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香与铜臭交织,规则与权谋共舞。当600万奖金在直播镜头下被瓜分,书法的艺术尊严是否也在被一同消解
墨香与铜臭交织,规则与权谋共舞。当600万奖金在直播镜头下被瓜分,书法的艺术尊严是否也在被一同消解
谁在主办?民间资本的“中国”之名
“中国书法大厦”这座矗立于安徽的建筑物,虽冠以“中国”之名,实则是一家民办公助的文化机构。其背后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企业家李士杰。据公开信息,中国书法大厦经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批准建设,但运营和资金完全由民间资本主导。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的主办单位明确标注为“中国书法大厦”,承办单位为“安徽省书法院”,李士杰任组委会主任。这一赛事虽以“中国”为名,但其本质是民间资本主导的商业性艺术竞赛。
冠名“中国”合规吗?程序正义与实质争议
从程序上看,中国书法大厦使用“中国”冠名确经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批准,符合行政流程。然而,名称的合规性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争议:
资本对艺术话语权的争夺:高额奖金(特等奖50万元、总奖金600万)使赛事成为“最贵书法展”,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以资本绑架艺术”的质疑。
民间活动的“官方色彩”:尽管主办方为民间机构,但通过与中国书协的关联,赛事被赋予了半官方性质,模糊了商业行为与学术评审的边界。
有钱就可以任性?资本的狂欢与艺术的迷失
这场赛事的核心争议在于资本是否应该成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
1. 奖金导向的创作异化:
为争夺奖金,创作者倾向于投评委所好,追求视觉冲击力而非内涵,“展览体”“直播体”大行其道。
草书组特等奖作品被嘲为“粥书”,笔法混乱却获高分,暴露评审标准与公众审美的割裂。
2. 直播评审的“表演化”:
多机位直播虽标榜“透明”,却将艺术评审异化为“综艺真人秀”。评委在镜头前仓促决断,作品“一秒定生死”,背离书法需静心品味的本质。
3. 规则设计的权力游戏:
“中书协会员免初评”特权被指不公,而隶书组决赛中会员集体“翻车”,更反衬出头衔的虚妄。
文本审读环节频现硬伤(如诗词格律错误、季节意象混乱),暴露创作者文化底蕴的缺失。
书法向何处去?艺术的尊严与资本的边界
有人曾言:“书法家也要吃饭”,强调高额奖金是对书法家劳动的尊重。但书法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承载千年文脉的艺术。
当:
评审过程被流量与镜头绑架,
创作动机被奖金与名利驱使,
艺术标准被资本与权力重塑,
书法的文化内核正面临被掏空的危险。
结语:梦醒时分,何为书法之“大厦”?
中国书法大厦杯的争议,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困境:艺术是否需要资本的“灌溉”?答案是肯定的;但艺术是否应被资本“定义”?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书法大厦是钢筋混凝土,能否承载上下5000年的文化厚重和内涵,是值得反思的。
若一座以“中国”为名的书法大厦,仅能靠金钱堆砌影响力,而缺乏对文化的敬畏与坚守,则其所谓“大厦”,不过是一座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幻梦之塔。(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