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到全国打卡地,这个胶东小山村做对了啥?
“嗖!”16岁的张惠骑着小轮车冲过坡道,轮胎碾过赛道的沙沙声里藏着她三年的坚持。这个来自海阳的姑娘,每周都要奔赴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集训,这里的全国首条山地托降式小轮车赛道,见证了她从零基础到全国比赛亚军的成长。而这个吸引着各地运动员、游客和创业者的“宝藏乡村”,几十年前还是当地老百姓戏称为“老鼠都不愿来”的穷地方。
“以前咱这是‘老难乡’,民间都说‘兔子不拉屎’,20世纪70年代末连外乡来的干部都直叹这里最贫瘠。”村党支部书记陈松海的话里满是感慨。如今的大户陈家村,早已换了人间,1.2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里,苹果挂满枝头,阳光玫瑰葡萄香气四溢;3A级景区大户庄园内,无动力乐园里孩子欢声笑语,玻璃水滑道上游客尖叫连连;田间地头的直播间里,双语带货热闹非凡,山地自行车赛道上选手飞驰争先。这一切蝶变,源于山东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离不开村里创新的“统分统”发展模式。
“统分统就是先统一整合资源,再分户承包经营,最后统一品牌销售。”大户庄园技术总监蒋春荣详解道。村里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周边十几个村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引进优质果树品种建成标准化果园,再分成20至30亩不等的地块承包给农场主。“不仅免掉果树挂果前的土地租金,还配套管理房,让农场主能安心扎根。”大户庄园技术总监蒋春荣指着田间的小红房介绍,江苏来的企业策划师被这种模式吸引,承包24亩葡萄园创业;本地一对夫妻承包后,带动兄弟姐妹全家参与,年收入最高达百万元。目前,合作社已聚集近百名农场主,带动千余名村民就业,每亩年收益超2万元。
产业筑基后,“农业+”的融合魔法让乡村活力倍增。在南海林苑,曾经无法耕种的土地被改造成综合文旅板块,“五一到十一接待散客,其余时间承接研学和企业团建,全年无淡季。”大户陈家村宣传负责人王招玲说,这里的饭菜没有预制菜,萝卜咸菜都是自家腌制,地道风味让高铁1.5小时可达的大城市游客络绎不绝。文体负责人陈伟卫则带着自豪介绍:“我们有6公里标准山地自行车赛道,已承办14场国家级赛事,今年全国村级篮球北部大区赛带来260万元销售收入,现在周周有赛事、季季有活动。”
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体教”多元融合,从各自为战到片区协同发展,大户陈家村的变迁是山东片区化振兴的缩影。如今,村里正联动周边13个村修建连村路,将发展规划纳入省级“十四五”蓝图,让振兴成果惠及更广区域。60多岁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最高可达4000元;农场主们靠着科学管理和统一品牌,摆脱了“优质难优价”的困境;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运动员、游客,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与乐趣。
这个曾被遗忘的贫瘠村落,如今以“组织带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生态建村”的路子,成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记者:张帅 编辑:周全 校对:刘恬
来源:热点情报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