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士兰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麦格拉思及其研究团队对44年间11个国家发表的17项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养猫可能使人患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约一倍。这项发表在《精神分裂症通报》上的综述研究,重新点燃了科学界对猫、弓形虫寄生虫与精神疾病之间
信息来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owning-a-cat-could-double-your-risk-of-schizophrenia-research-suggests
昆士兰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麦格拉思及其研究团队对44年间11个国家发表的17项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养猫可能使人患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约一倍。这项发表在《精神分裂症通报》上的综述研究,重新点燃了科学界对猫、弓形虫寄生虫与精神疾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的长期争论。然而,研究者明确强调,现有证据质量参差不齐,因果关系尚未确立,这一领域迫切需要更严谨的科学研究来解答这个影响全球数亿养猫家庭的重要问题。
这并非科学界首次探讨猫与精神疾病的潜在关联。早在1995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假设,认为猫携带的弓形虫可能是增加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因素之一。此后近30年间,多项研究试图验证这一假说,但得到的结果却充满矛盾。一些研究发现童年时期接触猫与后来患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而另一些研究则完全否定了这种联系。这种不一致性促使麦格拉思团队开展更全面的系统性回顾,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现有证据的真实面貌。
研究团队筛选了涉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国家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7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在未调整其他变量的模型中,接触猫的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的几率约为未接触者的两倍。这一发现看似令人震惊,但研究者反复强调,这绝不意味着养猫会导致精神分裂症,而是在人群层面观察到的一种统计学关联。
弓形虫:无处不在的神秘寄生虫
要理解猫与精神疾病的可能联系,就必须了解弓形虫这一关键中介。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原虫,其独特之处在于只能在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繁殖,而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以成为其中间宿主。据估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曾感染过弓形虫,在美国这一比例约为4000万人,但绝大多数感染者终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弓形虫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人类可以通过食用未充分烹饪的含有虫囊的肉类感染,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或土壤接触寄生虫卵囊。猫作为终末宿主,会在感染后的短暂时期内通过粪便排出大量卵囊,这些卵囊在环境中可以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清理猫砂盆、接触猫粪便被认为是潜在风险行为的原因。
然而,将弓形虫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一旦进入人体,弓形虫具有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并在脑组织中形成持久的虫囊。研究发现,弓形虫感染可以改变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调正是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核心之一。此外,弓形虫还可以引发慢性神经炎症反应,这种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被认为可能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研究发现弓形虫感染与人类行为模式的微妙变化相关。感染者在某些性格特质测试中的得分有所不同,风险承担行为可能增加,反应时间可能延长。动物实验更是显示出戏剧性的效应:感染弓形虫的老鼠会丧失对猫尿味道的天然恐惧,甚至表现出被吸引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显然有利于寄生虫完成其生活史,回到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繁殖。这种"寄生虫操纵宿主行为"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的广泛兴趣,也为弓形虫可能影响人类精神健康提供了生物学合理性。
研究证据的矛盾与局限
弓形虫病仅已知在猫中繁殖 (1),但也可以通过中间宿主 (2, 5, 7) 传播给人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麦格拉思团队的系统综述虽然发现了整体上的正相关,但深入分析却揭示出证据基础的脆弱性。17项研究中有15项采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这种回顾性研究方法虽然在探索性研究中有价值,但固有的局限性使其难以确立因果关系。回忆偏倚是主要问题之一——已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回忆童年养猫经历时,可能与健康对照组存在系统性差异。此外,混杂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排除,社会经济地位、居住环境、家庭功能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同时影响养猫行为和精神健康。
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不一致性进一步削弱了结论的可信度。一项针对美国354名心理学学生的研究完全未发现养猫与精神分裂症评分之间的关联,但却意外发现被猫咬伤者的得分更高。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咬伤伤口引入的其他病原体如多杀性巴氏杆菌有关,而非弓形虫。另一项研究在广泛的年龄范围内(13岁前)未发现养猫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但当将暴露窗口缩窄至9到12岁时,却出现了显著相关性。这种不一致暗示,如果存在真实的关联,其作用可能仅限于特定的发育敏感期,但目前的研究尚未能明确界定这一关键时间窗。
研究质量的参差不齐是另一个主要问题。一些早期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统计效力不足;一些研究未能控制重要的混杂变量;还有一些研究在暴露定义上不够精确——"养猫"是指家中有猫,还是指与猫有直接接触?是短期接触还是长期共同生活?这些细节的模糊性使得不同研究之间难以直接比较。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研究并未直接测量弓形虫感染状态,而是用养猫作为弓形虫暴露的代理指标。这种替代性测量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在不养猫的情况下感染弓形虫,也可以养猫而不被感染。
少数直接测量弓形虫抗体的研究同样给出了混合结果。一些血清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确实高于对照组,但这种差异的幅度和一致性尚不足以支持明确的因果推论。更关键的是,即使确认了感染与疾病的关联,也很难确定感染发生在疾病之前还是之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接触病原体,这种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性难以排除。
猫粪便可能是弓形虫病的来源。(frosted_vulpes_ferrilata/Unsplash)
公共卫生意义与科学不确定性的平衡
面对这样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证据,如何向公众传达科学发现就成了一个微妙的问题。一方面,完全忽视潜在风险可能是不负责任的,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和孕妇,弓形虫感染确实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未被证实的风险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大量健康的宠物被遗弃,这既是动物福利问题,也可能造成更广泛的公共卫生后果。
目前的科学共识是,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养猫本身并不需要被视为显著的健康威胁。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明智的选择。这包括每天清理猫砂盆——因为新排出的卵囊需要1到5天才具有感染性,及时清理可以大幅降低风险;清理后彻底洗手;避免让猫在户外捕食可能携带寄生虫的猎物;为猫提供经过充分烹饪的食物或商业宠物食品。对于孕妇和免疫抑制人群,这些预防措施尤为重要,最好由家中其他成员负责清理猫砂盆。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弓形虫只是人类可能接触的众多潜在病原体之一。仅仅因为假设性的精神健康风险而放弃养宠物,可能忽视了人宠互动带来的诸多实证好处。大量研究表明,养宠物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孤独感、改善情绪状态和提升生活质量相关。对于许多人来说,宠物是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这些益处在评估风险-收益平衡时不应被忽视。
麦格拉思团队在论文中明确呼吁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理想的研究应当是前瞻性设计,在个体尚未发病时就开始追踪,同时测量弓形虫感染状态、基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精神健康结果。这种研究需要大规模样本、长期随访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此外,利用现代基因组学和脑成像技术,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弓形虫感染如何在分子和神经回路层面影响大脑功能,这将为因果关系的建立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动物模型研究也可以提供重要信息。虽然不能直接外推到人类,但在受控条件下研究弓形虫感染对动物行为和脑功能的影响,可以揭示潜在的机制路径。已有研究显示,弓形虫感染可以改变啮齿类动物的探索行为、社交模式和焦虑水平,这些发现为理解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线索。
值得思考的是,即使最终确认弓形虫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也可能是复杂和多因素的。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没有单一的"原因"。弓形虫感染即使有作用,也可能只是众多环境风险因素之一,而且可能需要与特定的基因背景或其他环境暴露相互作用才会产生影响。从公共卫生角度,识别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单一因素的消除都不太可能完全预防疾病的发生。
科学探索的持续进程
猫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研究历史,实际上反映了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困境:如何从观察性研究建立因果推论。布拉德福德·希尔在1965年提出的因果推断准则至今仍是评估此类关联的金标准,包括关联的强度、一致性、特异性、时间顺序、剂量反应关系、生物学合理性等多个维度。用这些标准审视养猫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会发现许多准则尚未得到满足:关联强度中等且不稳定,不同研究间缺乏一致性,时间顺序难以确定,剂量反应关系未被清楚验证。
然而,生物学合理性的存在使这一假说值得继续探索。弓形虫影响神经递质、引发神经炎症、改变宿主行为的能力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如果这种寄生虫确实在某些情况下能增加精神疾病风险,那么理解其作用机制不仅对预防有意义,还可能为治疗提供新思路。一些研究者甚至提出,抗寄生虫药物是否可能对某些精神分裂症亚型有辅助治疗作用,尽管这还处于非常初步的探索阶段。
更广泛地看,这一研究领域是"微生物-宿主-行为轴"这一新兴研究范式的一部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肠脑轴"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类似地,各种病原体感染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也在被重新审视。从流感病毒到疱疹病毒,从细菌到寄生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性因素可能在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一定角色。弓形虫假说正是这一大背景下的具体案例。
对于普通养猫人士而言,当前证据的总体信息是什么?首先,不必因为这项研究而恐慌性地改变养宠物决定。养猫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即使存在关联,其绝对风险增加也是相对较小的——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即使风险翻倍也只是提升到2%左右,98%的人仍然不会发病。其次,合理的卫生措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弓形虫感染风险,这些措施本身就是良好宠物护理的一部分。第三,养宠物带来的心理健康益处是真实和显著的,这些益处可能远超过假设性的风险。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持续质疑和修正。麦格拉思团队的综述坦诚地承认了现有证据的局限性,这种科学诚实比过度自信的结论更有价值。他们的呼吁——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具代表性的研究——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通过严格的前瞻性研究,控制混杂因素,直接测量感染状态和疾病结局,才能真正回答养猫是否会影响精神健康这一问题。
在此之前,对这一问题保持科学的开放态度是合适的:既不轻易否定潜在关联的可能性,也不过度夸大未经充分证实的风险。对于全球数以亿计的养猫家庭来说,在享受人宠关系带来的快乐和陪伴的同时,采取基本的卫生预防措施,是基于现有证据的理性选择。而对于科学界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是关于寄生虫如何影响宿主行为、环境因素如何与遗传易感性互动、以及如何从观察性数据建立因果推论的深刻科学挑战,值得持续投入和探索。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