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悟道历程与现代舞剧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11月14日至15日,由贵州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隆重上演。该剧在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由
舞剧《王阳明》剧照
当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悟道历程与现代舞剧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11月14日至15日,由贵州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隆重上演。该剧在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由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出品,贵州省歌舞剧院创排,凭借精彩的演出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
这是贵州省歌舞剧院作品第二次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自首演以来,《王阳明》已在全国巡演近50场,累计观众超万人次。该剧由导演王亚彬团队、编剧若水、作曲家吕亮联袂打造,以独特的肢体叙事语言传递“知行合一”等阳明心学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艺术平台上焕发当代生机。
舞剧聚焦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的悟道历程,以五幕结构《序》《寻道》《悟道》《证道》《尾声》展开叙事,融合苗族舞蹈、戏曲元素与现代舞编排手法,通过虚实交织的舞台美学展现“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该舞剧编剧若水跟记者分享了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思考:
去今五百余载,王阳明以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之全才卓然于世,被尊称为“圣人”。置身其所处之明代,王阳明以非凡的努力和智慧,汇通中国古代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精华,适应时代之变,系统阐发了“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晚年,他更将毕生学问凝练为“致良知”三字,由此臻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之境。为使舞剧更加贴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三个王阳明”的概念,即“世界的王阳明、人性的王阳明、贵州的王阳明”,来诠释其思想与人格。
世界的王阳明
当时间进入到十五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人们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西方迎来了文艺复兴,东方迎来了心学的兴起与理学的演变。如果把时间作为横坐标,把空间做为纵坐标,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住这位圣人所在的历史方位。可以说,王阳明及其思想的产生,不仅是个人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是大时代的强烈呼唤。
舞剧《王阳明》剧照
在剧本创作中,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哲学意义上的王阳明,早就已经突破了国家和时代的限制,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站在世界的维度,他的“人人皆可成圣”,与同时期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等产生了同频共振,可与世界思想界的巨人们比肩。
在我们看来,只有以这种宏大的视野去理解和体会王阳明,才能更加彰显他的价值。所以在剧本的结构设计中,开篇和结尾,我们特别强调了王阳明及其思想的世界性,凸显这部作品的全球视野。在当今新一轮东升西降的历史抉择面前,发掘弘扬阳明思想,是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当王阳明对个体内心的探索,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高扬在世界文明史的维度上同频共振时,他的思想便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淬炼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在近年的舞剧创作中,对大历史观的涉及已经渐成潮流,比如《五星出东方》中反映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咏春》中岭南文化与世界的冲突与交融等等。而创作舞剧《王阳明》,最重要的即是打开全球视野,以舞蹈语汇实现不同国家种族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将主题和思想转化为世界性的表达。
人性的王阳明
我们不是圣人,更不可能生活在圣人的时代。如何通过舞蹈与圣人产生共情?一方面,用舞蹈来表现王阳明,具有一种天然的奇妙的契合度。舞者与舞蹈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恰是“知行合一”的反映——舞者内心的“知”,须臾不可离于其身体的“行”,这种身心合一的状态,正是哲学理念的艺术外化。对舞者而言,这是一次对‘知行合一’的切身践履;对观众而言,这则是一次无需言语的、直观的哲学体验。我们用身体的实践来诠释人的本质,用肢体的艺术将抽象上升为哲学。
舞剧《王阳明》剧照
另一方面,以舞蹈的形式创作一位“圣人”,从哪些方面入手,无疑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通过学习,我们发现王阳明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夫子,而一个有趣的、生动的、立体的人。于是,在剧本创作中,如何把“哲学”轻轻放下,将“人物”高高举起,通过舞蹈展现王阳明的人性,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实际创作中,讲述一个人成为“圣人”的过程,成为我们的主要着力点。即将伟岸高大的圣人还原为一个鲜活生动的凡人——有喜怒哀乐,有情感波动,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王阳明自小兴趣爱好广泛,从下棋到玩带兵打仗的游戏,从游历居庸关考察武备到在父亲官署中格竹等等。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探索与尝试,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跃然而出。而我们所考量的,就是哪些场景与舞蹈更适配、哪些人物与故事更契合、哪些舞蹈与剧情更和谐。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来到贵州采风,得见狭小、逼仄的玩易窝。给人以压迫感十足的空间局限,激发了我们的思考:王阳明与其思想的关系犹如风筝和线,人的思想再深邃,飞得再远,也要依托其存在的身体。而“极限空间”中的思想与身体的冲突是激烈的,动作的起伏则是内敛的,剧中阳明“开悟”一段逐渐清晰了起来。我们意识到,这外在的困顿正是他向内求索、最终证悟“吾性自足”的催化剂。受此启发,我们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尤其注重人物的日常与情感描写。例如,通过王阳明家人的角色设计,烘托其入狱时的思亲之苦、忧政之苦、悟道之苦;再如,将少年阳明格竹之事以插叙入场,展现其成圣之路上初心未改,等等。
贵州的王阳明
舞剧《王阳明》剧照
贵州,王阳明一路颠沛流离所至之地;修文,王阳明一生所学而道之所成之处。讲述王阳明必不能离开修文、绕开贵州。事实上,贵州文艺界一直对王阳明题材情有独钟。近年来,陆续推出话剧《此心光明》、京剧《阳明悟道》、歌剧《王阳明》。而舞剧《王阳明》所要做的不仅是舞出一个王阳明,还要构建出一种艺术逻辑,体现出王阳明作为贵州的文化符号、地域情结、传统精神的价值所在。阐释出阳明与贵州不仅是简单的在地与他者的关系,而是贵州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阳明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可是他的悟道为什么偏偏是在贵州,而不是京城或其他别的什么地方?答案或许正在于贵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促使他进一步思考生命和哲学的本质。我们在创作这部分内容时,意识到所有的设计都应为主题服务,努力使王阳明在贵地完成由凡入圣的转变更具逻辑上的合理性,重点通过舞蹈语汇表现王阳明在贵州的心路历程。
舞剧《王阳明》剧照
贵州的山水、民风与王阳明的思想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贵州的自然景象与王阳明的内心探索相互交织,成为我们构建剧本的重要底色。从初到贵州的水土不服、思乡心切,到身体与思想的双重痛苦,再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这一系列的变化并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与贵州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影随形。得失之间、悲喜之间、生死之间,既有大恐惧也有大机缘。剧本前后进行了呼应,从牢狱之灾受刘瑾的迫害、思乡之苦对家人的眷恋、身体之痛对自身的折磨,这“三悲”的设计,与贵州人民至真、至纯、至情、至性的“四至”抽象,相互印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脉络上的层层递进,进一步促使王阳明意识到,人不能抛弃自己的真性情,成为无人性的“外物”,而要成为最本质的、个性不被束缚和蒙蔽的人。正是在这极致的痛苦与质朴的温情的交织中,他触摸到了那内在的、能判明是非善恶的“良知”,并由此开启了“致良知”的圣贤之门。人伦之情,众生之爱,让人成为人,这是蕴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成圣之道”,人人皆可为尧舜。
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王阳明。
人们心中的圣人,是努力追求“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王阳明,是“人人皆可成圣”的王阳明,是爱家人、爱百姓、爱光明的王阳明。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努力用当代的视角去诠释古代的圣人,努力呈现出一个立体生动的王阳明。如果观众们能从这部剧中得到一点启示,感受到“一点灵明”,那么我们的创作初心也就实现了。创作组也将虚心接受广大观众的批评和指正,让我们的王阳明更加的完美。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