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光电显示、MicroLED、半导体、车载电子等前沿科技赛道,产业升级与全球布局正迎来密集突破期。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浪潮下,国内头部品牌正以硬核布局抢占发展先机。近日,TCL科技( 华星光电)、炬光科技、兆驰股份、国星光电、颀中科技、英诺激光、莱特光电、
在光电显示、MicroLED、半导体、车载电子等前沿科技赛道,产业升级与全球布局正迎来密集突破期。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浪潮下,国内头部品牌正以硬核布局抢占发展先机。近日,TCL科技( 华星光电)、炬光科技、兆驰股份、国星光电、颀中科技、英诺激光、莱特光电、沪电股份、崇达技术、瑞华泰、宇瞳光学、晶华新材、上海新阳13家上市公司通过业绩说明会、机构调研、投资互动平台、官方发布会等渠道密集披露最新投资项目进展、产能布局、扩产规划等动向。
13 家企业聚焦显示面板、半导体、光学器件、新材料等核心赛道,掀起项目落地与产能扩容的热潮。从海外生产基地的量产出货到本土产业园的战略落子,从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突破到到超高清显示、AI配套、柔性传感等新兴领域的产能扩张,一系列重磅动作既勾勒出企业深耕主业、抢占先机的战略蓝图。
企业们或深耕全球化供应链布局,或攻坚 “卡脖子” 技术领域,或加码新兴应用场景产能,既展现了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坚定步伐,也勾勒出中国高端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清晰脉络,更彰显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加速突围、多点开花的蓬勃态势。
以下是13家上市公司最新投资项目进展和产能信息:
TCL 华星越南基地 IT 产品量产 4.8M 年产能完善全球供应链
TCL 华星越南基地于 2025 年 6 月实现 IT 产品量产出货,标志着其全球化布局从 “单点驱动” 迈入 “多元共振” 阶段。该基地是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海外生产枢纽,创下 “注册 - 投产” 仅 6 个月的行业速度。基地聚焦 IT 领域,布局 1 条显示器(MNT)和 1 条笔记本电脑(NB)模组线,年产能达 4.8M,具备背光自主生产能力。工厂已通过 RBA 与 ISO9001 认证,对标国际标准保障供应链稳定,未来还计划拓展多产品线布局,服务全球知名品牌客户。
炬光科技韶关基地全面投产 5 亿布局汽车高端光学元器件
2025 年 11 月 5 日,炬光科技韶关华南基地正式全面投产,这是公司深耕华南市场的关键落子。基地专注汽车应用领域高端光学元器件,核心产品包括激光雷达窗镜、大灯微透镜阵列及晶圆等,总投资 5 亿元,占地 26 亩。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 3.7 亿元,年纳税超 1000 万元,创造 100 余个就业岗位。此前基地已在 2025 年 1 月启动出货,此次全面投产将带动本地电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集聚效应。
兆驰股份 Mini RGB 芯片市占率超 50% 2026 年冲刺高端光芯片
兆驰股份在高端显示赛道表现亮眼,Mini RGB 芯片单月出货量超 15000KK 组,全球市占率突破 50%,02X06mil 芯片实现量产。光通信领域,25G DFB 激光器芯片已量产,2.5G 光芯片推进量产,计划 2026 年推出 50G 及以上高端产品,构建 “光芯片 - 光器件 - 光模块” 垂直产业链。同时前瞻性布局 Micro LED 光互连技术,与机构合作攻关核心光源技术,为未来产业化储备知识产权。海外方面,越南生产基地产能从 200 万台扩至 1100 万台,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国星光电加码 Mini&Micro LED 吉利产业园 2030 年剑指高清显示高地
国星光电聚焦超高清显示产业,持续加大 Mini&Micro LED 研发投入,向显示面板和集成方案延伸。核心载体吉利产业园计划 2030 年建成全国竞争力高清显示产业高地,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全球应用体验三大中心,其中 RGB 封装新增 40 亿只 / 月产能技改项目正在推进。公司采用 “内部扩产 + 外部并购” 双轮驱动,推进不超过 10 亿元再融资,用于超高清显示、车载 LED 等项目升级,从器件制造商向方案提供商转型。
颀中科技 8.5 亿可转债落地 两募投项目年增营收超 7 亿
颀中科技 2025 年 11 月完成 8.5 亿元可转债发行,资金全部到位用于两大募投项目。苏州基地部分产线已在 2025 年三季度投产爬坡,合肥基地项目同步推进,整体预计 2026 年底全部达产。其中,高脚数微尺寸凸块封装项目聚焦 AMOLED 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先进功率芯片封测项目拓展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两项目合计年增营收超 7 亿元。公司通过导入全新制程,完善全流程封测技术体系,强化在显示与非显示类芯片封测领域的竞争力。
英诺激光高功率超快激光器通过首验 剑指多高端领域进口替代
英诺激光牵头的高功率超快薄片激光器项目顺利通过第一阶段验收,产品具备大能量、窄脉宽、高重复频率核心优势。该激光器应用覆盖航空航天、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疗等高端领域,在半导体领域可支撑 EUV 光源预脉冲技术,在新型显示场景有望替代进口准分子激光器。依托固体和超快激光器领域技术积累,公司正实现从百瓦级到数千瓦级工业级激光器的跨越式发展,拓宽市场应用空间。
莱特光电 OLED 材料国产化提速 2026 年多款核心产品拟量产
莱特光电在 OLED 材料国产化领域成果显著,Red Prime 材料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Green Host、Red Host 材料稳定供应下游头部厂商。Green Prime、蓝光材料及蓝色磷光体系材料进入客户验证阶段,预计 2026 年实现国产化导入。公司构建 “中间体 - 升华前材料 - 终端材料” 全产业链布局,引入 AI 技术优化研发流程,同时布局叠层器件 CGL 材料、窄光谱高色域 MRTADF 材料等前沿技术,产品已应用于华为、荣耀等终端品牌,助力产业链自主可控。
沪电股份泰国工厂量产 43 亿高端 PCB 项目 2026 年试产
沪电股份泰国生产基地于 2025 年第二季度进入小规模量产,在 AI 服务器、交换机领域获得客户正式认可,目前正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有序释放产能。同时,43 亿元人工智能芯片配套高端印制电路板扩产项目已于 2025 年 6 月开工,预计 2026 年下半年试产。该项目将精准匹配高速运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等场景需求,公司通过技术升级与资源优化,应对行业竞争加剧态势,巩固中高端 PCB 赛道优势。
崇达技术产能利用率 85% 多基地扩产加码 PCB 核心赛道
崇达技术当前整体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85%,面对市场需求增长加速多基地布局。珠海一厂(聚焦汽车、安防等)与珠海二厂(专注服务器、通讯)全力释放高多层 PCB 产能,珠海三厂完成基建待启动运营。海外方面,加快泰国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全球网络;国内规划在江门新建高密度互连(HDI)工厂,丰富产能结构。多基地协同布局将有效承接市场订单,强化公司在 PCB 核心赛道的供应能力。
瑞华泰嘉兴基地产能提速 超厚 PI 膜等新产品实现突破
瑞华泰嘉兴 1600 吨募投项目进展顺利,4 条生产线已自 2023 年 9 月起陆续投产,1 条宽幅化学法生产线进入试产,第 2 条化学法生产线预计四季度试产。2025 年前三季度,嘉兴基地生产效率稳步提升,公司新产品取得关键突破:超厚规格热控 PI 膜完成客户评测并实现销售,自主研发的 TPI 薄膜打破国外专利壁垒,订单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 2782 万元,同比增长 6.67%,技术投入支撑产能释放与产品结构优化,增强电子、半导体等领域供货能力。
宇瞳光学模造玻璃满产 年底月产能冲刺 800 万片
宇瞳光学模造玻璃(非球面玻璃镜片)业务处于满产状态,当前月产能约 600 万片,供需缺口明显。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计划年底前将该产品月产能扩至 800 万片,增幅达 33%,产品部分对外销售、部分自用。合作层面,与 AI 眼镜、手机产业链核心企业玉晶光电深化协同,受益于光学新消费领域放量。同时,产品通过中游环节间接应用于大疆、影石等终端产品,持续承接旺季备货需求。
晶华新材柔性传感器业务爆发 张家港基地 11 月启动出货
晶华新材旗下子公司晶智感深耕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在北京和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核心团队涵盖材料、算法等领域专家。产能方面,张家港 2000 平方米车规级车间于 2025 年 11 月逐步落地并出货,未来将按市场需求分阶段释放产能。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国内已与多家头部本体机器人及灵巧手企业达成合作并交付订单,海外借助北美优势拓展具身智能客户,产品覆盖机器人电子皮肤、医疗外骨骼、智能座舱等多场景。
上海新阳多基地扩容 总规划产能超 13 万吨 2027 年落地
上海新阳启动多基地产能扩张计划,匹配市场增长需求。松江本部现有 1.9 万吨 / 年产能,128 亩新建项目规划 5 万吨 / 年,已开工预计 2027 年建成;合肥新阳一期部分产能投产,后续将扩充至 4.35 万吨 / 年,2027 年完成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 3.05 万吨 / 年产能项目正常推进。合肥基地通过产能释放与运营优化消化折旧成本,保障盈利稳定,产品客户端认证按阶段稳步推进,多基地协同将为业务增长提供坚实产能支撑。
结语:从海外基地的高效落地到本土产能的持续扩容,从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到新兴赛道的前瞻布局,这 13 家企业的项目推进与产能布局,既是企业自身抢占市场高地的主动作为,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链韧性与创新活力的生动缩影。
从显示、半导体到光学、新材料领域的多点突破,从产能规模的有序扩张到技术壁垒的持续构建,未来随着各项目的产能持续释放与技术成果的深度转化,企业将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下游产业提供强劲支撑。在全球化竞争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机遇下,这些精准布局,有望持续引领细分赛道发展,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突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在自主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的双轮驱动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将进一步夯实核心优势,在全球高端制造竞争中书写更具分量的产业答卷。
来源:投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