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定义与阶级本质的双重维度:析清代的历史属性与必然结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9:16 1

摘要:美西方之所以极力宣扬“单元民族”的国家史观,其根本目的在于掩盖其侵占他国领土、实施种族灭绝等血腥历史,妄图将侵略与殖民行径“合法化”,为其鸠占鹊巢、巧取豪夺的强盗恶行正名定分。

近年来,清代历史已然成为网络舆论场中备受瞩目的热议焦点。

对此,本文试尝基于国家定义与阶级本质的双重维度,对清代历史展开解析,以期澄清认知误区,揭示其历史本质。

一、明晰清代的历史属性

明晰清代的历史属性,首先应区别不同的史观对国家的不同定义,这是关乎历史话语权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核心要义。

对此,沈逸教授明确指出:中国以“多元民族共同体”的史观定义国家。美西方则惯用“单元民族”的史观定义国家。

美西方之所以极力宣扬“单元民族”的国家史观,其根本目的在于掩盖其侵占他国领土、实施种族灭绝等血腥历史,妄图将侵略与殖民行径“合法化”,为其鸠占鹊巢、巧取豪夺的强盗恶行正名定分。

由此可见,若认同“多元民族”的国家史观,便不难理解: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皆是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政权更迭,均属中国正统历史与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属于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演进,绝非是哪个外国侵略者分割中国、吞并中国、否定中华文化、改变中国国号的灭国行径。

反之,若接受美西方所谓“单元民族”的国家史观,则极易跌入美西方以及反华敌对势力割裂中国历史,制造民族对立的陷阱,成为他们分裂中国的棋子。

二、解析清朝的阶级本质与必然结局

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五千年之久,却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究其根源,清朝统治阶级难辞其咎。

从历史的时间脉络来审视,清朝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走向衰落绝非偶然,而是以其1644年清军入关为起点,历经两百余年,由量变逐渐演变为不可逆转的质变,这是由其阶级本性和统治特性所注定的必然结局。

据史料所载,明代堪称中国古代史中极富活力的朝代之一。明代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文学繁荣、思想解放、科技昌明、商业活跃以及对外贸易兴盛的辉煌篇章,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然悄然破土。尤其是郑和下西洋,连接了中国与亚非 30 余国,搭建了官方外交与民间往来的桥梁,推动了文化与习俗的双向传播,丰富了国内外的物质交流,刺激了沿海地区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发展,亦使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顶尖水平。

故而,倘若清朝能在1644年的政权更迭后,积极继承明代的文明成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突破封建经济的固有框架,持续促进明朝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萌芽,至少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后,不会错失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机遇,或许能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成功转型。

然而,清朝自身的文化底蕴无法承载与发展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难以担负起管理与发展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之大任,既不得不仰仗华夏文化作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又将其视作为潜在的巨大威胁。

因此,清朝统治阶级治国逻辑与手段的核心重点,并非致力于推动国家与民生的发展、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而是强化其统治认同,摧毁民众的反抗意志,全力防范民众的反抗言行,以维系专制统治的存续。主要体现有:

1. 扬州十日惨案:1645 年清军攻破扬州后,对民众持续屠戮十日,死者逾八十万,使繁华的扬州城沦为废墟。

2.强制剃发暴行:以“留发不留头” 的残酷手段,逼迫全国民众剃发垂辫,对拒绝剃发者直接处以极刑。

3.嘉定三屠与江阴八十一日之殇:因民众奋起抵抗剃发令,清军先后对嘉定与江阴实行屠城,屠杀嘉定民众约10万人;屠杀江阴民众约17万人。

4.禁止满汉通婚,强化职业隔离:为固化族群界限,维护其统治特权,严禁满汉官民通婚,八旗子弟专事军事,汉人不得染指核心军职,满官待遇高于汉官。

5.《迁海令》三次加码之祸:三次加码强令沿海居民内迁,焚毁民居与渔船,禁绝海上贸易,导致中外文化隔绝与沿海经济生态崩溃,数百万民众死于迁徙之中。

6.滥兴文字狱,戕害无辜黎庶:为压制任何可能的反清言行,将所有涉及 “明、清、夷、狄”等可能联想到反叛不敬的文字,甚至是谐音字,都列为敏感词汇,对其主观臆断,罗织莫须有之罪名,对涉案人动辄处以极刑,诛杀九族。

7. 限制民间办学,实行愚民政策:为强化思想管控,严令教材必须使用清廷审定版本;禁止底层民众,尤其是佃农、流民入学;但凡认为有传播 “异端学说”的场所,即刻予以查封,执教者处以极刑。此举导致底层民众彻底丧失受教育权,文盲率高达 90% 以上,民众长期深陷文化蒙昧之境。

8. 编纂篡改历史的四库全书: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大量销毁涵盖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类历史经典书籍达3000 余种、近 70 万卷,销毁明代档案不少于1000万份,导致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湮灭,历史真相被系统性篡改。

9.牺牲国家利益博取政权的苟安:

晚期的清朝为博取西方列强对其专制统治的支持,宣称“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惜引狼入室,借助西方列强镇压民众反抗。

此等言论毫不掩饰地道出了清朝统治阶级执政的价值准则和取向 —— 保统治优先于保国家利益,宁可出卖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不惜将海量国家资源与财富拱手让给外国侵略者,也绝不愿让民众享有基本权益。

这套将统治阶级的私利凌驾于国家与人民利益之上的执政准则,并非晚清才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贯穿清朝历史全程的制度性底色。它如同深入骨髓的血液基因,决定了清朝的历史走向与最终结局,更是我们洞察其封建专制反动本质的关键线索。

客观而论,清朝在沿用汉字、科举与儒家思想,继承并拓展明代疆域,收复新疆、平定台湾、巩固边疆等方面履行了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然而,清朝长达两百多年的高压统治与思想禁锢,毋庸置疑地严重压抑了社会活力与创新精神,导致文化凋敝、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使中国不但错失了始于18世纪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最终还沦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臣服于西方列强,丧权辱国、割让国土、天价赔款、闭关锁国、科技停滞、饱受深重灾难、蒙受百年耻辱的国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因此,我们应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以实事求是之态度审视清代历史:

既要树立正确的国家史观,认同清代是中华民族的有机整体,客观肯定清代应有的历史作用,维护民族团结,抵制分裂图谋。

也要警惕某些言论故意将清朝统治阶级与满族人民混淆一谈,将阶级矛盾歪曲为民族矛盾,甚至以“维护团结,反对分裂”之名阻挠人民对清朝黑暗反动统治的揭露与批判。这类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实则是掩盖历史真相,否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辛亥革命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正当性,为清朝统治阶级翻案立碑,为国内外反华势力制造民族对立、分裂中国鸣锣开道。我们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务必高度警惕,坚决予以驳斥与反对。

来源:天高云淡善若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