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16日,第三届“长城之约”全球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在此启幕。这场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保定市人民政府、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联合主办的文化盛事,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摄影师、文旅工作者齐聚长城脚下,共话文明互鉴与遗产传承。
长城之约,山河提笔
——第三届“长城之约”全球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侧记
□新畿辅-保定日报记者 刘向真
互动演绎推介河北长城故事。活动方供图
初冬的涞源,群山层林尽染,蜿蜒的长城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11月15日-16日,第三届“长城之约”全球推广活动暨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在此启幕。这场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保定市人民政府、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联合主办的文化盛事,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摄影师、文旅工作者齐聚长城脚下,共话文明互鉴与遗产传承。
嘉宾共话文明互鉴与遗产传承。活动方供图。
“长城不仅是中国的长城,它是世界的长城,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连接人类共同文化记忆的桥。”波兰籍国际媒体制作人翠花(Justyna Katarzyna Szpakowska)分享了国际传播视角下的长城价值。长城的未来,尤其是面临Z世代的人,要如何在世界展示长城?她建议依托现代化科技赋能长城年轻化表达,讲好长城故事,让体验更立体化、更有互动性;同时拥抱新媒体,邀请海外达人开展短视频挑战活动,让长城打破地域限制变成全球用户的IP。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守护长城。“我们通过遥感扫描、三维建模构建‘数字孪生长城’,不仅助力虚拟修复,还能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他透露,团队正开发AR导览系统,未来游客戴上眼镜即可“穿越”到明代戍边现场。
摄影展展现长城雄风。新畿辅-保定日报记者刘向真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长城组专家田林指出,长城的本质是“秩序构建者”而非“隔离墙”。“从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册》汉简到元代驿站贸易证据,都证明长城是农耕与游牧文明交融的纽带。”他呼吁打破“封闭性”旧认知,阐释其促进民族融合、经济互补的历史角色。
“建议将‘长城文化旅游带’升级为‘长城文化经济带’,发展冰雪旅游、研学体验等业态,让沿线百姓共享保护红利。”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程瑞芳提出,长城保护需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涞源县的长城保护员李勇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教游客用古法磨玉米、夯土砌砖,这种参与式体验比单纯参观更让人难忘。”
“长城之约不仅是文化盛会,更是一场文明对话的接力。”《中国长城志》总主编、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长城组专家董耀会总结道,“从守护砖石到传承精神,我们需要让长城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心灵之桥’。”
“长城之约”系列活动自创办以来,相继走进秦皇岛、承德、保定等地,围绕“文明互鉴、全球对话”的主题,搭建起国际交流平台,活动也从最初的理念探索,到如今渐成品牌,成果丰硕。
会场外的“2025世界文化遗产国际摄影大展”成为另一焦点。展览用百余幅图片,从“山河脊梁 壮美史诗”“传承发展 国际交流”“世界遗产 文明互鉴”三个篇章,展现长城雄风,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各国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经验和智慧。
金山岭长城脚下的农民摄影家段久军,从为游客背包的向导成长为获奖摄影师:“我们把长城四季风光制成幻灯片,吸引越来越多村民端起相机。”他期待长城摄影成为“国际语言”,传递中国人的家园情怀。
活动期间,演员张晓龙扮演的游圣徐霞客与长城保护员李勇互动演绎的河北长城故事将感动和期待留在更多人心中。一场以镜头为媒介的文明印记探寻之旅也同步启程。来自中国、英国、也门、美国、希腊等国的摄影师们,深入探访涞源雄浑壮丽的长城、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奇峰云海、直隶总督署的历史纵深、古莲花池的园林雅韵,以及长城汽车、中国乐凯等现代工业基地,用手中的镜头,既捕捉长城砖石上斑驳的历史年轮,也记录现代车间里闪烁的智慧光芒;既定格山水间沉淀的人文记忆,也聚焦产业创新中迸发的时代脉搏。
文明的对话,光影的远征,为“长城之约”写下跨越山海的时代注脚。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