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疲软是没钱花?国务院“供需适配”破局:AI定制、品牌升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0:51 1

摘要:周末想给父母买台操作简单的智能血压仪,翻遍电商全是按钮复杂的“黑科技”;想给自己选件小众设计的卫衣,货架上满是千篇一律的网红爆款;给孩子挑儿童奶粉,担心成分安全却查不到详细检测报告——这是不是你常遇到的“消费无奈”?

周末想给父母买台操作简单的智能血压仪,翻遍电商全是按钮复杂的“黑科技”;想给自己选件小众设计的卫衣,货架上满是千篇一律的网红爆款;给孩子挑儿童奶粉,担心成分安全却查不到详细检测报告——这是不是你常遇到的“消费无奈”?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3.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达44.5%,却较2023年明显减弱。很多人说“不敢花钱”,但数据背后藏着更核心的矛盾:不是消费者没钱,而是“想要的买不到,买到的不想要”的供需错位,正在困住消费市场的活力。1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举措,恰恰击中了这一症结,从供给端给出了破局之道。

消费疲软的三大“堵点”:不是没钱,是“供需错配”在拖后腿

很多人把消费疲软归咎于“收入没涨”,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背后藏着三重更关键的矛盾,这也是国务院此次政策瞄准的核心问题:

第一重矛盾:低端供给过剩,优质需求难满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低端消费品产能利用率不足60%,但高品质、个性化产品却长期短缺。比如老年群体需要的“简易智能设备”(大字体、一键呼救的手机、血压仪),市场上难觅踪影;年轻人追捧的“小众定制潮品”,要么价格虚高,要么质量参差不齐。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丽芬所说:“居民消费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但供给端还停留在‘批量生产’的旧思维里。”

第二重矛盾:供给响应太慢,跟不上需求变化

当Z世代开始追求“情绪价值消费”(比如能定制刻字的首饰、带IP联名的家居),很多企业还在用传统生产线“赌爆款”;当银发经济崛起,需要适老化改造的家电、家具,多数厂商仍在沿用年轻群体的设计逻辑。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调研显示,我国仅有12%的消费品企业建立了“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多数企业从捕捉需求到推出产品,要耗时6个月以上,等产品上市,需求早已冷却。

第三重矛盾:消费信心不足,“不敢放心买”

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的商品服务质量投诉达361.7万件,其中预付式消费跑路、假冒伪劣、售后推诿占比超60%。比如办了健身卡没练几次门店倒闭,买了网红家电出故障却找不到售后——这些“糟心体验”,让很多人即便有需求,也不敢轻易出手。正如《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指出的:“消费环境的‘安全感’,是激活消费意愿的前提。”

国务院“组合拳”直击要害:从“喂饭”到“点菜”,供给端这样变

针对这些堵点,国务院此次部署的四项举措,并非简单的“消费刺激”,而是一套“精准适配”的供给侧改革方案,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落地路径和现实依据:

1. 优质供给:从“批量生产”到“精准画像”

不再让企业“拍脑袋造车”,而是引导其深入调研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比如针对银发族,开发“一键操作”的智能家电、带定位功能的老年鞋;针对育儿家庭,推出可调节高度的儿童书桌、成分透明的有机辅食;针对Z世代,支持小众设计师品牌推出“定制化潮品”。正如会议强调的“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需求”,未来消费者不用再为“不合适”妥协,企业也能通过“精准供给”获得更高溢价。

2. 技术赋能:AI让“你想要的”提前到来

不是等你提出需求再生产,而是用技术预判需求、快速响应。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某地区消费者偏好,提前布局适销产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推荐”,你在电商平台浏览儿童玩具时,系统会精准推送符合孩子年龄的安全款;更前沿的是“柔性制造工厂”,像定制服装一样,你在线上选好家电颜色、功能,工厂72小时就能生产发货。商务部研究院董超指出:“AI+柔性制造,正在让‘千人千面’的消费需求,从梦想变成现实。”

3.品牌升级:让“老牌子”变潮,“新牌子”过硬

一边支持老字号“破圈”,比如北京同仁堂推出养生零食、上海百雀羚做国潮包装,用文化内涵吸引年轻消费者;一边鼓励新品牌“提质”,通过完善认证体系,让“优质产品”有明确标识(比如母婴产品的“无添加认证”、家电的“节能星级认证”)。不再让消费者“买品牌只看广告,买小众怕踩坑”,而是通过品牌建设,让“好产品”自带信任背书。

4. 环境优化:给消费装上“安全锁”

这不仅是“打假”,更是构建全链条保障。比如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让“山寨家电”“过期食品”无处藏身;推行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你办的健身卡、美容卡费用先存第三方,商家倒闭能原路退回;建立消费纠纷“快速处理通道”,网购退货、家电售后不再“踢皮球”。这些举措正是落实《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破局关键:从“刺激消费”到“创造消费”,这步棋走对了

很多人担心“供需适配”会不会只是“纸上谈兵”,但从政策设计和已有实践来看,这次的举措有两个“不一样”:

一是政策不搞“一刀切” ,而是分行业、分群体精准发力。比如针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用“以旧换新”(2024年已带动1.3万亿消费)继续拉动;针对服务消费,重点解决养老、托育的供给不足;针对新型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共享消费规范发展。这种“因地制宜”的思路,避免了过去“撒胡椒面”式政策的低效。

二是注重“长效机制” ,不是短期救市。比如建立消费需求监测体系,让企业能实时看到需求变化;完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让“优质供给”有章可循;推动部门协同监管,避免“多头管、都不管”的维权困境。正如国家发改委解读的:“供需适配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互动:你的“消费痛点”是什么?

看完这些政策,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消费无奈?是想买的优质产品太贵,还是遇到过维权难的糟心事?或者你最期待哪些领域先实现“供需适配”——是老年用品、儿童玩具,还是智能家居?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期待,让我们一起见证消费市场的“精准升级”,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

来源:橙眼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