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名医被AI“克隆”带货,何以让人脊背发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1:47 1

摘要:近期,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所谓“营养专家”出镜推荐的“独家减肥食谱”,不少消费者信以为真,纷纷下单购买。据央视新闻报道,一条AI仿冒视频中,侃侃而谈的专家,商家称是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他是我国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权威专家。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不少以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近期,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所谓“营养专家”出镜推荐的“独家减肥食谱”,不少消费者信以为真,纷纷下单购买。据央视新闻报道,一条AI仿冒视频中,侃侃而谈的专家,商家称是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他是我国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权威专家。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不少以于康教授形象出镜的科普视频,介绍和推销减肥食谱。记者随后联系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核实。于康教授明确表示,他本人从未参与录制此类视频。

于康教授自述看到视频后脊背发凉,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视频的逼真程度,几可乱真的言行举止造成被侵权人产生身份认同的焦虑。AI名医顶着自己的面孔和身份,四处走穴,如同一个诡异的分身,甚至比本人还要活跃,让本人有种被取代、替换的荒谬感。

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后怕,他可能被造谣、被代言,他所做的事、所发表的言论都可能被当成本尊所为,公之于众。他甚至可能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错误的言论,而这些言论可能引发恶劣的后果,也会被归咎于他本人。面对这样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怎能不让人心惊肉跳?事实也证明,于康教授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科普视频中,商家不仅盗用其形象,其介绍的营养知识,也毫无依据,没有得到科学验证。而视频里的错误信息,甚至会让营养学界长期以来的科普努力,付诸东流。

不仅是专家,事实上每个人都从于教授的经历中读到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我会不会也成为受害者?”这是最直接的疑问。在这样的技术的包装下,哪怕是极亲切的人都失去了辨识能力,何况是陌生人。而这样的对技术的滥用会不会蔓延到个人身上,也成了大家担心的问题。从AI恶搞名人、重生茶业泰斗张天福到演员温峥嵘被AI盗播,AI“克隆”侵权问题日益严重。从一开始的娱乐性质,恶搞一下名人取乐,到“克隆”专家带货,从中取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AI在蓬勃发展、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之下另一条隐蔽的发展脉络:试图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从中找到一条低成本、可复制的攫取暴利的捷径。

广告代言、直播带货行业成为首批受害者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这几个行业具有造假的直接利益链条,而这背后是难以计数的粉丝,以及巨大的商业利益。可以肯定的是,名人明星、专家学者只是开始,AI的不良应用会不断渗透进个人生活,成为攀附在社会肌理中的毒瘤。事实上苗头已经初显,AI名人、AI专家,又出现了AI公众号、AI小说、AI小作文,被模仿的人物从名人明星,到大V小V,逐渐呈现出向普通人蔓延的趋势。我们显然需要在此之前快刀斩乱麻,果断下手整治。

11月4日,针对有网络账号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形象,在直播、短视频等环节发布营销信息,误导网民,涉嫌虚假宣传和网络侵权,严重破坏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社会现象。网信部门严厉处置“百货超市小店”“娜娜好物联盟”“环球护肤美妆甄选”等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同时,督促网站平台发布治理公告,举一反三,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这传递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从严治理的信号。

更需要厘清治理难点:真与假的边界如何进行清晰地界定?AI内容的规范化标识问题如何破冰?侵权的维权门槛如何降低等等,都需要在治理层面给出清晰的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写字楼里的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