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有媒体记者在上海浦东机场留意去日本航班情况,记者发现,多个航空公司发往日本的航班依然正常进行,不少个人与家庭游客依然赴日旅游,只是大家变得低调很多。
中日关系紧张,国家发出日本旅游预警,但是依然有不少中国游客赴日旅游。
11月16日,有媒体记者在上海浦东机场留意去日本航班情况,记者发现,多个航空公司发往日本的航班依然正常进行,不少个人与家庭游客依然赴日旅游,只是大家变得低调很多。
日本媒体在16日的东京羽田机场采访到访的中国游客,来自上海的这位中年游客坦言:国家只是预警,没有禁止,自己觉得日本很安全。
“赴日潮”背后的认知撕裂:当热脸贴上冷屁股,谁在消费尊严?
有些人啊,真是走得太快,连国家喊话都听不进去。这边外交部才刚把“暂缓赴日旅游”的提醒挂出来,文旅部和教育部也轮番上阵,航空公司更是大开绿灯,主动推出了“免费退改签”政策,怕你损失;那边,机场安检口照样排着长龙,樱花和和服的魅力依然压倒了理性判断。
一场关乎国家安全感、民族尊严与现实判断力的博弈,在“富士山打卡”和“东京街拍”的滤镜下,被悄悄稀释得一干二净。
官方的提醒,说得已经不能更委婉了:中国游客在日本曾遭遇恶性攻击事件、部分日本政客口出狂言、不欢迎中国游客。
说白了,是“对方都撕破脸赶人了”,可偏偏有一群人还抱着“服务态度应该不错”“我不会遇到危险”的侥幸心理,像没事人一样登机打卡。
有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说,“我花我自己的钱,政府只是建议,又没禁止”。听起来多有道理啊,可这不是掏钱吃亏的事,而是拿你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那张根本不屑搭理的冷屁股。
你以为这是自由消费,但从外人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身份低配”,是一种无视国家尊严和公众安全的短视选择。
日本政客一边放狠话搅局台海,一边公开表示“不欢迎中国游客”;与此同时,中国游客却成群结队涌入浅草寺、富士山、涩谷街头,甚至还穿上和服,在日本神社前自拍留念。
这画面,说不讽刺那是假的。
我们不妨退一步想,就算你真不知道最新形势,行程已定,退改麻烦,这都可以理解。可问题是,面对国家层层发出的风险提示,你有没有认真看过?有没有想过,这次不是普通的旅行提醒,而是带着外交交锋和舆论暗流的“政治提醒”?
一些游客的心态也许是“我一个人能影响什么?我又不是去参战”,但你不知道的是——你这一张机票、一场消费、一张自拍,可能就被外媒拿去当做“中方形势依然缓和”“旅游市场照旧火热”的论据。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操作。日本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地拿着游客数据说话,什么“中国人嘴上说不喜欢日本,身体却很诚实”;什么“每个月都有上百万中国人赴日旅游”,转头再暗戳戳甩你一句:“那是因为他们在我们这儿能看到更像‘汉唐’的中国。”
你看,这不是你花钱享受,这是你花钱被羞辱。
除了游客个人的迷思,舆论场上还活跃着一群令人牙酸的“带节奏选手”。
什么“樱花地图已更新”“快来日本神社打卡”,这些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旅游大V、网红博主、日本华人账号,在社交平台上疯狂输出,推荐各种赏樱圣地、和服打卡姿势、爆买购物路线。
别说普通人了,就连部分主流账号、地方文旅号都没闲着,一边转发“赴日体验”,一边喊口号:“感受最正宗的日式浪漫”。
这是巧合?还是配合?说是“热爱日本文化”都太轻飘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一条典型的“内容变现链”:以文化交流为包装,实际是在赚中国人的流量、钱和注意力,把“赴日旅游”当成商业操作、甚至某些软性的“认知输出”。
有意思的是,那些苦口婆心劝大家冷静一点、劝退一下的人,反而被讽为“玻璃心”“过度反应”。
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你醒了,别人还在做梦,甚至不允许你提醒他梦是假的。
很多人总觉得政治和生活没关系,旅游、购物、娱乐是自己的事。但这次事件恰恰揭示出一个现实:在国家需要你展现立场、做出选择的关键节点,你到底能不能稳得住?
我们总说“爱国不应该是口号”,但当日本政客拿中国说事时,谁的退票截图在网上刷屏?谁的行李箱还在准备“赴日赏樱”?谁在说“国家喊归喊,我看樱花去也”?
你可以不喜欢政治,但你不能在“别人挑衅你国家”的时候,跑去他家里送礼示好。
你可以选择出行自由,但不能在“对方把你当作提款机”时,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多懂生活。
更不能在国家提醒你、民众劝你、历史警示你时,还反过来怪国家多管闲事,怪网友“太敏感”。
这不是自由,这是认知崩塌。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不值得上纲上线。但恰恰是这种“个别”一再成为“主流”,才让外媒一次次抓住话柄,拿来做文章,最后用“中国人分裂”的叙事反咬一口。
当一部分人还在呼吁理性看待中日关系、反对盲目出行时,另一部分人却把这当作情绪发泄的靶子,在网上怪国家多事、怪网友“道德绑架”。
更荒唐的是,还有人说,“我去日本旅游,是为了‘以和服战强硬’”。这逻辑,怕是比鬼灭之刃都玄幻。
你可以热爱文化,但别热到迷失自我。
你可以喜欢旅行,但别喜欢到不分敌友。
你可以坚持自我,但别固执到连“羞辱”和“拒绝”都看不见。
这不是一场关于“去哪旅游”的讨论,而是一场关于“你是谁、你站哪边”的价值测试。
国家的提醒不是束缚,而是最后的护栏。
民族的尊严不是口号,而是骨子里的选择。
别等到哪天,你真在异国他乡受了委屈、吃了冷眼,才想起那一纸“出行警示”,才明白——你原本有机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但那时候,热脸已经贴过冷屁股,伤口就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了。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
来源:小鱼儿爱啃大肘子一点号
