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湖边拍照时一架无人机突然快速飞来打到脸部。当事人袁女士称:事发于7月份,当时男朋友拿手机拍摄视频,突然无人机飞过来,飞行速度很快,幸亏自己戴了帽子和墨镜,无人机先是撞到帽檐,后撞到脸上,锁骨位置被螺旋桨划破。(据大象新闻)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湖边拍照时一架无人机突然快速飞来打到脸部。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湖边拍照时一架无人机突然快速飞来打到脸部。当事人袁女士称:事发于7月份,当时男朋友拿手机拍摄视频,突然无人机飞过来,飞行速度很快,幸亏自己戴了帽子和墨镜,无人机先是撞到帽檐,后撞到脸上,锁骨位置被螺旋桨划破。(据大象新闻)
意外看似偶然,但它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无人机的管理和使用安全。根据我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若无人机操作不当导致他人受伤,操作者理应承担侵权责任。而如果无人机的设计、制造存在缺陷,那么生产商和销售商也同样应当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是,现实中,很多操作者都未能意识到无人机操作背后的安全隐患。无论是拍摄爱好者还是商业运营方,因安全规范的缺失,让无人机的使用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数据来看,无人机造成的相关事故在逐年增加。有关部门统计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了数十起无人机伤人事件。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管理的缺位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表演等活动。然而,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无人机“黑飞”现象屡禁不止。这不仅给民航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也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即便在已有法规的框架下,执行力度和监督机制也存在不足。一些无人机操作者往往忽视安全规定,擅自飞行于限制空域,甚至进行高风险操作,而相关部门在监管和处罚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确保无人机的安全使用,关键在于机主应该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一方面,要加强机主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机主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完善无人机使用登记和备案制度,对无人机的所有者、使用者以及飞行活动进行记录和监管,确保无人机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无人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飞行规定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飞行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和约束。(评论员 王茜)
本文来自【荆门日报-荆门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