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7日讯 阳光透过红瓦老房的间隙,在狭窄的楼道间洒下斑驳光影。几名穿着蓝色制服的年轻人提着保温饭盒,正在团岛老城区的窄巷深院之间穿行。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7日讯 阳光透过红瓦老房的间隙,在狭窄的楼道间洒下斑驳光影。几名穿着蓝色制服的年轻人提着保温饭盒,正在团岛老城区的窄巷深院之间穿行。
张书杰“挂满”保温饭盒走在送餐路上
十一月的海风带着些许凉意,一阵风掠过,他们不约而同地将饭盒往怀里拢了拢——里面不仅是为老人带来的热乎午餐,也是一份细心守护了近四年的承诺。
2021年年底,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不仅让“青黄两地”相接,也将地铁人与沿线社区居民的心紧紧相连。团岛站的这群年轻人开始思考,决心让地铁人的服务从车站延伸至周边社区,为沿线街坊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
孔焕之带领大家至餐厅了解情况
在一次社区走访中,他们了解到爱心餐厅的困境,这里虽长期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但因人手不足,无法解决送餐上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然而不少高龄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至餐厅就餐,一顿热乎的午餐,竟成了他们每天的奢望。“这事我们必须做!”党员孔焕之的提议立刻得到响应,“山海之蓝”志愿服务队很快组建起来,这支由党员和团员组成的青年队伍迅速与餐厅建立起长期结对关系。从2022年春天开始,每周二的送餐服务就成为了一项雷打不动的约定。
刘嘉宁正在爬楼梯为老人送餐
送餐的路并不轻松。老城区街巷错综复杂,楼道狭窄昏暗,队员们需要提着沉甸甸的保温盒,徒步上下没有电梯的老楼。从餐厅出发,步行前往老人家中送餐,再返回餐厅送还餐盒,这一圈下来至少要走5公里,耗时1.5小时。遇上送餐户数多的日子,路程便要翻上一番,达到10多公里。
但是这条送餐路,他们一走就是快四年。“说不累是假的”张书杰坦言,“夏天浑身湿透,冬天寒风刺骨,但一想到老人们期待的眼神,我们就又有了动力。”这份动力,在每一次送餐过程中变得具体而真切。
接到冯奶奶的糖果,刘嘉宁开心地笑了起来
楼道里光线微暗,老旧的扶手被磨得发亮。刘嘉宁提着保温袋刚进楼道,门“吱呀”一声打开了,“算着时间你们差不多该来了”81岁的冯奶奶早已在门口守候,眼角堆起细密的笑纹。刘嘉宁走到里屋,熟练地腾出桌面一角,将热乎的饭菜盛在盘子里。另一边,冯奶奶转身在柜子里翻找起来。“我记着这儿还有糖果……”她一边在抽屉里摸索,一边喃喃自语,当终于找到糖果时,她欣慰地笑了,将糖果塞进刘嘉宁手中:“你们对我这么好,这点心意一定要收下。”。
冯奶奶站在楼道口向队员们挥手告别
临别时,走路颤颤巍巍的冯奶奶总要执意将队员们送到楼道口。“你们都是好孩子,有你们在,我很幸福。”老人倚在单元门口,不住地挥手,目光始终追随着队员们远去的身影,直到他们在巷口转弯,消失在视线尽头。
队员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家具
这份温情,始于一顿热饭,但远不止于一餐饭。节假日里,队员们会准备饺子等特色美食送给老人;平日里也会到老人家中,帮助打扫积尘的角落,更重要的是坐下来陪老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唠叨与往事。在这日复一日的真诚陪伴中,一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悄然建立,许多老人早已把这群年轻人当作自家的晚辈,记不住每位队员的姓名,却总是亲切地喊上一声“我的好孙子”。
冬至时分,队员们来到餐厅为老人包水饺
四年,约200个星期,1000多公里。这条送餐路上留下的不仅是脚印,更是青岛地铁人用真情绘就的温暖地图。深厚情感的背后,正是青岛地铁长期深耕班组建设开出的温馨花朵。党员孔焕之带头组建服务队,细致摸排老人需求;班组成员主动补位,轮休顶班、熟悉路线;班组内部默契协作,遇工作调整互相补位,确保每周送餐从未间断。正是这股拧成一股绳的团队力量,让这份爱心承诺稳稳坚守了四年,让地铁人的温度持续流淌在老城大街小巷。
如今,每周“蓝精灵”们依然是老城区最暖心的风景,这条路还很长,而他们也将继续前行,永不止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刘珊 张书杰 倪翔宇)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