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你是向往在冰雪世界里畅快嬉戏,渴望在暖融融的小馆中品味地道美食,还是期待在千年古迹间感受时光留下的厚重,各地旅游城市都正以高性价比姿态,等待与旅人相遇。这一次,记者聚焦近一年热度居高不下的新兴网红城市,精心整理专属冬季游玩指南,并带你一同探寻它们成功“出圈
秋风渐起,寒意初临,这个季节,恰恰藏着错峰出游的绝佳机会:机票酒店价格告别旺季高峰,性价比优势尽显;热门景区卸下人挤人的热闹,回归风景本真的静谧。
无论你是向往在冰雪世界里畅快嬉戏,渴望在暖融融的小馆中品味地道美食,还是期待在千年古迹间感受时光留下的厚重,各地旅游城市都正以高性价比姿态,等待与旅人相遇。这一次,记者聚焦近一年热度居高不下的新兴网红城市,精心整理专属冬季游玩指南,并带你一同探寻它们成功“出圈”的秘密。
2025年的十大网红城市,你打卡了几个了?
大同:去年,首款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上线后热度席卷全网,取景地之一的大同也顺势入选“2024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内游城市”。今年,大同依旧人气不减,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历史景点不受季节限制,美食暖身适配冬季,但需做好防寒准备。
重庆:有洪崖洞,其吊脚楼夜景搭配独特的地形,宛如现实版“千与千寻”的场景;李子坝轻轨站,可观看轻轨穿楼的魔幻名场面。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气候温和无严寒,夜景与美食适配度拉满,新增冰雪娱乐项目丰富体验。
西安:以大唐文化为特色,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众多历史古迹,还能在大唐不夜城欣赏到精彩的唐风表演。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历史景观冬季更具韵味,室内场馆与夜间活动可规避严寒,文化体验感突出。
长沙:橘子洲头的江风虽凉,但与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合影的豪迈不减;岳麓山的夜间索道在星光下运行,别有浪漫氛围。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气温虽低但室内活动丰富,适合短途休闲。
淄博:以烧烤闻名,有独特的“烤炉+小饼+蘸料”三件套吃法,能让游客感受烟火气十足的美食文化。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美食体验适配冬季,但户外烧烤体验受气温影响。
哈尔滨:冬季的哈尔滨是冰雪的童话世界。冰雪大世界的冰雕在彩灯下如梦似幻,松花江畔的泼水成冰是必体验的冬日限定玩法。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冰雪景观为冬季专属,娱乐项目丰富,是北方玩雪的首选目的地。
天水:一碗麻香浓郁的麻辣烫下肚,驱散所有寒意,再去游览麦积山石窟——冬季游客稀少,能更静心欣赏石窟艺术的细节。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美食与核心历史景点适配冬季,但需注意山区早晚温差与防寒。
洛阳:以牡丹文化节和龙门石窟闻名,近年通过汉服体验、夜游龙门等创新玩法吸引了大量游客。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夜游与文化体验不受季节限制,雪景为古城增添意境。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22处世界文化遗产,如开元寺、清净寺等,游客还可体验蟳埔女的传统装扮,欣赏蚵壳厝建筑。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气候温和适宜户外活动,文化体验与美食不受季节影响,适合避寒漫游。
汕头:因潮汕文化通过央视春晚和短视频平台爆火,牛肉火锅、粿条等美食极具吸引力,还有英歌舞、营老爷等民俗活动,南澳岛的海景与骑楼建筑也为旅行增添了层次感。
冬季游玩指数:★★★☆☆ 理由:美食体验极佳,市区人文景点适配冬季,海滨景点体验受海风影响需调整行程。
专家解读网红城市的“出圈”密码
为何一碗接地气的美食,就能让一座城市成为流量焦点?
当大同的古寺、重庆的夜景、哈尔滨的冰雪与天水的麻辣烫、淄博的烧烤一同跻身网红城市榜单,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些城市的走红,究竟是流量时代的偶然眷顾,还是城市魅力与传播逻辑共振的必然结果?旅游领域专家对此给出了深度解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旅游专业副教授高静指出,与传统旅游城市相比,网红城市的吸引力不完全依赖于景点或资源,而在于传播与共鸣。传统旅游城市靠“看什么”立足,网红城市则更靠“感觉什么”打动人心——这种“感觉”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情绪认同。比如淄博以“真诚热情”出圈,哈尔滨靠“冰雪童话”与东北人的豪爽赢得全国好感,太原则通过“夜市文化”和“市井烟火气”吸引年轻游客。“总体来说,网红城市的核心逻辑是用情绪和故事激发关注,用真实体验维系热度。它不是资源更多的城市赢,而是谁更懂传播、懂生活、懂人心。”高静强调。
高静进一步分析,近几年网红城市的走红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事件驱动型。以淄博烧烤为代表,一次偶发的社交话题被全民参与放大,形成短时间内的全国热度。这类城市往往借助一个具象场景——比如“烤炉前的真诚”“东北冰雪的浪漫”——引发情绪共鸣。它的爆红速度快,但也对城市的接待能力和后续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类是内容创作型。像重庆、西安、长沙等城市,依托独特地形、璀璨夜景、特色美食和深厚人文氛围,形成了可持续的短视频素材池。它们的特点是“每天都能拍出新内容”,通过持续曝光维持热度。太原近期走红也有类似特征,夜经济、城墙灯光秀、市井街景共同构成了“拍得出、传得开”的内容空间。
第三类是政策引导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学习新媒体思维,结合达人拍摄古风、非遗、盐湖航拍等内容,让传统文化焕发新传播力。这类路径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形象的主动塑造。”高静认为,从共性看,所有成功案例都抓住了核心:以情绪共鸣为传播引擎,以真实体验为口碑支撑。从个性看,不同城市的差异在于“情绪关键词”不同——淄博是“真诚”,哈尔滨是“温暖”,太原是“烟火气”,运城则是“文化感”。这些关键词,正是城市在新传播语境下的“品牌密码”。
“实际上,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旅游目的地,最易形成记忆点的往往是美食。比如提到绍兴想到黄酒,提到川渝想到火锅,说起西安想到羊肉泡馍。”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旅游吸引力分散于大消费、大文娱的各个品类中,可能是一杯奶茶、一顿烧烤、一碗麻辣烫,也可能是一个“网红”故事。这些传播元素都具备全民参与的低门槛特征,而这种“易参与性”让传播效应呈几何级放大。
业内观点:真正的网红城市,不靠一阵风的流量,而靠一口气的坚持
不过,网红城市“热得快,冷得也快”的现象同样值得警惕。
马蜂窝目的地研究院副院长王晓雪认为,当前网红城市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当属盲目模仿带来的体验同质化。一个城市因一样美食、一个事件或一种体验迅速蹿红后,其它城市争相复刻相似的网红元素,比如玻璃栈道、复古街区、灯光秀和特定的小吃品类,导致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这种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目的地只关注到网红元素本身,急于套用市场上已获成功的“模板”,而忽略了这个元素与当地的关联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游客前来是寻求独特的、有深度的体验,但城市提供的却是快速复制的、浅尝辄止的产品。当最初的“新奇感”红利耗尽,而扎实的旅游吸引力又未能建立时,热度的退潮和同质化的困境就成了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能避免“昙花一现”?王晓雪指出,对于网红目的地地的打造与营销,不能只为吸引游客一时打卡,而是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或自然资源,找到能够与年轻人新需求相契合的点,并通过玩法体验的打造,将之以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呈现而出,让目的地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高静建议,城市需要从“被动出圈”走向“主动造势+精细运营”。传播上要“真诚不造梦”:可以有修饰,但不能虚构;既展示高光时刻,也呈现日常温度。服务上要“反馈即优化”:加强游客反馈机制,用体验数据反哺宣传与服务升级。“面对流量褪去风险,网红城市需构建‘抗周期’发展能力,培育‘二次吸引力’。”高静举例,淄博在热度回落后推出“烧烤文化节+工业遗产游”,哈尔滨用“夏季音乐节+冰雪文化”实现全年传播,太原以“古城复兴+夜经济”重塑活力。这些实践都在证明:真正的网红城市,不靠一阵风的流量,而靠一口气的坚持——以文化为根、以服务为基,才能让“网红”变“长红”。
头图为山西大同风景。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