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天保一行参访青铜器非遗传承人于安君 共探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11月15日,冬日的岐山县寒意渐浓,却挡不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热情。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西安收藏家协会荣誉会长王天保,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原院长杨平宇,新时代风采人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冯辰辰,鸿泰邦达陕西商业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贾清华,资深媒体人、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房双良等一行6人,专程从各地赶赴岐山县,走进当地非遗传承人、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者于安君的工作室与工厂,以实地考察、深度对话的形式,探寻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的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为陕西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岐山,作为周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青铜器文化更是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于安君深耕青铜器复仿制领域数十载,凭借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与不懈钻研,不仅精通制模、翻范、铸造、纹饰雕琢等全流程技艺,更在传承中融入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他复仿制的青铜器作品,既精准还原了古代器物的古朴神韵,又蕴含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岐山非遗文化传承的标杆人物,其工作室与工厂也成为当地展示青铜器技艺的重要窗口。
参访活动伊始,于安君率先带领一行人参观工作室。走进室内,各式待完成的青铜器复仿制品、形态各异的制作模具与纹饰精美的半成品整齐陈列,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传统技艺的厚重气息。“青铜器复仿制是个‘慢功夫’,从选料、制模到最终成型,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于安君一边指着桌上一件正在雕琢的青铜器模具,一边向众人讲述技艺的历史渊源,“岐山的青铜器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我们现在守护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对周文化的传承与敬畏。”
随后,于安君现场展示了青铜器复仿制的关键工艺流程。他还结合纹样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象征意义,让一行人对青铜器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看到这一幕,王天保由衷感叹:“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虔诚致敬,每一件作品都是历史与当下的深度对话,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杨平宇也深表认同,他表示,从严谨的工艺流程中,能清晰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髓,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正是非遗文化最珍贵、最需要守护的内核。
工作室参访结束后,于安君又带领众人前往自己的工厂。在厂区交流环节,当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一组青铜器复仿制12生肖作品时,于安君坦诚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为打造这组作品,他投入大量时间与心血,反复打磨细节,力求还原生肖的灵动与青铜器的厚重,却遭遇合作单位未兑现承诺的困境,言语间难掩无奈。但即便面临挫折,他仍坚定表示:“我会用毕生心血投身‘青铜器文化保护与活化’事业,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放弃这门技艺的传承。”这番话让在场众人深受触动,更坚定了大家助力非遗传承的决心。
在随后的交流中,王天保结合自身多年收藏领域的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当前青铜器复仿制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复仿制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将其与收藏市场需求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青铜器文化,推动复仿制品从‘技艺作品’转变为‘文化载体’,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杨平宇则结合此前在杨陵参与“隋文化座谈会”的经历,提出跨界融合思路:“‘隋文化座谈会’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未来可将岐山青铜器文化与隋文化等其他历史文化资源联动,策划系列文化研究项目,为青铜器技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推动非遗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贾清华从商业运营角度出发,聚焦产业融合方向:“鸿泰邦达陕西商业运营管理公司可发挥商业平台优势,探索青铜器复仿制品与文旅产业的结合模式。比如开发青铜器主题文创衍生品、打造沉浸式青铜器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助力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房双良作为资深媒体人,则强调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媒体是连接非遗与大众的桥梁,我将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通过专题报道、短视频宣传、文化直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岐山青铜器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助力非遗‘出圈’,让更多人关注、热爱这门传统技艺。”
此次参访活动虽短暂,却搭建起了收藏传承、文化传媒、商业运作等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临行前,各方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联动,整合各自资源优势,从文化挖掘、科技赋能、宣传推广、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发力,共同为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也为陕西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正如于安君所说:“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同行。有了各方的支持,相信岐山青铜器文化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王三周 )
来源:正易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