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澳门全运会女单决赛,孙颖莎2比4负于王曼昱,现场一边倒助威引爆“是否压垮选手”的争议
11月16日澳门全运会女单决赛,孙颖莎2比4负于王曼昱,现场一边倒助威引爆“是否压垮选手”的争议
说回比赛本身,过程跌宕到让人手心冒汗
六局比分依次是11比7、7比11、10比12、4比11、16比14、9比11,王曼昱4比2拿下,并完成卫冕
第三局是拐点,孙颖莎10比8手握局点,没能守住;
第五局她换上干爽球衣,7比1冲出去,却被追成14平,硬是挤出一个16比14;
第六局最扎心,8比2领先被连追8分,场面像被按了暂停又被倒转
从10比8到8比2,这些节点能看到两个顶尖运动员在拉扯彼此的节奏,也能看到“关键分”这三个字的重量
我坐在屏幕前都能听出来,那个馆子里回声很实
每一球过网,几乎是整齐的“莎莎加油”盖过了一切,偶尔有“曼昱加油”,声音很快被吞没
一边倒的声浪是真实存在的,它热烈、真诚,也的确刺耳
说白了,大家都是中国队的姑娘,你支持谁都没错,但当同一方向的声音持续压来,另一位选手会不会更难保持专注,这是个现实问题
全运会组委会的观众行为准则草案里写着,禁止针对特定选手的持续性干扰助威,这不是废话,而是赛场秩序的底线
这场失利能不能简单归咎于球迷?
很难
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助威声等于输球原因,最多只能说它可能放大了波动
有自媒体统计称,孙颖莎本场关键分失误率约42%,比前一场飙升二十多个百分点,具体数字是否绝对精准需要核对,但趋势不难理解
更扎心的是,第三局没把握住、后面开局领先又被翻盘,这些都指向临场选择与抗压细节,而不是某一个外因
有业内人士提到,王曼昱在中台相持时的稳定度更高,落点更深更刁,变化也更果断,这些都是把人从悬崖边拉回来的硬实力
换句话说,叫得再响,球还是要靠自己打
现场也有一些小片刻,挺打动人
换边时,孙颖莎接过毛巾短暂闭目,深呼吸后才喝水;
王曼昱拍子敲了两下鞋底,眼神像按下开关
在这些小动作里,你能看见她们把心跳往回按的努力,也能看见彼此惺惺相惜的专注
赛后发布会上,两人都不回避硬仗的强度
孙颖莎说:“我觉得我们两个人都发挥了自己最好的水平,先把输赢抛开,我们在本届全运会的赛场上拼尽了全力”
她还补了一句,给自己这场打90分,后面团体赛会全力以赴
王曼昱说:“每次跟莎莎交手都非常精彩、激烈,我每次都是抱着学习和拼她的心态,确实自己过去也是输多赢少,所以每次比赛我格外珍惜”
她也希望两人都越来越好
听完这些,心里那股纠结会放下一些
王曼昱成为继邓亚萍、张怡宁、李晓霞之后全运会女单第四位卫冕者,这个成就配得上全场的掌声
从时间线看,一天之内三场重量级对抗把情绪拉满
下午两场半决赛,孙颖莎4比1过了朱雨玲,王曼昱顶住陈梦的冲击晋级;
晚上决战连环翻转,铜牌战陈梦4比1拿下朱雨玲
密集的强强对话,让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也让“声音是否干扰公平”的讨论冲上热搜
有赛事评论写了一句话,我挺认同
“当助威声变成‘必须赢’的道德绑架,这种爱其实是甜蜜的负担”
喜欢一个人当然可以用力,但别把你的用力变成她背上的石头
说句心里话,球迷不是裁判,也不该成了“第七人”
把情绪交给每一次精彩相持,把尊重留给对手,是成熟观赛的起点
我在现场转播里听见一个小插曲,发球前有人喊了一嗓子,被旁边的观众轻声制止说,小点声,让她发完球
有时候,文明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念之间
对于“为什么会在领先时被翻盘”这个更技术的问题,还是得回到训练与对策
多位知情者反映,后续队里会更针对极端声浪环境做心理调节,比如在训练中模拟噪音与节奏打断;
另一方面,关键分的发接发选择、相持第一板的执行力,可能是接下来复盘的重点
换句话说,外界不可控,手里的每一板才是可以修的部分
赛事层面,接下来也有看点
有赛事从业者建议,组委会可以在场内提示牌、广播语上更明确“发球与关键分请降低分贝”的文明指引,并设置现场监督提醒,别等争议发生才补洞
舆论也在看落实
据公开赛程,11月19日或将有观赛文明的相关补充措施动态,11月20日团体赛开打,现场氛围是否更理性,是个观察点
11月18日开始,各队团体赛前训练也会透露状态的第一手信号
最后想把话说给每一个为她们呐喊的人
你可以偏爱,但请不失分寸;
你可以激动,但别越过边界
她们在台上拼到最后一球,已经配得上所有掌声
我们真正能做的,是在她们发球时学会安静,在她们赢时恰到好处地欢呼,在她们输时依然给出温暖的目光
这样的爱,才不会把人压弯
来源:幸运海燕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