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过世了那么多人都是土葬,为什么没觉得有那么多坟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21:41 1

摘要:短短几年,三百五十多万座坟头被推平,说是为了给庄稼腾地方,实现百分百火化。这事儿后来争议很大,政策也调了,但那些消失的坟,是回不来了。

河南周口那边,在本世纪一零年代搞过一场大动静,叫“平坟复耕”。

短短几年,三百五十多万座坟头被推平,说是为了给庄稼腾地方,实现百分百火化。这事儿后来争议很大,政策也调了,但那些消失的坟,是回不来了。

这事儿让人不禁琢磨,几千年下来,中国人死了得有三百亿吧。就算一半土葬,那坟头也该是漫山遍野,密密麻麻才对。

可你往乡下走一圈,除了些新坟,几百上千年的老坟头,影子都难找一个。那些坟,都上哪儿去了?

其实,大自然才是最厉害的平坟高手。

一个没石碑护着,没砖石砌的普通土包,风刮几场,雨下几回,野草一长,不出几年就平了。

木头棺材在地下撑不了几十年,一烂,坟头就跟着塌下去,最后和周围的土地没什么两样。后人从这儿走过去,压根不知道脚底下还睡着老祖宗。

山里的野物也没闲着,老鼠、土蜂爱打洞,野猪喜欢拱地,它们能轻轻松松把坟地变成自己的窝,加速坟墓的破败。

当然,不全是老天爷和野兽的功劳,人自个儿的规矩和活法,也在让坟头慢慢消失。

“入土为安

”这四个字,其实是老祖宗跟现实的一种妥协。

最早在旧石石器时代,人死了就是找个坑埋了,不留坟头也不立碑,跟大地融为一体。

真正在坟上堆土,弄出个小山包的样子,得等到商朝那会儿。河南罗山县天湖村发现的商代墓地,就有了最早的坟丘。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秦献公那样的王公贵族,坟冢才开始修得又高又大,跟小山似的。

汉朝以后,土葬成了板上钉钉的主流,坟包才算普及开来。

但老百姓得过日子,农耕民族,地是命根子。所以坟地一般都选在不碍事的山林、水边或者荒地。为了省地,还琢磨出了“捡骨葬”的法子,尸体先搁个地方,等肉烂光了,再把骨头捡回来正经下葬。

到了宋朝,又有了新变化,祠堂这东西火起来了。

人们觉得,年年跑大老远去山上给老祖宗磕头太折腾,不如在家门口盖个祠堂,把祖宗牌位都请进去,一块儿祭拜,省事多了。

这么一来,坟地的实际用处就小了,更多成了一种象征。没人常去的坟,自然就荒了。

而且,老话讲,“五服不出,碑不过三代”。

意思是说,血缘关系隔了五代,基本上就没什么来往了,连丧服都不用穿了。祖宗的墓碑,也顶多传个三代,再往后就没人给你刻了。

一个连后人都记不得的坟,谁还会去给它添土、除草?时间一长,可不就没了。

除了这些,还有更直接的人为因素。

中国这片土地,自古就没怎么太平过,平均三百年就得来一场大洗牌。

就说唐朝的安史之乱,短短几年,人口从六千万掉到两千万。打仗死人,哪有功夫给你一个一个挖坑立碑,都是挖个大坑集体一埋了事。

天灾也一样,瘟疫、洪水、地震,死的人一多,为了防着疫情扩散,尸体要么烧了,要么就近挖坑草草埋掉。这种地方,后来就成了没人祭拜的乱葬岗,很快就被历史的尘土给盖住了。

还有个不得不提的行当,盗墓。

什么“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听着名头挺大,其实就是官方许可的盗墓贼。大墓都被他们一层一层地筛过了,剩下的也就一堆烂骨头。

王侯将相的墓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那点陪葬品,就更别提了。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但历史上,为了躲避战乱或者讨生活,多少家庭被迫背井离乡。

这一走,几代人下来,家谱可能都断了,谁还记得老家的祖坟在哪个山头?没人照看的坟,最后只有被荒草吞没的命。

就算到了明清,官府出台了“稻耕墓田罪”,说谁敢把坟地开了种田,就要打板子,还得把坟恢复原样。

可规定是规定,一到人多地少的时候,这规定就成了一纸空文。

这么看下来,如今我们看不见那么多古墓,反倒是件正常事。

无论是自然的风化,还是习俗的变迁,再到战乱和迁徙,都在悄无声息地抹去这些痕迹。

来源:陆哥看透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