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舱穿过黑障区,有影像记录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20:13 1

摘要:产生原因:返回舱以极高的速度(约7.9公里/秒,即第一宇宙速度)冲入大气层,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产生数千度的高温,使得返回舱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一个高温的等离子体层。带来的影响:这个等离子鞘套会反射或吸收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导致返回舱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包括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答案是:有,而且近年来我们已经获得了非常清晰和震撼的影像记录!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影像并非来自传统的可见光摄像机。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一、核心难题:为什么普通摄像机无法拍摄?

返回舱穿越黑障区时,会遇到一个特殊的物理现象——等离子鞘套

产生原因:返回舱以极高的速度(约7.9公里/秒,即第一宇宙速度)冲入大气层,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产生数千度的高温,使得返回舱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一个高温的等离子体层。带来的影响:这个等离子鞘套会反射或吸收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导致返回舱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包括遥测、语音、视频信号)完全中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黑障”对成像的影响:既然无线电波(包括传输视频数据用的电磁波)都无法穿透,那么传统的实时视频传输自然就中断了。此外,等离子体本身会发出强烈的光芒,也会干扰可见光成像。

二、解决方案:如何获得影像记录?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

记录在舱内,落地后回收(最主要、最可靠的方式) 这是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在返回舱内部安装耐高温、抗冲击的特殊摄像机,将整个穿越黑障区的过程(包括舱内航天员状态和舱外景象)记录在舱内的存储设备上。 等返回舱成功着陆后,工作人员回收存储设备,就能获取到完整的、高清的影像。 例如:在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任务的返回直播中,我们都看到了穿越黑障区时舱内航天员的实时画面。这些画面就是事先记录在舱内,在返回舱飞出黑障区、通信恢复后,再快速回传到地面的。所以我们在直播中看到的会有几分钟的延迟,但感觉上是“实时”的。使用特殊频段的无线电波(技术前沿) 等离子鞘套对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衰减程度不同。研究发现,某些特殊频段(如毫米波、激光等)的电磁波有一定几率可以穿透等离子体。 这被称为 “黑障缓解技术” 。目前这还是一个世界性的科研难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尚未在载人返回任务中大规模常规应用。如果成功,将能实现真正的实时通信和影像传输。地面光学和雷达观测(外部视角) 当返回舱再入时,地面可以通过大型望远镜、红外相机或雷达对其进行跟踪观测。 虽然无法看到返回舱的细节,但可以捕捉到一个高速下落的、被火焰包裹的“火球”轨迹。这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返回舱穿越黑障区的宏观景象。

三、我们能看到的影像内容是什么?

从公开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舱内视角航天员状态:可以清晰地看到航天员在舱内紧贴座椅,神色镇定,密切关注着各种仪表数据。他们能听到剧烈的震动和呼啸声,但身体被很好地保护着。 舱外景象:通过返回舱的舷窗,摄像机可以拍到窗外是一片耀眼的火红色,这是等离子体燃烧发出的光芒,仿佛返回舱被一个“火球”包裹着。舱外视角(回收的影像或模拟动画): 我们会看到一个像流星一样拖着火焰的物体划过天空,场面非常壮观。

总结

是的,返回舱穿越黑障区有影像记录,而且我们已经能看到非常清晰的画面。

这些珍贵的影像主要得益于舱内记录、落地后回收的技术。我们在直播中看到的“实时”画面,实际上是返回舱飞出黑障区后快速回传的录像。这些影像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用于分析返回舱的气动特性和热防护系统性能,也让我们普通人能有幸目睹航天员回家途中这段最神秘、最壮丽的旅程。

来源:王星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