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了解一个汽车品牌:名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2:54 1

摘要:德国高速上,一辆贴着“MG”车标的白色小车把大众ID.3甩在身后,仪表盘跳出“400公里续航已恢复”的提示,司机只用去洗手间的时间就完成补能,这一幕被路人拍成短视频,48小时播放破千万,评论区里中国网友的第一句话是:“这车居然是我们造的?

德国高速上,一辆贴着“MG”车标的白色小车把大众ID.3甩在身后,仪表盘跳出“400公里续航已恢复”的提示,司机只用去洗手间的时间就完成补能,这一幕被路人拍成短视频,48小时播放破千万,评论区里中国网友的第一句话是:“这车居然是我们造的?

把镜头拉回2023年11月的上海码头,同一批MG4 EV正被装进滚装船,目的地是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港。

海关数据写得清楚,单船装载量2160台,离岸价每台2.3万欧元,比国内贵出整整8万元。

差价就是利润,利润可以反哺研发,研发再做出更快的电池,这套循环名爵跑通了,所以2024年敢在泰国再砸60亿元建右舵基地,直接给日系车占九成的东南亚市场打一针兴奋剂。

有人把这套打法总结为“墙外开花墙内香”,可花开得再艳,根还在中国。

宁德时代给的“魔方2.0”电池,能量密度210Wh/kg,比上一代多出18%,重量却轻了32公斤。

别小看这32公斤,放在MG ES5上,百公里电耗直接掉0.9度,一年跑两万公里就能省出180度电,按江苏阶梯电价算,160块钱够给孩子买两双运动鞋。

技术下沉的好处是让普通人算得清账,账算清了,掏钱才痛快。

高端那边也没闲着。

Cyberster赛道版零百2.9秒,比保时捷718 GT4 RS只慢0.3秒,价格却不到一半。

日内瓦车展评委把“最佳电动跑车”奖杯递过去时,一句话点破:“它让欧洲年轻人第一次用月薪就能买到心跳。

”心跳是感性,数据是理性,感性把消费者拉进展厅,理性让他们下单。

名爵把这两张牌捏在手里,一边用MG3 HEV把油耗压到3.6升,一边用Cyberster把性能推到3秒俱乐部,上下通吃,中间不留空白。

可问题也藏在细节里。

国内车主打开MG4 EV的车门,门把手偶尔会出现对不齐的缝隙,而同一批出口德国的车就没有。

不是双标,是德国海关抽检比例高达20%,不合格直接整批退回,运费比修车贵十倍,工厂不敢马虎。

国内抽检只有5%,犯错成本低,漏洞就大了。

品牌想在全球混,先得在国内把品控卷到和出口一个水平,否则“中国造”三个字永远会被当成廉价标签。

再看800V高压平台。

星云平台宣传“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听起来比极氪001还猛,可极氪去年就已经交付,名爵的MG S9要等到2024年四季度。

节奏慢半拍,技术再先进也只能当追赶者。

追赶者要翻身,只能靠价格。18万到22万的预售价比极氪007低3万,比小鹏P7i低2万,差价足够让第一批用户当“小白鼠”。

可“小白鼠”一旦口碑翻车,后面再便宜也没人敢碰。

名爵赌的是800V产业链在半年内成本骤降,赌赢了就能提前把快充打成平民配置,赌输了就白白把窗口期让给对手。

更隐蔽的战场在软件。

星云平台预埋了L3级硬件,但软件还没通过中国法规认证,相当于给房子装了电梯却没通电。

车主每天看着方向盘上的“自动驾驶”按键就是按不下去,久而久之就把这个功能当成摆设,下次换车直接投奔蔚来、华为。

名爵的工程师私下透露,软件团队只有300人,而蔚来是4000人,十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补齐。

硬件可以砸钱买,软件必须靠时间磨,时间恰恰是名爵最缺的。

海外销量80万辆、国内份额3%,这组数字放在一起像一记耳光。

出口越多,越说明本土消费者不买账。

原因不是车不好,是故事没讲圆。

欧洲广告里,MG4 EV是“打败大众的冠军”,国内广告只剩“十万级纯电首选”,冠军一下变成性价比,落差太大。

消费者不是傻子,同一辆车在国外卖高价、在国内卖低价,他们会觉得自己成了“冤种”。

名爵需要把海外战绩原封不动搬回国内,让车主知道买的不是便宜货,而是“在欧洲加价提车”的抢手货。

面子给足了,里子才能谈得上。

2024年6月,名爵把MG3 HEV的起步价钉在7.98万元,比比亚迪驱逐舰05便宜9000元。

发布会结束,比亚迪经销商立刻降价8000元反击,价格战一夜打响。

名爵敢接招,是因为混动系统用的是自研1.5L发动机,热效率43%,比比亚迪的43.04%只差0.04个百分点,成本却低出1200元。

省出来的钱直接贴给车主,再送四年保养,算盘打得噼啪响。

可价格战打久了,利润越打越薄,研发越打越少,最后只剩内卷。

名爵想跳出循环,必须在今年年底把半固态电池装车,能量密度再提20%,成本再降15%,用技术代差结束价格战,而不是在价格泥潭里和对手肉搏。

半固态电池一旦量产,最先受益的可能是出口车型。

欧洲2025年碳排放罚款再涨一倍,车企宁可多花1000欧元买高能量密度电池,也不愿交2000欧元罚款。

名爵手握电池,等于手握豁免权,可以名正言顺涨价,把研发成本转嫁给欧洲消费者,再用赚来的利润反哺国内车型升级,形成正向飞轮。

飞轮转起来,国内车主才能用上更好的车,品牌才能从“便宜”变成“值得”。

故事讲到这儿,该把镜头还给开头那位德国司机。

他补能完毕回到车内,车机自动切换成中文界面,弹出一句“感谢选择中国智造”。

他愣了一下,把语言切回德语,继续上路。

那一刻,名爵的全球化才算真正完成:不是把车卖出去,而是让全世界觉得“中国造”理所当然。

国内呢?

如果哪天车主在县城加油站加油,旁边开丰田的大爷主动问“你这车听说在德国很牛?

”名爵就彻底赢了。

最后留一道选择题:同样二十万,你是愿意买一辆在欧洲打败大众的MG,还是买一辆只在朋友圈晒配置的国产竞品?

答案写在提车那天。

来源:热闹蛋糕CEW8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