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封来自地球最南端的周年贺信,非但没能凝聚人心,反而在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共情危机”。当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描述壮美风光时,无数员工正挑灯夜战赶制续课方案。巨大的职场反差,让这封充满“我”和“南极”的信件,在舆论场中瞬间引爆。
一封来自地球最南端的周年贺信,非但没能凝聚人心,反而在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共情危机”。当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描述壮美风光时,无数员工正挑灯夜战赶制续课方案。巨大的职场反差,让这封充满“我”和“南极”的信件,在舆论场中瞬间引爆。
图片来源于中国蓝新闻
2024年11月16日,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立32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本应充满庆祝与回顾的时刻,公司内部却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事件的中心是一封内部信。当天,创始人俞敏洪从遥远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周年贺信。然而,这封本意是激励和感恩的信件,在部分员工中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据津云新闻报道,有员工透露,在纪念日当天,他们不仅需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下课后还要“连夜加班”赶制续课方案。就在他们埋头于数据和方案中时,收到了老板从南极发来的、描绘着冰川企鹅、极地风光的信件。
图片来源于中国蓝新闻
“看到信里对南极风光的生动描述,只觉得讽刺。”一位员工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同事的心声。当老板在世界尽头思考诗和远方时,他们正被困在写字楼的方寸之间,为业绩和生存奋力拼搏。
要理解这次“共情危机”的深层原因,必须回顾新东方近几年的发展轨迹。
图片来源于中国蓝新闻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给整个教培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冲击。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东方,经历了市值蒸发、业务收缩、大规模裁员等严峻考验。在那个至暗时刻,俞敏洪带领新东方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他做出了退还学费、捐赠课桌椅、转型农产品直播带货等一系列被外界誉为“体面退场”的举动,赢得了广泛的公众同情和敬意。
图片来源于中国蓝新闻
然而,企业的转型必然伴随着阵痛。东方甄选的成功虽开辟了第二战场,但核心的教育业务仍在调整与探索中。员工们面临着工作内容变化、考核压力增大、加班成为常态等现实问题。在“活下去”的压力下,职场生态悄然改变。此次周年纪念日员工需要加班做续课方案,正是这种高压、快节奏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这起事件之所以能迅速冲上热搜,在于其细节充满了可供解读的戏剧性。
细心网友对信件文本的“精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统计,俞敏洪的这封内部信全文共提及17次“我”和5次“南极”。这两个高频词迅速成为舆论解读的焦点。“‘我’字太多,显得过于自我中心”、“通篇在讲‘我’在南极的见闻感受,是否考虑过‘我们’——正在加班的员工的感受?”类似的评论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
这已不仅仅是新东方的内部事务,它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当代职场生态、劳资关系的大讨论。无数“打工人”将自己的工作处境和情感投射到这一事件中:“无法共情”的不仅是新东方员工,更是千千万万在忙碌工作中,看到老板分享优渥生活时感到巨大落差的普通职场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萌”,精准地击中了公众的情绪痛点。
图片来源于中国蓝新闻
截至目前,新东方官方及俞敏洪本人尚未就此次内部信引发的争议作出公开回应。通常情况下,企业对于此类内部沟通引发的舆论风波会采取谨慎态度。可能的应对方式包括内部解释、安抚,或在后续沟通中更加注意措辞与员工情绪的共鸣。
然而,无论官方是否回应,这一事件都已为新东方乃至所有企业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内部沟通中,共情能力至关重要。领导者如何在高瞻远瞩的同时,不忘俯身倾听基层的声音?如何在分享个人视野与感悟时,不让它变成脱离员工实际处境的“空中楼阁”?这是在后“双减”时代,新东方在业务重建之外,需要同步修复的“心理契约”。
一封信,隔开两个世界:一个是南极的壮阔冰川与自由企鹅,一个是办公室的不灭灯火与繁忙键盘。俞敏洪的南极之行与员工的深夜加班,共同勾勒出一幅极具张力的职场浮世绘。这场“共情危机”最终会如何平息?它又是否会促使企业管理者重新审视与员工的情感连接?亲爱的读者们,你在职场中是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无法共情”瞬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看法。
来源:千面千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