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这感觉像做梦一样。”2025年11月15日,一位身着朴素服装的广西奶奶站在上海鲁迅公园的领奖台上,手握文学奖杯,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说道。她就是肖大妹,来自广西桂林石塘镇的七十岁老人。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一双磨了二十年豆腐的手,如今握起了笔。肖大妹用自己的人生证明:无论何时开始,梦想都能开花。
“我这感觉像做梦一样。”2025年11月15日,一位身着朴素服装的广西奶奶站在上海鲁迅公园的领奖台上,手握文学奖杯,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说道。她就是肖大妹,来自广西桂林石塘镇的七十岁老人。
就在几年前,她还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在自家那间小小的豆腐坊里忙得“脚后跟不沾地,屁股不挨凳”。挑豆、泡豆、磨浆、滤渣、点卤、压制成型——每一道工序都靠她双手完成。夏天的作坊像蒸笼,冬天双手浸在冷水里冻得发红,二十年如一日。
而如今,她的文字却以质朴的力量打动了无数读者。她笔下的小山村、灶台上的蒸汽、石磨转动的嘎吱声、邻居阿婆送来的半筐红薯,都成了千万人屏幕前落泪的缘由。她的故事被网友自发转载,话题阅读量突破三亿次,被称为“2025年最励志的传奇”。
据封面新闻报道,肖大妹的前半生与文学毫无交集。她生活在广西桂林一个山坳里的小村庄,家中世代做豆腐。十八岁接过父亲的豆腐担子,这一磨就是整整二十年。
提起那些年月,肖大妹曾用文字记录道:“那真是牛马不如的生活,牛马晚上尚且有个打盹的时候,俺夫妻俩一天忙到晚,脚后跟不落地,屁股不粘凳。”一日三餐,她甚至尝不出饭菜的滋味;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甚至要通宵达旦地工作。生活的重担一直压在她肩上,直到磨盘损坏、身体透支,她才不得不暂停了这份营生。
2016年,大约61岁的肖大妹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身体每况愈下。家人担心她突然停下劳碌的生活会不适应,建议她通过绘画来缓解病痛。这一尝试,为她后续的写作埋下了伏笔。
2021年,当时66岁的肖大妹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女儿递给她纸笔,鼓励她写作。“妈妈,写你看见的人,写你经历过的事。”女儿这样对她说。起初,肖大妹极度自卑,几十年没摸过笔,字都写不利索,她觉得自己“连小学生都不如”。
但她没有放弃,从画门前花草开始,逐步尝试用方言记录自己的生活。求学时的艰辛、磨豆腐的岁月、婚姻中的悲欢,还有乡村人物的寂寥,都成了她笔下的素材。
据九派新闻采访,肖奶奶兄弟姐妹四人都是高中学历,她感谢父母当年卖猪供自己上学,让她识字,现在才能写作和画画。
她曾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勇敢:“我想,从没有人知道我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如果写出来画出来给别人看看,会如何呢?至少向世界白纸黑字地证明我是怎么样的活过。”写作对肖大妹而言,不仅是表达,更是治愈。
她坦言将苦水倒进纸页后反而获得了解脱,文字成了治愈她心灵的良药。她生动地比喻说:“人生的伤疤,撕开了是脓血,闷在心里头就是病。”
肖大妹的作品全部来源于她的亲身经历,有着深厚的根基。她记录了童年遭遇的饥荒,豆腐坊里弥漫的烟火气,以及乡村小人物的种种悲喜。
她笔下那些“咽下苦水、留下寂寞的人”,其实就是千万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命力。读者评价说,读她的文字“能看见画面,听见心跳”。比如她写磨豆腐时“心里像压着块大石头”,而开始执笔写作后“心都轻松蛮多”。
2025年11月15日,在上海鲁迅公园举办的首届小红书文学节上,肖大妹凭借自己的文字获得了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文学奖。领奖时,她坦言感觉“像做梦”一样,还幽默地称写作“比磨豆腐容易”。这份历经沧桑后的质朴感引发了全场共鸣,也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老人。
肖大妹得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相关视频获得了数万次播放。无数网友被这位乡村奶奶的故事所感动和激励。肖大妹站在领奖台上的一句“写作比磨豆腐容易”,背后是她二十年豆腐坊里的艰辛岁月。从磨盘到笔杆,从农村豆腐坊到上海领奖台,她用行动证明了生命如同那棵歪脖子树,即使姿态不完美,也终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这个七十岁开始绽放的梦想,照亮了无数普通人的心:只要有开始,就永远不晚。
来源:主持人阿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