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翁青雅,贡献出25年年底内娱的最大笑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1:54 1

摘要:“把话筒递给谁”从来不是小事,可直到朱珠在镜头前被翁青雅三连问“你觉得自己性感吗”“你老公比你大多少”“你怀孕时胖了几斤”,5亿围观群众才真切感到:原来一根麦,也能戳破内娱最后一块遮羞布。12月25日视频上线,12月28日品牌紧急下架、掉粉2万、发布会推迟,一

“把话筒递给谁”从来不是小事,可直到朱珠在镜头前被翁青雅三连问“你觉得自己性感吗”“你老公比你大多少”“你怀孕时胖了几斤”,5亿围观群众才真切感到:原来一根麦,也能戳破内娱最后一块遮羞布。12月25日视频上线,12月28日品牌紧急下架、掉粉2万、发布会推迟,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像极了一场提前写好的公关灾难片。

先别急着骂“小姑娘嘴笨”。我把整个流程拆成三幕,你会发现翻车不是一个人的口误,而是一条产业链的塌方。

第一幕:临时换将 活动前三天,原定的职业主持林薇被换下。林薇手里握着8年国际品牌场子,报价却只有流量新人三分之二,本该是性价比天花板。品牌方给出的理由是“我们要更年轻化的脸”。一句话,专业输给了一张从未在聚光灯下solo过的“综艺脸”。这像什么?就像你去医院割阑尾,手术室门口突然换进来一位颜值主播,理由是“白大褂穿在她身上像高定”。

第二幕:现场裸泳 翁青雅拿到的采访大纲足足三页,她却只挑“爆点”读。为什么?因为综艺剪辑逻辑告诉她:只有热搜词条才能保命。于是“性感”“姐弟恋”“孕期身材”被当成救命稻草,一条一条往嘉宾身上插。朱珠现场翻的白眼,其实是观众集体心里的OS:原来在流量剧本里,演员本人只是带流量的道具。主持最基本的安全带——“尊重嘉宾、尊重观众、尊重品牌”——被一起解开,翻车只是踩下油门那一秒。

第三幕:行业甩锅 视频下架后,品牌先甩给“策划公司”,翁青雅甩给“首次主持”,网友甩给“资源咖”。可真正的锅在三条灰色规则里: 1. 商务活动主持人零门槛——只要甲方点头,谁都能拿麦。 2. 流量定价高过专业——报价表上,“微博粉丝1000万+”是一条可量化的硬通货,“8年经验”却算不进ROI。 3. 没有回头机制——台下坐着几十号工作人员,却没人敢在直播前喊停,因为“流量明星不能得罪”。

于是,一条看似轻飘飘的“年轻脸”需求,就把产业链上所有人推进了火坑。品牌烧掉几百万预算,演员收获一次公开冒犯,观众浪费时间,而真正的专业主持连姓名都不配拥有。最讽刺的是,翁青雅在微博道歉时说“首次经验不足”,可网友扒出她半年前就在综艺里自称“主持经验丰富”。谎言被拆穿,却没人追究“谁替她把关简历”。这说明什么?行业内早就默认“简历可以美颜”,只要流量够大,黑锅就能洗成灰锅。

再把镜头拉远,类似事故今年已发生三起,只是前两次被更大的热搜盖了过去。每一次都有人喊“给主持人设门槛”,喊完就散,像春运火车站里的广播——“请排队”年年播,年年有人插队。这次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专业委员会罕见地连夜发文,措辞严厉到“商业活动不是法外之地”。业内传言,明年一季度会试点“商演主持人备案制”,要求提交资格证、信用记录、过往样片,像剧组审演员背景那样审主持。消息尚未坐实,但已经有人给新规起了外号——“持麦证”。

“持麦证”能不能落地,决定权不在协会,而在甲方钱包。只要品牌依旧把“低价+高粉”当KPI,就把真正想深耕专业的人挡在门外。解决方案听起来像鸡汤,却无比朴素: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价格回归价值。换句话说,下一次选主持,请把简历里的“热搜截图”删掉,换成“样片链接”;把“颜值数据”划掉,换成“应急处理案例”。只有甲方先学会用专业指标买单,市场才会停止把翻车当流量。

故事说到这儿,不妨留一道思考题:如果下次你负责选主持,面前两份简历——A:粉丝1200万,报价10万,零样片;B:粉丝12万,报价12万,附5年50场无事故商演视频——你会把票投给谁?别急着回答,把答案写在备忘录里,等你真正坐上甲方椅子那天,再翻出来看。因为行业变好,从来不是“他们”的事,而是“我们”一次次按下确认键的结果。

来源:淼淼不吃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