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来厦分享写作感悟:在嘈杂的地方写作最开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5:14 1

摘要:作为一名高产作家,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他的小说不仅被改编成影视剧,还被搬上舞台。近日,他的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在闽南大戏院上演,他本人昨日也现身厦门,在金榜书院、外图书城举办作品分享会。

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 卡卡 摄

马伯庸分享写作感悟。

说起马伯庸,或许有人不知道,但说起热播的影视剧《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作为一名高产作家,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他的小说不仅被改编成影视剧,还被搬上舞台。近日,他的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在闽南大戏院上演,他本人昨日也现身厦门,在金榜书院、外图书城举办作品分享会。

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他给制片方提要求“别来找我”

自己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马伯庸给制片方提的要求是:“别来找我。”他说,小说和舞台剧、影视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诗化语言,一个是视听语言,不存在绝对忠实原著的说法,作为原作者任务已完成,改编者可以尽情改编。

“我希望和普通观众一样,等作品上演时再看,保持新鲜感。”他说。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排练时曾邀请他去看,他拒绝了。在上海第一次看演出时,他被舞台视觉效果震撼到了,他说:“这就是不提前看的惊喜。”

他透露,雷佳音和岳云鹏主演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下个月上线,大鹏导演、主演的电影《长安的荔枝》7月将上映,他很期待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

教儿子背诗激发灵感 写《长安的荔枝》像做项目

“作品在脑海中永远是一个混沌状态,只有写出来之后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马伯庸说。

他说,写作中的线索来自生活经验。“比如我写《长安的荔枝》,是因为教儿子背‘一骑红尘妃子笑’时,以上班族视角思考若皇上让我送荔枝该怎么办。”他用10年上班族的经验,把“送荔枝”拆解为“找荔枝、运荔枝、定路线、协调部门、做预算”等小问题,像上班做项目一样倒推时间节点、画拓扑图,最终形成故事原型。

他说,写作就像登山,一开始虽不知山路细节,但知道要跨过多少沟坎、备好什么工具,写作时先明确“山顶”,再用经验和技巧填充过程。写得多了,自然掌握扩展故事的方法。

经常到各地做签售会 想听听大家关心的话题

马伯庸写作专挑特别吵的地方,比如机场、火车站等,有时候他去朋友公司借工位,就挑选靠外头的工位,听周围的人打电话、吵架,他觉得特别开心。

后来,他租了一个工作室,特意选在一所中学旁边,一打下课铃他就起来活动,上课铃响就坐下开始写作,学生做课间操他也做,升旗仪式也“参加”。“一方面是我习惯了要在嘈杂的地方写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跟社会始终保持联系。”他说。

他因担心闭门写作会脱离社会,经常与前同事保持密切的联系。“听他们聊天,我不讲话。”他说,“我就想看看,现在的普通人关心什么、喜欢什么、焦虑什么、害怕什么,我觉得哪怕写的是历史题材,也要有时代性才能写得好看。”

他说,到各个城市一场一场做签售会,也是想听听大家提出的问题,了解当下人们所关心的话题。

相关新闻

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在厦门上演,引发观众共鸣

天庭“项目总监”李长庚(太白金星),渴望“入编”的黑熊怪,“上访户”六耳猕猴……近日,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在闽南大戏院上演。这部以《西游记》为背景、将天庭“神仙打工”与当代职场生态巧妙“互文”的作品,凭借辛辣的讽刺、创新的叙事及多元的舞台表达,引发观众共鸣。

该剧以“西天取经”项目为引,解密天庭“打工人”的生存法则,太白金星李长庚作为项目总监,深陷协调各方势力的职场泥潭。取经八十一难化作现代职场困境,有观众调侃:“这分明是我的周报日常。”

导演刘天池采用倒叙与插叙手法,通过太白金星的回忆回溯项目背后的权谋与荒诞,编剧关山在台词中融入大量“废话文学”“甩锅话术”,戳中了打工人的笑点与痛点,舞台美术设计韩江以“大道至简”理念,用抽象化的布景与灯光构建天庭职场。

该剧今年在上海首演以来,巡演了十多个城市。原著作者马伯庸在上海观演时曾感叹:“剧组将神佛的烟火气升华,让我笑泪交织。”

来源:厦门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