥,今天你是我司机!
”李晨真把手机掏出来,亮屏——锁屏是范丞丞的搞怪表情包。
旁边粉丝尖叫,我听见自己旁边的小姑娘小声说:磕到真的了。
那一刻突然明白,观众要的不是爱情,是“有人接梗”的安全感。
节目里他们玩剧本杀,范丞丞靠李晨挑眉的0.5秒就指认卧底。
后期采访李晨说:“我们线下常组局,他赢了就骑我脖子上楼。
”说完自己先笑,眼角褶子堆成小山。
我把这段发给不追星的朋友,她回:听起来像大学宿舍那对活宝,瞬间懂了为什么我妈也看得津津有味。
销量、阅读量、热搜量,数据冷冰冰,但现场热得发烫。
品牌总监在群里甩截图:同款T恤复购率38%,远超平均15%。
有人接话:Z世代不吃“卖腐”那套,他们要“像兄弟又比兄弟多一步”的黏度。
我盯着这句话,想起自己小时候非要跟堂哥穿一样鞋,被大人笑“跟屁虫”,其实只是想确认“我被允许靠近”。
娱乐圈最怕“工业糖精”,他俩偏把甜度做成日常。
微博之夜,李晨弯腰给范丞丞系领结,手指绕个圈,一勒一拉,完事顺手帮人把鬓角碎发别到耳后。
我截图放大,看到范丞丞耳朵红了,那不是演出来的。
第二天时尚号扒出两人“兄弟装”——同品牌不同款,价格差三倍,评论区没人吵“谁蹭谁”,都在问链接。
那一刻,品牌方嘴都要笑裂。
有人担心“过度消费兄弟情”。
我反而觉得,他们示范了一种新活法:把私交摆上台面,明码标价,却又不越界。
不撕逼、不澄清、不直播痛哭,只用一句“家人”挡掉所有狗血。
观众花点钱就能买到“有人兜底”的情绪,比买包踏实。
月底《现在就出发》开播,路透里两人半夜在帐篷口分一只烤红薯,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嫌谁糊嘴。
我把图存了,配文:原来最高级的营销是“不把你当外人”。
发出去十分钟,点赞破千。
突然意识到,我们缺的不是CP,是“被稳稳接住”的瞬间。
话筒、T恤、剧本杀、红薯,一路堆成一条暗线:把“关系”做成资产,还能让围观者心甘情愿买单。
至于明年要出的潮牌,听说logo就是“FC&LC”两个字母缠成一条马路,谁在前谁在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真的站在同一条道上,还回头冲我们招了手。
热闹看完,留一句:能把“姐夫”喊成户口本以外的家人,还把生意做得让买家觉得“我买的不是衣服,是入场券”,这才叫双赢。
至于真假,谁在乎?
钱和心,两边都到账了。
来源:正大光明饭团0Zkipp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