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时间短,到1971年12月16日,战事已经宣告结束。1971年12月1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陆军总部收到了来自东线战场的电报,“印军攻克达卡,东巴基斯坦已经不复存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的失败宣告结束
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时间短,到1971年12月16日,战事已经宣告结束。1971年12月1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陆军总部收到了来自东线战场的电报,“印军攻克达卡,东巴基斯坦已经不复存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的失败宣告结束,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巴基斯坦开始和我国交好,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议,解决了边界问题,标志着中巴关系的深化。此后我国对巴基斯坦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武器援助,技术支持等等。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起初局势被动,我国通过武器援助等方式,帮助巴基斯坦扭转了局面,最终印巴双方基本上打了个平手,巴基斯坦空军还取得了一定优势。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却以巴基斯坦的失败告终。那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为何我国也救不了巴基斯坦呢?
第一,东西巴基斯坦矛盾已经激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历史上都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方案,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孟加拉地区,划归巴基斯坦,当时被称为东巴基斯坦。
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公里,被印度领土隔开,导致两地交通联系不便。每当印巴之间爆发冲突,印度就宣布封锁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交通,这种地理上的分隔,为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巴基斯坦立国后,长期奉行西巴优先的政策。1952年,巴基斯坦政府将西巴使用的乌尔都语定为了官方语言,忽视了占全国54%东巴人使用孟加拉语的事实。在巴基斯坦政府的压力下,强行在东巴基斯坦推行乌尔都语,引发了孟加拉人的不满。
在经济领域,巴基斯坦60%的经济收入来自东巴,但巴基斯坦政府将80%的发展资金投入到西巴,只有20%的资金投入到东巴。这导致东巴基斯坦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东巴基斯坦位于恒河入海口地区,河网密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970年,因飓风侵袭,再加上水利设施落后,东巴基斯坦爆发严重灾害,巴基斯坦政府救灾迟缓,彻底点燃了东巴人的怒火。因此到了1971年,东西巴基斯坦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
第二,印度准备充分。1971年3月,印度制定了武力肢解巴基斯坦的计划,开始进行各种准备。当1970年东巴基斯坦爆发灾害之后,大量孟加拉难民涌入印度。印度利用这些难民,开始系统培训所谓"孟加拉自由战士",印度在边境地区设立87个训练营,培养了10万名孟加拉战士。印度发给这些孟加拉人武器,让他们回到东巴基斯坦对抗巴基斯坦政府军。
因此1971年3月之后,东巴基斯坦已经爆发了战乱,但印度并没有出兵。1971年8月印度和苏联签署《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形成事实上的军事同盟,苏联为印度提供了10亿卢布的军事援助。而印度一年的军费才23亿美元,当时卢布和美元的汇率基本相当,因此苏联的援助,极大提升了印度的军事实力。
第三,我国面临的问题。当时我国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北方。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苏联不断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地区增兵,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威胁。为了防备苏联,我国也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军队。这种战略态势,再加上印度选择11月底挑起战争,喜马拉雅山脉大雪封山,补给困难,使得中国难以对第三次印巴战争实行军事干预。当时我国军事推演显示,即使抽调5个师兵力南下,也需要45天完成战备。而印度军队准备充分,采取"闪电战"战术,一面封锁东西巴基斯坦交通,一面在东线发动多方向突击,利用有利地形快速推进。到1971年12月16日印军攻占达卡,9.3万巴军投降。就这样,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战败,失去54%人口和15%领土。
来源:史学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