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重要转折点,安史政权出现演变,伪官起着何种作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3:29 1

摘要:“安史之乱一爆发,就有人问:那些曾在朝廷做官、后来又给叛军当官的人,他们算忠臣还是叛徒?他们的行为,到底是被逼无奈,还是别有用心?

“安史之乱一爆发,就有人问:那些曾在朝廷做官、后来又给叛军当官的人,他们算忠臣还是叛徒?他们的行为,到底是被逼无奈,还是别有用心?

”这样一个疑问,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伪官。

说起伪官,得先划个界。你以为乱世里投降叛军的全是叛徒?

不尽然。有的官员是被俘后无奈投降;有的官员,则是权衡利弊之后,主动投靠。

安禄山造反时,长安一片混乱,开元末年藩镇割据早已人心惶惶,藩镇与中央你来我往,信任早就变得脆弱。安史之乱爆发后,一批原本在京城供职的郎官、监察御史被俘,抑或逃奔;有人抱着“熬”字主意,干脆投顺,受了叛军官职,成了伪官。

可你说他们是叛逆,还是另有隐情?

先从几位典型人物说起。张元懋原是御史台的一名监察御史,平时就爱弹劾权贵、急公好义。

755年秋,洛阳失守,张元懋被安禄山俘虏。有人说他当时心里早打了退堂鼓,看到唐军溃不成军,他干脆自去冠帽,跪在安禄山面前:“末臣愿效犬马之劳,请赐一官职。

”安禄山笑道:“你这人正直,暂任骁骑少尉,可好?”张元懋微微颔首,但心里有底:自己不过是买个保命符,迟早还能回来。

果然,一个月后,唐军收复洛阳,张元懋丢了“骁骑少尉”职务,直接被赦免,重新回到御史台。有人说他是狡猾,也有人说他机灵;不过,无论如何,他算不上彻底的叛徒,也不全然忠臣。

正是这分“模棱两可”,让人琢磨不透。

再看杜彦帅。他原是地方的监察御史,后来投降安庆绪,先被封为镇远军参谋。

可别小看参谋二字,他背后参谋的战术、众兵哄动,直接影响着安军攻势。可是,唐军三次围攻洛阳,杜彦帅总能巧妙回避,保证叛军粮道畅通。

你要问他到底忠不忠?他大概会说:“我只想保住这条命,其他都不必多想。

”直到肃宗时,朝廷急缺地方治理能手,杜彦帅主动提出降伏,只要赦免即可。我军一看,对方基础还在,运转也熟悉,就给了他太子少保的名号。

杜彦帅又成了朝堂人物,继续操盘漕运、边防。没人敢说他是“彻头彻尾的汉奸”,也没人会夸他“忠心耿耿”。

这就是伪官的尴尬:既站在叛军阵营,也想再回到正统秩序。

那么,这些伪官的出现,为唐朝与安史政权各自带来什么?首先,他们是双面情报员。

唐军收复潼关之前,安史政权急需情报,就会从伪官里套话。伪官说:“洛阳城西门防御松散,你们别急着攻。

”唐军内部也有人盯着这些伪官的动静,一旦发现反常,就要盘问。这样一来,谍海波谲云诡,双方都得绷紧神经。

其次,伪官缓解了安史政权的官员荒。安禄山、史思明一开始根本没有完善的官僚体系,他们就四处揽原唐朝的吏部郎吏、各州刺史,先给个骁骑少尉、检校诸司的头衔,底下仍是老一套条块分割。

久而久之,这批人一旦适应,就开始学着制定地方租庸调制、捐纳市舶税,基本把叛军区域治理得有模有样。安史政权虽然是叛乱体,可实际上运作并未土崩瓦解,伪官功不可没。

不过,伪官也制造了内部矛盾。别忘了,安禄山的旧部向来看不上这些“越俎代庖”的唐朝官僚。

安庆绪、李怀光那些将领,常常当面怼:“你们这些人,都是朝廷的眼线!”伪官只能咽声忍笑,或者干脆在背后串联心腹,寻找翻盘机会。

史思明手下有个将领叫张衡,他原是唐朝将领,叛乱之后又多次被抓去,又被赦回来。张衡就各种小动作,最后实在不行,人跑了,落荒而逃到唐朝阵营。

待他被唐军捕获时歇斯底里地说:“我哪是什么叛徒?我是看不惯安军内部腐败,才回头!

”言外之意:伪官们时刻在赌一个机会,朝廷若真施以厚恩,就有人立刻“翻脸不认人”。

你可能会问:唐朝朝廷自己又是怎么应对这一批“摇摆不定”的官吏?当时有个大臣叫于宗文,献策说:“赦之,则可化敌为友;惩之,又能立威。

”肃宗初起时,朝廷自然怕再起内乱,政策宽松,先赦后治,名义上给伪官洗白,实际上要牢牢钳制。可玄宗和肃宗两朝更迭,政令反复。

在肃宗末年,一批伪官刚得赦免,又被指为“假降”,重新剥夺官职。甚至派人盯梢,一有风声就抄家拿问。

一时间,伪官们提心吊胆:到底是忠臣好,还是叛臣好?谁也说不准。

直到代宗即位,才算把这事儿收得稳些。代宗上台后,敲定一条:真心归顺的伪官,一律赦免原罪,留其故职或调任要地;若一再露头角,替叛军出谋划策,就重判不贷。

就这样,一批心怀二意的伪官纷纷抛白絮,公开归唐。在淮南的杜彦帅摸着良心说:“我到是想问一句,若早晚归顺,这些年算不算斗志坚贞?

”代宗笑着拍板:“你要是归顺,功过自有明论;若还打小算盘,那就一罪到底。”这话一出,伪官们再不敢耍滑头,心里都有底,宁可早投诚,也不想在风口浪尖上做摇摆人。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不完美。那些真正被朝廷重用的伪官,回归后担任要职,却又引起老臣嫉恨:“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死活还在前线,他却能回来躺着领俸禄?

”几次在朝堂上交锋,你一句“旧部效命”,我一句“叛军逆谋”,吵得面红耳赤。老实说,这批伪官有没有贡献?

肯定有。可功过难断,也就只能留给后世评说。

安史之乱平定后,整个唐朝的国力一泻千里。军阀割据更加疯狂,藩镇彼此倾轧,伪官们看过了乱世一幕幕,也许悔得肠子都青了。

唐玄宗、肃宗的优柔寡断、代宗的独断专行,都让他们窥见了君权的险恶。当他们相互打量着对方的脸庞,心里都会闪过一个念头:当初背叛,是不是我自己也有错?

如果早在开元时,高宗、肃宗多给藩镇一点透明度,是不是就不会走到安禄山那步?

伪官的问题,表象是朝廷如何处置,背后却是忠诚与利害、信任与怀疑的永恒博弈。一波又一波伪官的叛降,不仅搅乱了安史政权的运作,也扭曲了唐朝的官僚制度。

到最后,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后来的史家,都只能叹一句:“乱世之中,谁能真无这份两难?”

信息来源:[1] 资治通鉴·唐纪[2] 王仲荦《安史之乱述论》[3] 曹晋《唐廷伪官研究》

来源:盛世流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