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怒怼:算法正把你关在“信息笼子”里,该醒醒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2:40 1

摘要:上周帮爷爷清理手机内存,点开他常用的今日头条,界面直接惊到我:十条内容里八条是 “农夫山泉有问题”“钟睒睒发家黑幕”,连带着各种拼凑的谣言视频。可爷爷明明喝了十年农夫山泉,之前还夸水质好,怎么突然满脑子 “负面印象”?直到看到钟睒睒怒怼平台算法的新闻我才反应过

刷了 3 小时头条,满屏都是骂钟睒睒的?你可能早被算法 “操控” 了

上周帮爷爷清理手机内存,点开他常用的今日头条,界面直接惊到我:十条内容里八条是 “农夫山泉有问题”“钟睒睒发家黑幕”,连带着各种拼凑的谣言视频。可爷爷明明喝了十年农夫山泉,之前还夸水质好,怎么突然满脑子 “负面印象”?直到看到钟睒睒怒怼平台算法的新闻我才反应过来:不是爷爷变了,是算法把他关进了 “信息笼子”。

11 月中下旬,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江西考察时的一番话,把字节跳动旗下平台推上风口。他直指今日头条算法 “沦为霸凌工具”,不仅放任不实信息传播,还通过话题设置助推谣言 —— 比如曾将 “农夫山泉破产你会支持吗” 设为热点,逼得他公开要求平台删帖并实现算法透明化。话题一出,三天内微博阅读量破 1 亿,网友吵成两派:有人骂 “算法早该管管了”,有人怼 “资本家互撕别带用户”。这场骂战的背后,藏着每个手机用户都该警惕的问题:我们每天看到的 “真相”,到底是自己选的,还是算法喂的?

一边是共鸣:被算法 “拿捏” 的普通人,早受够了 “信息茧房”

“太真实了!我前几天搜了下某明星绯闻,结果接下来一周,打开抖音全是他的黑料,想刷点正能量都刷不到。” 网友 @小艾的评论戳中了无数人的日常。钟睒睒炮轰的 “算法黑洞”,其实就藏在我们的手机里:

你有没有发现,只要点过一次某类内容,平台就像粘住你一样疯狂推送?买过一次平价服饰,首页再也刷不到高端品牌;跟朋友吵过一次 “彩礼话题”,接下来全是 “彩礼毁了年轻人” 的极端观点;甚至只是犹豫了下要不要买某款手机,各种 “差评吐槽” 就自动找上门 —— 这就是算法打造的 “信息茧房”,你以为在 “自由浏览”,其实早被数据算准了喜好,困在狭隘的认知里。

更可怕的是算法对 “流量” 的痴迷,让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钟睒睒提到的 “被贴小胡子扮日本人” 的诬蔑图片,就是靠着算法的流量导向,在平台上疯狂传播;而农夫山泉澄清水质达标的官方声明,却被算法悄悄屏蔽。就像网友说的:“算法不管信息真假,只管能不能让你停留更久 —— 毕竟你看的时间越长,平台赚的广告费越多。”

钟睒睒呼吁的 “算法透明化”,其实说出了大众的心声:我们不怕算法推荐,怕的是不知道它 “为什么推”“怎么推”;不怕看不同观点,怕的是只能看一种观点;不怕平台赚钱,怕的是它为了赚钱,把我们变成被谣言和偏见喂养的 “木偶”。

一边是质疑:是 “正义发声” 还是 “商业互撕”?算法真能透明吗

但在一片叫好声里,质疑的声音也很刺耳。“别装了!还不是因为今日头条推了竞品的广告,才急着跳脚?” 网友 @老 K 的评论获得上千点赞。不少人觉得,钟睒睒的愤怒根本不是为了用户,而是出于商业竞争 —— 毕竟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字节系平台的竞品推广,都动了农夫山泉的蛋糕,这不过是 “资本家互撕” 的戏码。

更现实的疑问是:算法真的能透明吗?一位互联网从业者 @程序员阿明直言:“算法是平台的核心机密,就像餐厅的配方,怎么可能公开?再说,真公开了,用户看得懂那些代码和模型吗?” 在他看来,钟睒睒的呼吁根本不切实际 —— 平台靠算法实现精准推荐,一旦透明化,可能导致 “推荐失效”:想看美食的刷到科技新闻,想买书的看到汽车广告,最终还是用户觉得 “不好用”。

还有人担心 “监管过度毁创新”:“没有算法,我们现在还在翻几十页新闻找感兴趣的内容。当年平台烧钱研发算法,不就是为了提升效率?现在一棍子打死,以后谁还敢搞技术投入?”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 算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外卖平台能精准推荐爱吃的菜,音乐软件能猜到想听的歌,这些都是算法的功劳。可当便利变成 “操控”,我们该如何取舍?

深层思考:算法的本质,该是 “服务工具” 还是 “收割武器”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不是 “要不要算法”,而是 “算法该为谁服务”。钟睒睒的炮轰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每个用户都感受到了算法的 “越界”:它不再是帮我们筛选信息的工具,反而成了操控认知、放大偏见的武器。

算法本身没有对错,错的是平台把 “流量至上” 凌驾于 “信息真实” 和 “用户权益” 之上。就像钟睒睒说的,算法不应 “霸凌弱小”—— 这里的 “弱小”,既包括被谣言攻击的企业,更包括被信息茧房困住的普通人。平台为了赚广告费,用谣言和极端观点吸引用户停留;为了提升 “推荐准确率”,用数据给用户贴标签、画圈子,最终让我们越来越偏激、越来越狭隘。

真正的 “算法透明化”,不是要公开所有代码,而是要让用户有 “知情权” 和 “选择权”:比如告诉我们 “这条内容是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推荐的”,而不是假装 “这是大家都在看的”;比如允许我们关闭 “个性化推荐”,而不是默认强制开启;比如建立 “谣言过滤机制”,让澄清信息比谣言传播更快。就像一位专家说的:“好的算法,应该是‘桥梁’而不是‘笼子’—— 它帮你连接世界,而不是把你关在角落。”

结语:别让算法偷走你的 “思考能力”

钟睒睒和今日头条的这场骂战,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数字时代的我们最尴尬的处境:我们以为自己是 “手机的主人”,其实早成了算法的 “提线木偶”—— 刷什么内容、信什么观点、甚至喜欢什么品牌,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操控。

或许算法透明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平台不会轻易放弃 “流量密码”,但至少这场讨论让我们开始觉醒:下次再看到满屏的 “一边倒” 观点时,多问一句 “这是我想看到的,还是算法想让我看到的?”;下次被谣言激怒时,先查一查 “有没有官方澄清”;下次觉得 “全世界都跟我想的一样” 时,主动去刷一刷相反的观点。

毕竟,真正的自由不是 “算法喂什么吃什么”,而是 “我能选择吃什么”。最后想问你:你有没有被算法 “困住” 的经历?比如刷到停不下来的负面内容、被推荐过明显的谣言?你觉得算法该如何监管才合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别让你的声音被算法 “屏蔽” 了~

来源:四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