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万亿“三资”盘活引热议:民众追问“债务账本”何时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1:23 1

摘要:“GDP比上海高,财政却年年亏空”“老百姓收入倒数,现在要靠卖国有资产化债?”近期湖北“三资三化”改革引发全网讨论,网友的三连问——“谁欠的债?怎么欠的?谁来还?”戳中了最核心的关切。一边是全省清理出的21.5万亿国有“家底”,一边是超1.85万亿元的政府债务

“GDP比上海高,财政却年年亏空”“老百姓收入倒数,现在要靠卖国有资产化债?”近期湖北“三资三化”改革引发全网讨论,网友的三连问——“谁欠的债?怎么欠的?谁来还?”戳中了最核心的关切。一边是全省清理出的21.5万亿国有“家底”,一边是超1.85万亿元的政府债务余额,这场旨在“唤醒沉睡资产”的改革,为何绕不开“公布债务”的呼声?

改革背后的现实:土地财政“退烧”,湖北为何要动20万亿“家底”?

很多人疑惑,湖北作为经济大省,为何要急于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答案藏在两组关键数据里:

- 土地财政撑不住了: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比重不足两成,较峰值时下降超30%,湖北也不例外。过去依赖“卖地”的财政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全省预算执行报告明确提到“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基层财政运行面临困难。

- 20万亿“家底”长期沉睡:去年湖北首次全面清查国有“三资”,摸清了21.5万亿元的存量——包括宜昌的山林、武汉的产业园区、省属国企的股权等。这些资源过去多处于“只管不用”状态,比如五峰县的水生态资源,此前仅作为景观存在,改革后估价120万元委托企业开发,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52万元收益,这正是“资源变资产”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看,“三资三化”并非“卖资产”那么简单。武汉通过REITs盘活产业园资产,融资15.75亿元;洪山国投用1655套保障房发行ABS,拿到3.01亿元;楚天凤鸣科创基金更用财政资金撬动4倍社会资本,投向科技企业。这些案例证明,改革的核心是“运营”而非“甩卖”,是让静态的资源产生持续收益,为化债和民生腾出空间。

民众的焦虑:20万亿盘活能否先晒“债务账本”?

尽管改革有现实必要性,但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湖北省人大财经委在预算审查报告中坦言,“全口径地方政府债务监测机制有待健全”,而财政部早已明确要求“对违规举债、虚假化债严肃追责问责”——追责的前提,必然是“账本透明”。

当前民众的核心诉求,本质是“知情权”与“安全感”:

- 想知道“债从哪来”:哪些债务是用于修桥修路的民生项目,哪些是低效重复建设导致的?2024年湖北某市县曝光的“闲置产业园”项目,耗资8亿元却长期空置,这类债务是否该纳入追责范围?

- 想知道“钱往哪去”:21.5万亿“三资”中,哪些会用于化债?哪些会投入民生?此前湖南通过盘活资产1500亿元入库,优先用于补发拖欠的民生补贴,这种“化债与民生挂钩”的做法,正是湖北民众期待的方向。

- 想知道“风险怎么防”:网友担心“杠杆化”变成“加杠杆”,比如某国企若将资产证券化融来的资金,再投入高风险项目,会不会形成新的债务?财政部强调“杠杆化绝非债务扩张”,湖北也需明确“资金使用红线”,避免“旧债未清又添新债”。

改革要走稳,必须补上“债务透明”这一课

事实上,“公布债务”与“三资三化”并不矛盾,反而能让改革走得更稳。安徽、湖南的经验早已证明:

- 透明是信任的基础:湖南在盘活资产前,先公布市县债务明细,明确“违规举债项目不得用盘活资金兜底”,既打消了民众疑虑,也让社会资本更敢参与——毕竟没人愿意投“糊涂账”项目。

- 透明能倒逼效率:湖北某国企此前因“资产估价虚高”导致证券化遇阻,若债务和资产明细公开,引入第三方审计,就能避免“注水资产”浪费资源。正如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所说,“在发展中化债,前提是把账算清楚”。

当前湖北“三资三化”已有明确路径:恩施用“自然资源一张图”摸清土地家底,竹溪县通过“免租金+收益分成”激活林地,这些实操让改革不是空谈。但要让民众真正认可,还需补上“债务公开”的环节——比如按财政部要求,定期公布债务规模、用途、偿还计划,将“三资”盘活进度与债务化解情况同步公示,让每一笔资产变动都经得起监督。

互动:你的“改革期待”是什么?

这场改革说到底,是要让20万亿“家底”惠及民生——可能是降低税费,可能是改善医疗教育,也可能是缓解基层财政压力。但前提是,我们得知道“账本”上的每一笔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你是否好奇自己所在的市县有多少未公开的债务?或者对“三资”盘活有哪些担心——是怕资产被贱卖,还是怕化债不惠及民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关注这场与每个人都相关的改革。

来源:橙眼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