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差距不是命运的安排,是选择的叠加——你选择退缩的每一次,都是在给别人让路;你选择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铺路。
——普通人打破强弱循环的底层逻辑
作者 l洞见书
这是洞见书分享的第3180篇文章
差距不是命运的安排,是选择的叠加——你选择退缩的每一次,都是在给别人让路;你选择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铺路。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一半灯光已经熄灭。
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表,眼皮沉得像灌了铅。
同组的小李刚升职加薪,新项目主动找上门,咖啡杯都摆上了老板办公室的会客桌。
你却还在为一个小方案修改第五遍,连争取机会的勇气都提不起来。
为什么越努力追赶,差距反而越远?
嗯...其实你困的不是能力陷阱,是马太效应织的网——而破网的钥匙,从来不是“熬”,只是“赢一次”。
马太效应这词听着挺唬人,说白了就是“好的扎堆来,差的连串跑”。
它的名字藏在《马太福音》的古老故事里。
国王远行前,给三个仆人各塞了一锭银子:“去做点正事,等我回来查验。”
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捧出十锭:“主人,我翻倍赚了!”
国王大笔一挥,赏了他十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递上五锭,也得了五座城的赏赐。
第三个仆人却哆哆嗦嗦掏出原封不动的银子:“我怕丢了,一直藏着。”
国王脸色一沉,直接把这锭银子夺过来塞给赚得最多的人:“少的,连他仅有的也要夺;多的,还要给他更多。”
直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莫顿把这种现象拎出来,命名为“马太效应”。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成功从不是孤立事件,是会滚雪球的惯性,是会传染的好运。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比如我前同事阿琳。
刚入职时,她只是小公司的行政,每天被复印文件、订外卖的琐事裹着。
出租屋只有十几平米,晚上缩在书桌前,台灯暖黄的光映着她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我想试试新媒体运营。”她跟合租室友念叨。
室友撇撇嘴:“别瞎折腾了,你又没经验,谁会看你的文章?”
她没反驳,只是默默下载了剪辑软件,把下班时间劈成两半。
白天对接客户,晚上趴在书桌上写推文、剪视频,键盘敲得噼里啪啦,还得把音量调到最低,怕吵到室友休息。
三个月里,她免费帮朋友的烘焙小店写探店文,拍出炉时冒着热气的面包,配着自己琢磨的文案。
没想到一条“零失败戚风蛋糕教程”突然爆了,后台涌来上千条留言,有人问配方,有人要地址。
就是这一次,她赚到了第一个付费订单——一家咖啡店找她做推广,给了800块。
“我当时握着手机,手都在抖。”后来她跟我说,“原来我也能做成一件别人认可的事。”
而另一个同事小敏,文笔比阿琳还好,却总把“我不行”挂在嘴边。
“万一写砸了多丢人。”“我没学过专业知识,肯定做不好。”
每次有合作机会递过来,她都找借口推脱。
两年后,阿琳辞职创业,团队扩到十多个人,办公室能看到城市夜景。
小敏还在原来的岗位上,每天抱怨工作枯燥,却从未迈出第一步。
你看,差距从来不是突然拉开的,是从“敢不敢试”到“能不能成”,最后变成“能不能追得上”的层层递进。
说真的,马太效应最狠的地方,从不是起点的高低。
而是它会把毫厘之差,拉扯成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背后藏着两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核心逻辑,你以为是运气?其实都是必然。
第一个是优势累积的雪球效应。
就像存钱,你有10万,年化收益10%,一年能赚1万。
别人有100万,同样的收益,一年能赚10万。
第二年你本金11万,别人110万,差距只会越滚越大。
职场上更是如此,你做成了一个爆款项目,下一个优质资源才会主动向你倾斜。
你接触的平台越好,能力提升越快,形成良性循环。
而没做出成绩的人,连证明自己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边缘徘徊。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真相:资源从不偏爱拥有者,只追随敢用者。
第二个是大脑的“捷径偏见”在推波助澜。
我们总习惯信任已经成功的人,这不是势利,是大脑懒得费劲儿。
大脑会自动给“有成绩的人”贴标签:“他之前做成过,这次也靠谱。”
同样一个营销方案,新人提出来,领导可能会说“再想想”。
行业大咖说出来,就会被当成“行业标杆”。
买东西时,我们会下意识选销量高的品牌;找工作时,HR会优先翻有亮眼履历的简历。
这种心理偏见,让强者拿到更多机会,弱者更难突围。
我曾经特别痛恨马太效应,觉得它就是“赢者通吃”的强盗逻辑。
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站在罗马,有的人拼尽全力也只是靠近城门?
但后来我发现,马太效应从来不是“宿命”,而是“选择”。
它困住的,是那些不敢“赢一次”的人。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人体验过一次成功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这种物质会强化“我能行”的认知,让人更愿意主动争取机会,形成“成功→自信→再成功”的正向循环。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而这一次小小的胜利,不是撕开裂缝,是给命运递一把杠杆——赢一次不是终点,是让好运掉头的开关。
普通人打破马太效应,根本不用等“攒够资源”。
抓住核心逻辑,哪怕赢一次,也能让好运开始叠加。
首先要找到你的“最小赢点”,先赚一次确定性。
马太效应的起点,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成功”,而是“触手可及的小胜利”。
我认识一个外卖员老周,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风吹日晒。
他文化程度不高,却喜欢拍短视频,没事就拍自己送外卖的日常,配几句接地气的吐槽。
“今天送的奶茶洒了半杯,赔了钱还挨了骂,成年人的世界真难。”
“刚才送完餐,阿姨塞给我一把樱桃,甜到心里了。”
一开始没人看,他就自己琢磨镜头,学怎么配字幕,手指在屏幕上戳来戳去,常常忘了吃饭。
有一条视频,拍的是暴雨天他冒雨送餐,顾客递给他一瓶热矿泉水:“师傅辛苦了。”
就这15秒的视频,突然有了几十万播放,评论区全是“太真实了”“辛苦了”。
就是这一次小赢,让他收到了第一个广告邀约——一家雨具品牌找他合作,给了2000块。
现在他的账号有几十万粉丝,还组建了团队,专门拍基层劳动者的故事。
所谓“最小赢点”,就是你不用费尽全力,却能拿到结果的事。
不用贪多,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让市场给你一个正向反馈。
这个反馈,就是撬动马太效应的第一块杠杆。
你有没有一件一直想做,却总怕做不好的小事?
可能是写一篇短文,拍一条视频,甚至只是学一道菜。
那件事,或许就是你的第一个赢点。
其次要把资源“集中投放”,别做撒胡椒面的傻瓜。
很多人越弱越焦虑,越焦虑越想“全面开花”。
又学英语,又学写作,还学编程,报了一堆课程,最后什么都没学好。
就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怀里空空如也,还累得气喘吁吁。
马太效应的核心是“累积优势”,而优势从来不是靠“多”,而是靠“精”。
就像打仗,兵力分散只会被逐个击破;集中优势打一个点,才能形成突破。
我表哥当年创业,手里只有10万启动资金,连租办公室的钱都不够。
他没敢盲目扩张,而是聚焦到自己熟悉的农产品领域——老家的蜂蜜。
他带着老旧相机回村里,拍蜂农割蜜的过程,拍蜂蜜结晶的细节,把所有精力放在找渠道、做口碑上。
他骑着二手三轮车跑遍了周边的超市、特产店,磨破了嘴皮子才谈成第一个合作。
半年后,他的蜂蜜靠品质打开了销路,现在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供货商,年入几十万。
资源有限时,不要想着“什么都试试”。
选一个你最有可能赢的领域,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砸进去。
单点突破后,再用累积的优势拓展其他领域。
弱者困在“怕输”里,强者赢在“敢押”里——与其在多个战场惨败,不如在一个战场打赢。
最后要借势打破信息差,别自己硬扛着摸黑走。
弱者和强者的差距,很多时候不是能力,是信息差。
强者身边都是同行和前辈,能第一时间拿到行业动态和机会。
弱者却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连机会来了都不知道,还在原地打转。
想要赢一次,就要主动“借势”,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
我朋友小夏做职场咨询,初期没客户没资源,连朋友圈都不好意思发。
后来她想通了,主动去行业论坛分享干货,免费给网友解答问题。
有一次,她写的《应届生面试避坑指南》被一家企业的HR看到,觉得内容很实用,就邀请她去公司做内部培训。
就是这一次合作,让她积累了案例和人脉,后续客户源源不断。
借势不是“走后门”,是主动搭建桥梁。
去行业社群交流,给优质平台投稿,参加线下活动,哪怕只是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当你主动靠近优质圈子,机会自然会被你吸引过来。
马太效应不是强者的特权,是行动者的红利——你不主动走出舒适区,好运就算找上门,也会被你关在门外。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马太效应里藏着一个残酷又温柔的真相:
你越不敢行动,越没机会;越没机会,越不敢行动。
但反过来也一样:你越敢行动,越有机会;越有机会,越敢行动。
不是因为你强了才敢赢,是因为你敢赢了才变强。
就像老周,那个送外卖的大叔,谁能想到他会成为几十万粉丝的博主?
他说:“第一次拿到广告费时,我蹲在路边,对着手机屏幕笑出了眼泪。
之前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送外卖送到动不了为止。
但那2000块让我明白,原来我也能做成一件‘厉害’的事。”
从那以后,他更有干劲了,每天拍完视频才休息,哪怕忙到凌晨。
现在他不仅自己做账号,还带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拍,帮家乡的农产品带货。
其实啊,马太效应最温柔的一面,就是它从不问你的起点。
它不管你是名校毕业还是初中辍学,不管你是身家百万还是身无分文。
它只看你有没有勇气,赢一次。
你可能现在还在底层挣扎,每天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你可能还在羡慕别人的顺风顺水,怀疑自己是不是永远没机会。
但没关系,从今天起,找一个最小赢点,去行动,去尝试。
哪怕只是写一篇短文,拍一条视频,完成一个小项目。
当你赢了第一次,就会发现,马太效应会反过来帮你——
更多的机会会来找你,更多的资源会向你倾斜,你会越来越顺。
那些曾经困在马太效应里的人,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没找到那个“赢一次”的突破口。
马太效应的温柔,是不问起点只看敢不敢。
你人生中有没有过一次“赢”的经历?
可能是考试考了第一名,可能是完成了一个很难的任务,可能是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那次成功,是不是悄悄给了你底气,让你敢去尝试更难的事?
如果现在让你选一件“能赢一次”的小事,你会选什么?
来源:洞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