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废旧材料焕然“艺”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08:00 1

摘要:形态各异的微缩茶具,小巧玲珑的手工象棋,精雕细琢的高铁模型……在通州区临河里街道东方玫瑰小区86岁的陈宝瑾老人家中,珍藏着上百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退休26年来,陈宝瑾坚持践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用巧手和巧思,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幸福晚年

形态各异的微缩茶具,小巧玲珑的手工象棋,精雕细琢的高铁模型……在通州区临河里街道东方玫瑰小区86岁的陈宝瑾老人家中,珍藏着上百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退休26年来,陈宝瑾坚持践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用巧手和巧思,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幸福晚年,也向众人传递着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

陈宝瑾制作的屏风。

探访

废旧材料变身手工艺品

走进陈宝瑾家中的书房,三个超大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上百件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微缩的园林景观、栩栩如生的装饰画、各种充满生活趣味的小摆件,每一件都构思巧妙、制作精美。

书房角落的一张方桌上,各种型号的剪刀、圆规、刻刀以及镊子、彩笔、胶水等制作工具一应俱全,它们都是陪伴了陈宝瑾多年的“老伙伴”。房间地上,堆放着一些尚未拆解的快递箱、羽毛球筒等废旧物品,正等待通过陈宝瑾的一双巧手,实现华丽变身,最终“幻化”为令人惊叹的“宝藏”手工艺品。

展示架上,一个“高铁穿山而过”的模型十分显眼。灰白色的山峰高耸挺立,红黄颜色涂抹在山上,好似阳光洒落,两山之间显出一座橙色的高架桥,一辆高铁动车正飞驰而过。山上呈现着锦绣河山美如画的字样,并配有“瀑布迎春风,架桥似彩虹。惊起林中鸟,飞驰动车鸣”的诗句。虽然只是一个模型,但整个作品动感十足,山川的陡峭和色彩都十分逼真。

这是陈宝瑾利用纸箱板和木头,前后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的。“要想做得像、做得好,得下功夫琢磨。动手前,我上网查看了不少风景旅游照片和高铁的相关资料。”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陈宝瑾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山峰其实不好做,要做出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山的主体结构都是先用纸箱板仔细剪出来的,可以依据具体一座山的图片进行二次创作,但山峦前后的搭配、厚度要有一个精确的计算。然后用乳胶粘上晾干,山的层次和立体感就出来了,上色时还要考虑到瀑布的水流方向,山的颜色最好能有日照金山的感觉。山峰模型上面还配有古诗,也是先手写出来,再拿剪刀剪下来,粘上去。”

介绍完自己的得意之作,陈宝瑾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展示其他充满巧思的小物件。他拿起一幅装饰画,飞舞的蝴蝶围绕在金色的树枝旁,看起来十分灵动。“树枝和松塔是捡来的,后期涂抹上金色,飞舞的蝴蝶则是用废旧的橡胶手套剪出来的。”接着,陈宝瑾又拿起一个透明的屏风,指着上面的热带鱼笑着问道:“你能猜出这些鱼是用什么做的吗?”原来,鱼的材料是药品包装上凸出的塑料壳。“这些外壳剪下来后,再画上条纹,就变成了立体的小鱼。”

展示架上,一组组精致的微缩茶具、家具、棋盘也同样吸睛。“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小摆件,原材料也都很简单。”陈宝瑾说,茶壶的壶盖使用的就是普通的废纸板,茶壶的主体则是用透明胶带使用后剩下的硬圈充当。还有两幅漂亮的纸艺浮雕也是陈宝瑾的得意之作,银色的花朵和叶子粘贴在塑料板上,可如果不听介绍,很难想到这是用膏药的包装纸制作而成的。

树上掉的松塔和树枝、废纸箱板、膏药包装袋……这些原本没人要的东西,在陈宝瑾的巧手捏合下,呈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也扮靓了他的日常生活。

陈宝瑾展示他的“高铁穿山而过”模型。

讲述

二十六载坚持变废为宝

陈宝瑾打小就喜欢手工制作。“小时候家里不富裕,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我就喜欢自己鼓捣点东西。”童年时的经历,培养了他动手创造的热情和出色的画图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

参加工作后,陈宝瑾成为了一名中学数学老师,便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到了日常教学中。“我用废旧物品制作了不少教具,拿到课堂上使用,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了起来,学生们很感兴趣,原本抽象的内容很容易就理解了,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退休后,这双热爱创造的手依然没有停下来,陈宝瑾全情投入到了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艺术创作中。生活中的他时刻都在打开“雷达信号”,搜寻着一切可以变废为宝的东西。除了常见的废纸箱、塑料瓶、掉落的树枝之外,自行车内胎、药品外包装、塑胶手套、塑料泡沫、羽毛球筒、卫生纸芯等也都成了他制作手工艺品的最佳原材料:塑料泡沫经过染色和有序排列后,成了颇具抽象艺术的装饰画;自行车内胎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朵朵菊花……

“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做个小花枝、小茶壶,后来分类后留下的材料多了,做得也成熟了,便开始尝试做一些复杂的造型。”陈宝瑾说,高铁穿山而过的模型就是他的一个“大工程”,也是有感于国家高铁技术的飞速发展,想以此展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构思创作的。

从小物件到大作品,从单纯喜爱到寄托情思,陈宝瑾在自己打造的“艺术世界”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乐趣。“制作高铁模型时,颜色的使用,文字的搭配,字体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思考和尝试,最终才做出了令我比较满意的作品。”陈宝瑾说,这个过程中,他的数学思维、动手能力、艺术审美得到了有机融合,有益于身心健康。

“这么多年的坚持,除了自身的热爱,也离不开家人朋友的支持与鼓励。”陈宝瑾说,身边的陌生人也都成了他手工制作道路上的好帮手。为了找到硬纸筒当材料,他到超市的收银台寻找用过的机打小票纸筒芯,超市工作人员得知后,特意帮他留了不少,还有热心的快递小哥也把胶带纸芯积攒下来拿给他,让他觉得很温暖。

“朋友也喜欢我的手工,我做好了送给大家,省得他们再买装饰品了,这也是变相为垃圾减量。”由于作品越做越好,陈宝瑾还多次参加手工达人的比赛,并获得了评委的肯定,得了不少奖。正向的反馈和激励,也让他成就感满满,越做越起劲。

当然,陈宝瑾最坚强的后盾还是他的老伴和女儿。26年来,全家人一起践行“垃圾分类”,母女俩一起帮着他搜集材料、出谋划策,女儿还专门定制了三个展示架,方便陈宝瑾存放和展示作品。“他自己喜欢这些东西,也是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身为家人也很受益,当然会全力支持。”陈宝瑾的女儿说。

展示架上的微缩茶具等摆件。

感悟

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这些年,京城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陈宝瑾也迎来了更多展示和分享自己作品的机会。他受邀担任社区志愿讲师,并参与了不少节目录制和比赛活动,希望借此将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和创作乐趣传递给更多的人。

“搬到通州这些年,我眼看着副中心建设得越来越好,千年古貌与现代风貌交融,也激发了我更多的创作灵感。”虽然年事已高,但陈宝瑾还在不断创新自己的思路。最近,在受邀参加城市副中心的文明实践推广活动时,面对直播镜头,他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最新作品——燃灯塔,分享变废为宝的经验做法和人生感悟。

在社区里,陈宝瑾也经常重操“老师”的旧业,教授居民如何进行手工制作,将废旧物品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上,他耐心地指导大家,从材料的选择、构思到制作步骤,一步一步讲解得十分细致。居民们围坐在他身边,认真学习,社区的展览室里还摆放了很多他的作品。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居民都发现了废旧物品的新价值,也开始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陈老不仅传授了手工技巧,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形式,目的都是宣传垃圾分类、倡导更好的生活方式。我能为此做出点贡献,还受到大家的喜欢,是件很荣幸的事。现在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这也是不断学习、扩充视野的机会,让我发现新灵感,创造新作品,让生活更美好。我想通过我制作的手工,告诉大家每一件‘材料’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号召大家做好垃圾分类,让废旧物品变废为宝。”陈宝瑾说,他曾在一件作品中留下了一段配文:“废物利用,永无止境。变废为宝,其乐无穷。”这也是他多年来收获的最大感悟。“你学得越多,动手越多,脑子就会越灵活。碰钉子的过程,也是长智慧的过程。”陈宝瑾说,他还会坚持传递健康环保理念,带动更多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本报记者 孟雅檀 文并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