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两颗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的一个公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2:19 1

摘要:1945年的夏天,日本的帝国,就像站在悬崖边,脚下的悬崖,能看到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1945年的夏天,日本的帝国,就像站在悬崖边,脚下的悬崖,能看到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所有人都知道,那两颗从天而降的“鬼火”,广岛和长崎,把这个国家轰进了绝境,逼得天皇老人家不得不开口说“我投降”。

这故事,听了多少年了,像刻在石头上一样,牢固得很。

但是,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就像农村老宅里积了灰的旧箱子,里面藏的东西,跟咱们听说的,可能一点儿都不一样。

就拿日本投降这事儿来说,总有那么几个人,不信邪,非要撬开箱子看看。

长谷川毅,一个跟日本沾点亲、跟美国也有缘头的历史教授,他就这么干了。

他翻遍了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古老文件堆,就看到了这么一出戏:真正把日本军国主义那台生锈的机器彻底停下来的,不是两颗冒着火的炸弹,而是苏联,他们那个突然之间,从北边刮来的,带着雷声和闪电的宣战令。

这话一出来,学术界里炸开了锅,就像往一池子死水里扔了块大石头,涟漪一圈圈地荡开。

大家开始问,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

过去听说的那些“定论”,是不是真就那么回事?

日本心里的那本“如意算盘”,怎么就打碎了?

要说这事儿,得把时间往回拨拨。

1941年,中国战场上硝烟正浓,日本跟苏联,两国一合计,签了个《日苏中立条约》。

对那时候的日本来说,这可是个大好事。

北边安全了,陆军就能把主力从关东军那边抽出去,一股脑儿地塞进中国战场,还有太平洋那边的大海。

留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嘿,立马就成了“二线部队”,没那么重要了。

可到了1945年,太平洋那边,日本海军那是损兵折将, pretty much wiped out,海军的舰船,大半都沉海底当鱼窝了。

帝国眼瞅着就要散架,这时候,日本那些高官们,眼珠子就盯上了北边那个曾经是个“潜在盟友”的苏联。

他们合计着,苏联跟美国不是总有些小摩擦吗?

说不定能让他们出面,给日本找个“体面”的台阶下,让投降不是那么难看,还能谈点条件。

1945年8月6号,广岛被炸了。

那场景,跟电影里的末日景象差不多。

日本的外务大臣东乡茂德,虽然震惊,但脑子转得飞快,立马就给莫斯科打了电报,求着斯大林给点面子,当个中间人。

东乡觉得,原子弹可能是美国逼他们签字的“杀手锏”,但要是苏联这头巨龙能出面,说不定就能把“不投降就毁灭”变成“可以谈谈条件”。

可这日本人,把斯大林想得太简单了。

就在那年2月份,美国、英国、苏联仨大佬开会(雅尔塔会议),就偷偷商量好了:等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就要对日本开战。

为啥?

当然是为了在战后瓜分远东的利益,库页岛、千岛群岛这些地方,苏联早就惦记上了。

苏联出兵,根本不是为了给日本帮忙,那是他们自己早就定好的一个大局。

1945年8月8号的傍晚,日本驻苏联的大使佐藤尚武,在莫斯科接到了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递过来的一份文件。

那时候,他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份文件有多重。

那是一份说得很简单,但内容却是惊天动地的公告:日苏中立条约,从这一刻起,不作数了,苏联,现在就对日本宣战。

这消息传到东京,那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之前他们还以为是救命恩人,转眼间,这救命恩人就变成了最凶狠的敌人。

长谷川毅在《与敌人赛跑》这本书里,就说了,这份宣战公告,才是真正把日本高层心里的那道墙,给轰塌了。

打个比方,就在这之前,日本军方心里还有自己的算盘。

他们想,美国就两颗原子弹,短时间内肯定造不出更多;日本本土还有四百万陆军,到时候美军登陆,就让他们尝尝代价,打一场消耗战。

可苏联这百万大军,就这么冷不丁地从北边压过来,把他们这套“消耗战”的计划,搅得稀烂。

8月9号的凌晨,苏军就像三股巨浪,从外蒙古、黑龙江、朝鲜那边,铺天盖地地压过来。

坦克开道,炮火连天。

当年那支威风八面的关东军,精锐早就调去太平洋了,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病残和刚拉来的新兵,根本扛不住苏军这股子猛劲,瞬间就被冲垮了。

曾经号称“亚洲第一陆军”,在苏联人的闪电战术面前,那真是,不堪一击。

没几天工夫,海拉尔、长春、沈阳这些重要的地方,全丢了。

东北的鞍山钢铁厂、抚顺煤矿这些重要的工业基地,也落进了苏联手里。

更要命的是,从朝鲜运往日本本土的粮食,这条路被掐断了。

日本国内的粮食,说实话,也就够吃到年底,石油储备,连一个月都撑不下去。

饥饿,还有资源断绝的恐惧,像一把冰冷的刀子,架在了日本的脖子上。

长谷川毅的研究里,还有个关键点,那就是日本高层真正“慌”的地方:要是苏联军队一路南下,占了北海道,那“天皇制”就危险了。

美国人呢,打完仗可能还会留着天皇,让日本继续当个“王”,但苏联不一样,他们跟日本那点恩怨(从日俄战争到诺门罕事件),谁知道会怎么对待天皇?

这种未知,让日本人心里更是打鼓。

苏联的这一仗,可不光是军事上的打击,更是把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一丝幻想,彻底打碎了。

往东看,是美国海军;往西边,是中国军队还在坚持;往南边,是赶跑了德国佬的英军。

而北边,是苏联那股子谁也挡不住的劲头。

日本,真的是被四面八方给围住了,没地儿可去了。

长谷川毅提出的这个“苏军压境论”,就让大家重新思考,到底是不是原子弹就这么“一锤定音”了。

他不是说原子弹没威力,只是说,那两颗炸弹,更像是给日本身上“点了一把火”,让火烧得更旺;但真正让这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去的,是苏联的宣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日本本土致命的军事打击。

为啥这么说?

你看,广岛被炸后的好几天,日本最高层还在吵架,陆军大臣阿南惟几还坚持要“本土决战”。

直到8月9号晚上开会,天皇裕仁自己开口说:“再打下去,‘天皇制’可能就保不住了”,主战派才稍微消停点。

长谷川教授的研究还说,让日本高层真正“真慌”的,是8月10号,苏军占领沈阳的消息传过来;还有他们截获到的美国情报,说盟军马上要打九州,中国战场上的力量也在收复失地。

到了8月14号,又一次重要的会议。

天皇拿出了更让人绝望的报告:飞机只剩下300架,军舰不到10条,连16岁的少年都得抓来当兵。

这抵抗下去,就是灭国。

这时候,就是最硬的那些主战派,也说不出话来了。

当天晚上,天皇录制了宣布投降的诏书。

虽然还有些年轻军官想搞“宫城事件”阻止投降,但最终还是被镇压了,这标志着军国主义最后的挣扎,彻底失败了。

长谷川教授还提到一个细节:天皇在对外广播宣布投降时,提到了原子弹;但在给军队发的那个诏书里,却把“苏联的入侵”放到了更前面、更重要的位置。

这明摆着,在天皇和他的亲近大臣心里,来自北边苏联的军事威胁,才是他们决定投降、保住“天皇制”的真正原因。

1945年8月15号中午,日本天皇通过广播,说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持续了十四年的侵略战争,也终于到了尽头。

长谷川毅的这套说法,也不是凭空来的。

像加尔·阿尔佩罗维茨、马丁·舍尔温这些历史学家,也都提出过,原子弹的使用,可能也有对苏联的“政治示威”意味。

但长谷川教授,他通过看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三个国家的原始材料,又仔细分析了日本内部是怎么做决定的,才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图景。

他一直强调,日本之所以会输,是很多因素一块儿凑成的。

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人民坚持了14年的抵抗,拖住了日本70%的陆军,这为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

而苏联的参战,则是在日本帝国快要散架的时候,从战略上,给了它最后一击,让它彻底跌进了万丈深渊。

长谷川教授的研究,不光是挑战了“原子弹说了算”的说法,更是鼓励大家,要从更多地方、更多角度去挖历史的真相,别老是听一个国家的说法。

现在回头看那段日子,我们不该只记得广岛、长崎那两朵蘑菇云。

更应该看到,当苏联的百万大军从北边压过来时,日本高层心里那份实实在在的恐惧,以及他们战略上的彻底破产。

日本投降,是原子弹的警示,是经济的枯竭,但更是很多力量交织在一起,一场复杂又深刻的战略博弈,最后的收场。

Hasegawa, Tsuyoshi. Racing the Enemy: Stalin, Truman, and the Coming of World War II to the Pacific.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Alperovitz, Gar. The Decision to Use the Atomic Bomb. Alfred A. Knopf, 1995.

Sherwin, Martin J. A World Destroyed: Hiroshima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Vintage Books, 1987.

来源:矮头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